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探究

2018-01-22 07:23封艳红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小学

封艳红

摘 要: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基础课,主要以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主要目标。也是树立学生正确的社会观念以及友善的品德与行为而专门开设的课程。从小培养小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实践行为是很重要的。为了把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的价值充分地展现出来,其中的有效教学方法则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 品德与社会 有效教学

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是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一门课程,小学生如果想学好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需要扩大自己的视野。要以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为出发点,在实践中让学生尽情地绽放自己的个性,提升自己综合能力,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融合,在实践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情感。培养学生善于感受美和发现美的能力,陶冶学生情操用心去感受生活,将品德与社会课变得生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一、结合生活进行多角度教学

品德来源于社会生活,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品德的内化不是凭空实现的,要以一定的内容作為载体。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其主要的特点就是集品德教育和社会基础知识为一体。孩子们自身的品德修养和社会性成长都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正如我们经常所说的一样:“生活本来就是一部无字的教科书”。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该把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真实的走进小学生们日常生活当中,让他们从自身的日常生活看起,从自身的角度去看待这个社会。

例如:在教学《平安回家》这篇文章时,为了让学生加强对文章的记忆并掌握知识点,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出校园,到社会大课堂中去体验。学生边走,教师可以边向学生们介绍沿途交通标志的一些名称、作用、意义,在马路上行走的时候应该注意的一些交通规则等,让他们边听边记。通过这种社会性的体验,学生们也很快明白生活中处处都是有规则的,如果不讲规则,不守社会秩序的话,人们就不可能正常生活的。如此,通过结合学生们日常生活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们在所处生活认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本课的学习任务,而且还利于教师把抽象的道理生活化,实施无痕教育。还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很多教师都会认为小学生因为年龄小身心发展还不成熟,在教学过程中总是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但是这种枯燥机械的教学模式不可能让学生学到一些实质性的品德知识,更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教师还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鼓励小朋友都能积极的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让他们在活动中都能够学有所得。

例如:在教学《温馨一家人》这章节中的“我也会当家”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在班里开展角色扮演的游戏活动,组织学生通过表演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为了带动课堂的气氛,教师可以先在班里挑选几名热情度比较高的学生来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让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爷爷”“奶奶”、“我”、“爸爸”“妈妈”以及“客人”等。接着,把“我”重点将当家的实践活动表现出来,比如打扫卫生、叠被子、陪老人下象棋、陪客人聊天等。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既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又能锻炼他们的表演能力,让学生们在表演中很好的领会这一节内容的要点。

三、音乐渲染情境激起情感共鸣

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材时空跨越幅度较大,不少内容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这就为我们教学带来不少的困难,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充分运用现代教学的媒体,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也是最能调动人情感、抚慰人心灵的一剂良药,音乐还能够渲染情境,创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很多孩子都是喜欢听音乐、爱唱歌的。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与之相应的音乐来渲染教学气氛,把学生带入到这种特定的美妙景象当中,给学生强烈的感染。

例如:在教学《伸出爱的手》这节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结合歌曲《感恩的心》进行播放,而后师生们在一起做手语,用无声的手语进行演唱,让学生在这种特定的情境当中去体会残疾人的生活,然后再去感受社会对他们的关爱,这样的教学也能够让孩子们在音乐中明白这样一个做人的道理:“一个人只要是心地善良的,心中如果充满着爱,就会有一千双手来帮助你。一个人只要是心地善良的,心中有爱,也会伸出一千双手去帮助别人!”既能够教学生怎么做人,又能在情感上激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和解决问题,同时在此过程中悟出做的道理。

四、带领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

一切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对于小学初级阶段的学生来说,品德与社会课程更注重的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品德的形成,教师可以在社区内以居民委员会为依托,建立相关的学生活动站,实现社区的教育活动。教师会定期带领学生参与到社会校外活动实践,比如社区的公司、商场等,让学生了解到社会,充实了校外教育的活动内容,提升了教学活动的真实性与有效性,更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提升了自己的道德理念与认识。教师应结合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具体内容,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迈向社会这一“大课堂”去参观、去调查、去实践、去体验,创造条件让他们广泛接触社会生活、参与社会活动。在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创新等精神品质,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例如:在学习《负重的大地—地球变脏了》一课后,教师相机引导、组织学生开展“美化家园”志愿者服务活动。小志愿者们深入工业园区和居民社区开展环保调查、发放环保倡议书,到街上进行卫生环保劝导和清除城市卫生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提高了生态环保意识,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保护环境美化家园。

五、结束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形式各样的教学方法,用生动开放的课堂引导学生感悟人生道理,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拓展学生的阅历,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和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燕.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7(36)25-26.

[2]韩冬梅.探究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在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6(05)122-123.

[3]李君.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J].湖北教育教学,2015(23)136-137.endprint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小学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