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医治未病”在大健康时代中的学脉传承与实践开新❋

2018-01-22 04:11钱姝静徐建云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年3期
关键词:传统医学医治正气

钱姝静,徐建云

(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 210023)

1 引言

自古以来,人类都希望健康,在21世纪的今天,医学人员为追求人类高品质的健康亦未曾懈怠过。全球正面临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结合的关键点,医疗科技的进步使得许多疾病可以获得控制,导致平均寿命逐年延长,但却无法阻止慢性疾病的发生。影响健康的四大因素包括遗传、环境、健康体系与生活形态,个人健康的生活形态才是现代维护健康最重要的因素。世界卫生组织强调健康是人类的基本权利,并藉由基层保健医疗促进民众健康,以达到全民均健的目标。自此,全民均健成为全世界共同追求的目标,在我国实施“大健康”战略的潮流背景下,健康养生的概念与健康行为成为现阶段重要的健康策略之一。

早在二千年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即提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说明疾病未发生前便应加以防范和预防,也提到“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认为一位上乘的医者是在没有疾病前就加以调养防范,生病了再医治已是下策之举。此说法强调积极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远比治疗疾病来得更重要。因此,在传统医籍中有关日常生活食、衣、住、行的养生之道有诸多论述,借以防病强身并延年益寿。医学人员如能运用传统医学“治未病”的预防保健观念,加强对传统医学中健康养生方法的认识,相信更能推展符合民众需求的本土化、整体性健康养生策略。

2 传统医学视域中健康与疾病观新释

传统医学对健康与疾病的看法深受其基本理论与哲学思考所引导,中医学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是先人历史发展过程中从生活经验累积的疾病防治经验和智慧。历代医家通过临床观察与经验,从宏观上把握人体生命活动规律以及疾病产生、诊断和治疗的规则,不断逐步汇整以形成中医药学深邃的思想、独特的理论和丰富的治法。因此,传统中医学理论思维深受古代哲学理论的影响,也因此演绎出传统中医学的2项基本思维“整体观”与“辨证论治”。传统医学中的“整体观”对健康与疾病的看法以及养生保健的影响最为显著。“整体观”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两点,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同时人与自然有密切的关系。就个人而言,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透过经络、气血、津液联系各脏腑、组织与器官,共同完成人体的生理活动。就外在环境而言,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所谓“天人合一”“人与天地相应”,人生活于天地之间,自然界的变化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如草木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地理环境的不同人体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如春季多温病,夏季多中暑,秋季多燥症,冬季多伤寒。顺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协调配合,达成内外环境的平衡是健康的表现。

传统医学健康的概念主要基于动态的平衡观,“健康”就是一种“平衡”的状态,即人体内在环境的平衡协调、互相制约,人与自然环境和平共处。由此观点,不论治未病或治已病,顺应自然、与天地相应则是传统医学重要的思维基础。“健康理念是人们追求健康的灵魂,也是健康教育的灵魂”[1]。影响健康的因素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内在包括人体遗传基因与阴阳调节机制,外在因素包括环境因素(气象、地理、食物等)、精神情志、生活起居等,并透过人体体表感受器官作用于人体。基于动态平衡观,“疾病”就是人体机能失去平衡的状态。传统医学健康与疾病是相对概念,健康者没有疾病,生病的人不能叫健康。健康又有层次之分,不生病是属于最低层次的,较高层次的则有强壮和长寿。

传统医学对“健康”与“疾病”还有另一种诠释观点,即为“正气”。《素问·刺法论》提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的机体内部藴藏着一种抗御疾病、康复的能力称为“正气”,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免疫。损害人体正气的各种致病因素称之为“邪气”。健康与疾病取决于正邪消长,若人体的正气旺盛,邪气就不容易入侵,人就不会生病;若邪胜正负,“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则生病。生病的原因一是人体正气不足或功能紊乱,二是邪气损伤正气对人体造成病理损害,治疗不外乎“扶正”与“祛邪”这一基本原则。

