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楚薇
【摘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说明文学习兴趣不大,做题时缺乏方法,导致说明文选择题的正确率往往不高。面对文本篇幅长、题型信息繁杂的说明文,确立系统的答题步骤成为教师亟待解决的一大教学难题。文章总结出以下两点策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阅读速度;拓展课外,掌握解题的基本步骤。
【关键词】说明文阅读选择题;阅读量;阅读速度;解题步骤
中考实用类文本主要包括说明文与议论文阅读。说明文作为中学生最先接触的实用类体裁,知识面广,实用性强,不仅考查学生阅读文本的能力,还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挑战。笔者发现八年级学生对说明文学习兴趣不强,做题时缺乏方法,导致说明文选择题的正确率往往不高。面对文本篇幅长、题型信息繁杂的说明文,确立系统的答题步骤成为教师亟待解决的一大教学难题。结合近年的教学实践,以八年级为研究对象,笔者总结出两点策略: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速度;拓展課外,掌握有效的解题步骤。
一、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速度
在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整体阅读量偏少,除去教材学习的篇目、测试练习中接触的文章、教师布置阅读的书目以外,真正做到博览群书的学生少之又少。因此,他们的阅读速度往往跟不上实际学习需要。如何增加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呢?
首先,培养阅读兴趣尤其重要。在平日教学中,教师应灌输给学生开卷有益的思想,课堂内可以通过讲述故事、观看文学视频、阅读分享会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启发他们多读书、读好书的意识;课后实行“二十分钟阅读”,每天坚持专注阅读课外书籍。其次,要创造让学生阅读各种书籍的机会,充分利用好每周阅读课,鼓励学生阅读有关课外科学知识类的书籍,比如《少年科学》《环球探索》《百科知识》等,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兴趣,为说明文阅读提供有力的知识支持,并做好每周读书笔记。有阅读兴趣并广泛阅读还不足够,还必须有一定的训练技巧来有意识地提高阅读速度。
(一)课内做好圈点勾画
宋代朱熹阅读书籍总不忘圈点勾画做好批注;国家伟人毛泽东、周恩来读书也有勾画标注的好习惯[1]。所以,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有意地培养学生借助圈点勾画来解读文本的学习方式。比如在初读说明文《苏州园林》时,要求学生用“ ”画出好词,用“”划出好句,用“”标注疑问的地方,明确“写什么”,初步感受苏州园林的设计美;再读课文则重点抓住“怎么写”,使用“”“( )”等醒目符号清晰标注文中能体现美的句子,而这些句子大部分都巧妙运用了说明方法,学生轻而易举就能找出来,由此就能归纳说明方法的种类,并提醒学生用红笔在旁边做好知识补充。再有,说明文里的限制性词语也不容忽视,让学生以“△”标注出来并分析。比如《蝉》一课中“不过在它来到地面以前,地下生活经过的时间我们是知道的,大概是四年”一句,可以与“不过在它来到地面以前,地下生活经过的时间我们是知道的,是四年”比较相似点和不同点,品味“大概”的意义。只有熟练使用圈点标注的阅读方法,才有助于提高阅读速度。
(二)注重朗读的同时,速读、跳读必不可少
有人认为,说明文少了点诗意美,多了份理性分析,朗读似乎变得可有可无。其实不然,朗读说明文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知说明文的语言风格。像《苏州园林》,读到“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时,景观设计目的显然。学生阅读后明白了说明文的美感呈现,兴趣盎然。有时候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学生并不需要一一朗读,那么就要掌握速读与跳读。速读要循序渐进,由少到多,一开始可以是一组组短句,逐渐到半行、一整行,再到一段段快速默读;而跳读则是不依照次序,跨段落阅读,以最短时间获取关键内容。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使用这两种阅读方法,并限定时间加以训练。
二、拓展课外,掌握有效的解题步骤
运用学过的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的实践操练,这一点在说明文阅读中尤其突出。学生课外训练阅读的篇目,往往是“新”的、“陌生”的,考查的题型却万变不离其宗。对此要首先明确“考什么”“怎么考”,然后借助有效的解题步骤,一一击破难点。
(一)明确考点
1.考点一:筛选关键信息,辨析选项正误。说明文阅读多是科普知识类文章居多,所以使用的专有词汇相对频繁,这就给学生带来阅读困难。这类题型恰恰考查的就是学生对文本关键信息的整体把握能力,在考卷中出现次数较多,范围较广,难度较大,因此在平时训练时不宜掉以轻心。在八年级多轮训练中,学生接触到很多类似的题目。比如:“感冒为什么易发难防,对此问题分析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不符合原文意思表达的一项是( )”“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够准确的一项是( ) ”等,都属于对关键信息的甄别。
