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沄
【摘要】生物与生活密不可分,在生物教学中,教师通过生活化教学,将生物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理解与记忆,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会探究生物学知识的方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生活常用的知识。
【关键词】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实践探究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在该前提下,教师根据教材所设计的按部就班的教学行为就与学生割裂开了。教学过程中,若与学生既无沟通也无交流,教与学完全分离,本应生动活泼、妙趣横生的生物课堂,就会变得枯燥无趣。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生物学教学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它提出“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刚接触生物学,抽象思维发展不足,若能以生活实例作为切入点,借助更丰富直观的感性资料,学生就更容易构造自己的知识结构,接受和理解现实中的生物学知识。所以说,若能将生活实例运用于日常的初中生物教学,就能使学生更形象、更生动地理解生物学科知识。
新课改之所以强调回归生活,是因为与主张“生活即教育”的背景有惊人的一致性。教育与生活脱轨,致使出现许多“高分低能儿”,谈起知识头头是道,但脱离了单纯的学校环境却处处碰壁,不能适应社会时代的发展。“教育是生活的预备”,在夸美纽斯看来,教育不应该与生活脱节;陶行知先生也说过:“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生活是教育课程的源泉和动力,想让课堂充满活力,教师首先要从书本中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让生活每天都有新发现。
生物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也是为了学生的生活服务。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提出生活化的问题、设计生活化的内容、提供生活化的实例以及布置生活化的习题是教师应该积极探索的。在此基础上,学生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更是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
通过短暂的几年从教经历,笔者发现教学内容越贴近现实生活,越容易引发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应用生物知识。将复杂难懂的生物学概念与日常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便能深入浅出,化繁为简。下面,我将与大家分享两个学生反响较好的生活化实例。
一、乐高积木——原子和分子
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这一课的开篇,文中就提到了“原子”和“分子”两个抽象的概念,但初一的学生没有物理、化学基础,仅通过文字描述,指望他们能理解这两个概念是很困难的。故在这个知识点上,我引入了一个小玩具来帮助学生理解,它就是乐高积木。
乐高积木基本每个学生都接触过。在课堂上给每个学习小组准备一堆只有两种规格的乐高积木,请他们快速拼成不同的物体。然后通过实物展示台,对他们的大胆尝试和创新精神进行评价,之后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
1.同学们的各种作品中,哪些零件是一样的?
2.这两种规格的积木一般以什么形式结合在一起?
3.结合刚刚拼积木的经历来解释到底什么是“原子”和“分子”。
最后教师结合同学们的发言进行总结:“如果把‘原子比作最简单的单块小积木的话,当不同规格的小积木按照一定顺序组合在一起时,就形成了基本的分子(多媒体展示基本的积木组合),而分子经过复杂的排列组合,所组成的立方体、小车等物体,代表的就是各种物质(同时展示积木组合与不同物质的比较)。原子就好像是单块的积木,当不同的原子按一定的数量和顺序组合在一起时,就形成了分子。”
这样的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激起了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使其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构建,避免了枯燥无味的照本宣科,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假设、交流、反思等活动,逐步体会到知识的产生,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门卫——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单位》一课中提到:“细胞膜将细胞与外部环境分隔开,起到保护细胞的作用。与此同时,细胞膜还控制着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保证了细胞正常的生活。”但在本课中,细胞各结构的知识并未详细说明。细胞的知识在高中也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考虑到细胞的重要性和初、高中课程衔接的顺畅,在处理教材时,我并未按照课本顺序讲授,而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材进行了重新处理、补充及整合,以细胞结构拟物体化的趣味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细胞膜的功能。
通过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说出细胞是组成绝大多数生物的基本单位,只要活着,细胞就会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由于细胞内的物质不断消耗,因此需要不断地从细胞外吸收物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问,学生更能代入思考以下问题。
1.细胞所处的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物质,哪些物质是细胞需要的呢?
2.这些物质如何进入细胞中呢?
3.细胞通过新陈代谢产生了一些有害物质,这些物质又要如何排出?
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学生意识到细胞膜除将细胞内部与外部环境隔开,使细胞有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外,还控制着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这也就是高中生物所说的“選择性的物质进出”。
怎么理解“选择性”呢?
学校的出入管理非常严格,学生每天都要进出校门,对这个过程非常熟悉。“同学们,在校园里我们有一个比较稳定的环境,能够与外界的喧嚣隔开,让你们能够安静地学习,那是什么将学校安稳的内部和复杂的外界分隔开来的呢?”学生很快就能反应过来,是学校的围墙,起到了与细胞膜类似的作用。
“那是不是有了围墙,外面的人再也不能进入校园,同学们也不能走出校园了呢?”亲身经历告诉学生这是不可能的。这时他们就很积极地参与课堂,主动考虑如何解决问题。
“那什么人可以进入校园,同学们又是在何种情况下能够离开校园的呢?”学生的认知兴趣被激发,不知不觉地进入生物学知识的学习中。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表达,学生结合已有的感性认知,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获得新知。endprint
最后教师在学生表达的基础上,结合动物细胞结构简图进行小结。
学校围墙上有一些通道(大门),由门卫进行把关——物质的通道;
学校的工作人员可以随意地进出校园——小分子物质自由进出细胞;
家长平时不能随意进入校园,在与老师取得联系得到允许后可进入——部分物质被需要时被选择进入;
同学上课期间不可随意离开校园,得到请假条后方可离校——部分物质选择离开;
无关人员、危险分子不可进入校园——有毒物质无法进入细胞;
故我们说细胞膜具有选择性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甚至我们可以对细胞的其他重要结构安上“头衔”。
校长,即学校各项事务、活动的主导者——细胞核,即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校园,即同学们活动的场所——细胞质: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场所;
食堂,即为同学们提供食物/能量的地方——线粒体,即进行呼吸作用,释放能量的主要场所;
……
生活化教育不仅体现在课堂上,而且体现在作业中。比如在学习细胞膜的功能之后,教师布置这样的作业。
1.葡萄被晒干后,它的水分大量减少了,可我们吃的时候仍然有甜味。你能用我们刚刚所学的知识来进行解释吗?
2.为什么菜贩子往萎蔫的青菜上洒水,一段时间后青菜重新变得硬挺而新鲜?
3.新鲜苋菜用清水洗的时候,水是清的,但是炒熟之后苋菜汁液却是红的,这是为什么呢?
……
这些问题不仅使学生习得的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加强了知识的应用,而且使学生在经历和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使其养成积极探究的学习习惯,更加热爱生活。
生物课堂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因此教学方式应具有多样性。回归生活是新课程的呼喚,也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体现出的重要特色。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引导学生在习得书本知识的同时,形成对待生活世界中各种问题的良好感情、态度和价值观,即获得生物核心素养。新课程要求教师应具备渊博的知识和不断进取的精神,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难点在教学活动设计中难以找到恰当的例子来进行突破,教师深感自己知识和阅历不足,还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充电,学做习主席所夸奖的“四有”好老师。
【参考文献】
[1]卢峥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7.
[2]李竞.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实施[J].快乐阅读, 2016(22).
[3]徐格格.优化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实施方法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6(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