3 “上医治未病”的学脉理念新诠

“上医治未病”是传统医学治病的最高境界,中医素来重视预防医学,即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意义,有病治病属于较低层次,较高层次则是将身体调理妥当,保养在一个最佳状态,不让身体有病,即使有病,自身的抵抗力亦能应付。“治未病思想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非常具有中医特色的疾病预防理论”[2],如果在万病缠身时再去治疗,有如临渴掘井,不单要承受很大痛苦,更有可能无法医治。因此,古代医家皆主张与其在生病后医治,不如在未病之前加以调养,疾病生成后再用药物医疗只是徒劳而已。所以古代医家把“不治已病”当作治病的信条,未病之前预防才是上乘的医家。

传统医学认为预防疾病发生的关键除了避免邪气(致病因子)入侵外,更重要的是人体正气的充沛,即人体抵抗力的旺盛。故《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说明只要人体时时保持正气充沛,即使遇到外来邪气(致病因子)的侵袭也不会发病,所以要防止“外邪”侵袭发病,首重培养“正气”。因此,“上医治未病”包含两项重要概念,一为“未病先防”的预防概念,一为“固本培元”积极培养人体的正气,以强化体质及提升抵抗力,此与健康养生所倡导的预防疾病与促进健康有异曲同工之妙。传统医学的健康养生即是实践“上医治未病”的最主要手段,主张通过养生保健人们才得以防病强身、延年益寿。

4 “上医治未病”在健康养生中的实践开新

4.1 健康养生的理念与原则

健康养生是历代劳动人民防病抗老、延年益寿的经验总结。健康养生涵盖“防病”与“养生”,是依循中医理论、运用中医特色研究人类生命规律、阐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达到生命健全的理论和方法。“防病”即是探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发生与发展的预防概念,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就做好预防工作,防止疾病发生。“既病防变”是指如疾病已发生,即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病情发展与变化。“未病先防”有两项基本作法,包括增强正气与避免病邪侵袭。在增强正气方面,强化体质是提高正气抵抗外邪(致病因子)的关键。增强体质的方法主要包括优生优育(遗传因素)、生活规律、顺应自然、锻炼身体、调养精神、中药预防、人工免疫(接种疫苗)。在避免病邪侵袭方面,具体作法为注意卫生、避免不当的健康行为等,这些方法与目前国家卫计委推动健康养生的项目如优生保健、心理健康、均衡饮食、健康体适能等不谋而合。健康养生基础与传统医学同一渊源,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天人相应”、形体与精神结合的“形神统一”整体观,依此为基点,归纳传统医学的健康养生理念如下。

4.1.1 顺应自然 培养“正气”,强化体质,避免疾病,必须顺应四时节气变化。《内经》提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乃提醒人们凡精神活动、起居作息、饮食五味等都要根据四时季节性变化进行适当调节。

4.1.2 形意共养 形意共养源于形神统一观。“养形”主要指调养身体机能,“养意”主要是安定情志、调摄精神。传统医学认为,精神心理活动的调养与身体调养同样重要,精神情绪波动过于剧烈或持久,易伤及五脏导致疾病,养生防病必须形意共养,维持形意统一才能增强体质、抵抗疾病、延年益寿。

4.1.3 动静结合 《老老恒言》曾倡导“养身莫善于动”“养静为摄生之首务”,说明运动对调养身体的重要。古代医家也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健身运动法,如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持之以恒将这些健身运动加以修身,可达至通畅气机、贯通气血、牵利关节,从而进一步增强身体的防病潜力。现代医学也证明,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使各器官充满活力,从而延缓器官的衰老。“静”与“动”是相辅相成的,包括精神与形体活动相对的安静状态。养静一般没有肢体的运动,主要通过一定的姿势进行内部锻炼与调节,从而达到对机体调整、修复的目的。

4.2 健康养生的实践与开新

传统医学的健康养生方法极为丰富,“顺时养生”是健康养生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原则,顺应四季、阴阳消长节律进行养生,使人体与自然界变化同步,保持身体内外环境协调统一。健康养生的实践开新主要包括如下环节。