2.考点二:说明对象的定义分析。说明对象,即所说明的事物。常见的是对事物说明文的一种考题方式,一般在文本的主体位置,概括性强,指向性明显,多集中于某一段或段首,学生寻找信息较为方便。像“下列关于‘苗族银饰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又像考题 “下列关于‘微电影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以及 “有关Lifi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2],主要是对于文本的说明对象的解读分析题型。
3.考点三:说明对象、方法、顺序、语言特点等知识点综合分析。这类题型的考查要比简答题容易,前提是对于常见的说明方法类型以及作用要适当进行识记,再灵活分析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八年级除了需要掌握好说明对象、说明顺序以外,还要踏实掌握好常用的说明方法的语言特征及其作用。另外,语言特点的判断分析主要是对限制性词语(形容词、数量词、副词等)作用的考查。我们结合例子来看看:“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安全的节能‘大衣:发泡水泥》)”“下列句子划线词语去掉后对句子影响不大的一项是( )(《花儿为什么有各种颜色》)”[2]都涉及对综合性知识的考查。endprint
(二)突破考点
明确了题型考点,怎么做是关键。由此归纳如下。
第一,通读全文。采用快速阅读方法,从总体上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使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要点。比如《安全的节能“大衣”:发泡水泥》中的题目“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主要考查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从而判断选项。题目给出的选项是:“A.给建筑物添加保温层主要是在北方地区采取的措施,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冬季室内温度能达到规定的标准。B.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國就已经使用发泡水泥做墙体保温材料,但由于种种原因,发泡水泥后来几乎没有在建筑工程中推广应用。C.加厚墙体可以保温,环保但不能节能;采用新型复合墙体,材料大多属于易燃物质,且随着温度升高而释放有害气体,节能但不环保。D.发泡水泥作为基本的建筑材料,具有阻燃、质轻且强度高、隔热、隔音、安全环保、耐久性强等多种优势,可在建筑中广泛使用。”
首先考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重新回到文本,找到出题点,分析选项与原文的异同。该题信息量较多,段落跨度大,因此要提醒考生有耐心,原文并未提及添加保温层的实施地区,使用的目的也并未提及,故A项排除;B项扭曲了初衷,原文第6段指出“发泡水泥在楼层间地板施工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但作为外墙保温大衣,还亟待推广”,选项与原文说明不一致;C项论述有误,第5段的说法是“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绝对安全环保”,因此选择D项。
考试时间有限,学生要在平时注意训练个人阅读的速度,由于选项的大部分内容来自原文或在原文基础上进行“巧妙”改动,为了提高做题的效率和速度,学生在做题前要先给每个段落标好序号,对于每段内容自己有一个初步的分明印象。在这个基础上,用不同的符号或者线条在原文中画出内容,尤其要针对选项中会出现的个别增删调换的字词甚至句段进行特别的说明,为了不造成思维混乱,适当的圈点是必要的。
第二,比较筛选。把原文的内容与选项进行对比,再通过分析,作出判断。学生平时要进行限时训练,多阅读实用类文本,对常用的限制性词语应有一定的敏感度,比如表示程度的(比较、几乎、相当)、表示估计的(大约、可能、大多数)、表示时间的(当时、刚刚、至今、近年)、表示范围的(一切、部分、全部)、表示频率的(常常、经常、偶尔)[2],这需要学生平时多归纳分类。“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能放过一字一句,稍有变化应做好标注说明,作为最后判断比较的有力依据。例如《花儿为什么有各种颜色》中的题目 “下列句子划线词语去掉后对句子影响不大的一项是( )”,此题考查的是学生理解语言特点的能力,选项中有涉及范围限制的词语(“在不同环境下”)、有对时间的限制(“目前”)、有对范围的限制(“主要”)和涉及因果关系的连词(“由此”)。学生平日的朗读、归纳分类可帮助学生此时做出判断:“因此”的去掉与否对文本无太大影响。
综上所述,中考说明文阅读选择题考查方向多样,对学生阅读综合能力考查很全面。因此,要掌握说明文的出题规律,在平时培养语感,掌握运用说明文常见的方法与语言特点,结合系统的阅读方法和步骤,多加训练说明文阅读,才能在考场更高效答题。
【参考文献】
[1]张国理.摭谈“圈点勾画标注”阅读法[J].语文学刊,2015(23):147-148.
[2]彭文君.现代文阅读全解全练[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