4.2.1 精神健康 精神调养是指通过调节人体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保持身心健康的一种方法。《内经》提出“恬淡虚无”的原则,倡导人保持平和心境,知足常乐、面对现实,积极主动调节自己的精神情志,心神不为外界诱惑所动。

4.2.2 起居健康 起居养生强调起居规律、劳逸适度。《内经》提及“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个人

最佳的生活起居就是跟随太阳的升降出没。劳动应符合人体生活的规律,不可过逸过劳。

4.2.3 饮食健康 饮食调养是健康养生的重要方法,其中四时调食乃顺应四时变化,适当调整饮食。依据《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春天宜多食能温补阳气的食物,如韭菜、蒜等食物。夏季气候炎热、出汗多,宜多食清热解暑食物,如绿豆汤、瓜果类,但忌冰冷以免生内火。秋天秋燥伤阴,多吃些能滋阴润燥的饮食,如白木耳、燕窝、芝麻、莲藕等滋阴润燥的食物。冬季阴冷,宜补充热量阳气,是进补的好时机,宜食滋补强壮的食物,如羊肉、鹅肉、核桃、栗子等滋阴食物。

4.2.4 运动健康 运动健康古称导引养生,是我国传统的健身术。导引最重要的是借由调整呼吸与肢体运动,促使脏腑经络气血和畅、肢体柔软灵活,如太极拳对促进呼吸循环系统的功能及提升生活品质有显著的作用。

4.2.5 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与导引一样都有疏通气血之效,导引是主动运动,推拿按摩则是被动运动。《素问·举痛论》说:“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说明其具有理气活血、温阳散寒、去瘀止痛的功效。

5 “上医治未病”在“大健康”中的和合图景

传统医学的健康养生距今虽历经千年,“上医治未病”的预防观念却与现今公共卫生的预防和健康内涵不谋而合。导引、穴位指压按摩是健康养生中最受瞩目且被实证科学验证的健康养生方法。但是回归生活形态是影响健康最主要的因素,传统医学养生之道大部分都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即便在21世纪的今天,国人仍使用先人所遗留下来的健康养生之道,譬如精神思想谨守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吃饭七分饱、配合节令的养生食补、运动等,都是依循中医的养生原则与方法。中国医学的健康养生强调整体观,不仅重视身体健康,也强调精神与心理健康,这与国人将人视为身、心、社会整体概念是一致的。中医学的健康养生运用于“大健康”时代的方法不胜枚举,因为养生之道是以顺应自然为主轴,体现于衣、食、住、行日常生活中,久而久之成为固有的生活形态。“只有当全民的健康意识高度集中时,才有可能在铸造民族品格、保护生态环境、创造和谐持续发展条件方面发挥自主性与自觉性”[3]。如能注重健康养生,从改变生活形态开始,建立健康行为,是自我健康管理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健康养生的实现路径。“上医治未病”乃传统医学治病的最高境界,除了预防胜于治疗,更有强化体质、积极促进健康的意涵。研究探求传统医学“上医治未病”的学脉源流,同时耕犁传统医学的健康防病养生之道,在如今强调全球化与本土化兼具的时代,中国医学如能秉持以此为基,更广泛地接纳与运用传统医学的健康法则,帮助人民群众以其最贴近的方式促进健康,相信可以为中国医学的国际化开创一片更贴近人心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袁尚华.中医健康教育在治未病中的运用[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22(11):1488-1490.

[2] 孙有智,罗畅,赵益.“治未病”思想在疾病预防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22(12):1633-1634.

[3] 叶明花,蒋力生. 中医“治未病”意义阐论[J]. 中医杂志,2017,58(2):171-173.

猜你喜欢
传统医学医治正气
夏天养生要先养一身“正气”
长歌正气重来读,我比前贤路已宽
正气文天祥
中医治疫的历史拾遗和治疗新冠肺炎的理论思考
正气方天祥
传统医学认识层面的新知新解及其要义
伊朗2009-2016年间传统医学使用及家庭费用支出情况概述
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探讨高原预适应平台的建立
成功也会上瘾
分类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