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套叠CT平扫诊断价值研究

2018-01-21 06:36龙卫华
中国民间疗法 2018年11期
关键词:肠套叠肠管灌肠

鲁 涛,龙卫华,李 铭

(1.河南省安阳市妇幼保健院,河南 安阳455000;2.河南省安阳市肿瘤医院,河南 安阳455000)

肠套叠是一种小儿常见的外科疾病,及时有效的诊断与治疗是降低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与死亡率的有效措施。CT平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对小儿肠套叠进行有效诊断,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治疗给患儿造成的损伤[1]。笔者选取46例小儿肠套叠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比观察X线检查与CT平扫在小儿肠套叠临床诊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安阳市妇幼保健院及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于2012年4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小儿肠套叠患儿46例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儿均具有腹痛、呕吐、排血便、腹泻、发热等临床表现,发病时间均为0.5~3 d。所有患儿家属均在知情同意下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院内伦理委员会批准备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3例。对照组男14例,女9例;其中未满6个月患儿4例,7~12个月患儿7例,1~3岁患儿6例,3岁以上患儿6例。观察组男12例,女11例;其中未满6个月患儿2例,7~12个月患儿4例,1~3岁患儿9例,3岁以上患儿8例。两组患儿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方法

2.1 对照组 采用腹部X线检查。采用柯达公司生产的腹部平面诊断仪与DR系统。协助患儿取站立位,摄取腹部X线平片。

2.2 观察组 采用腹部CT平扫检查。采用GE公司生产的16层螺旋CT扫描仪,层厚选择5.0~7.5 mm,层间距选择5.0~7.5 mm。患儿保持安静或进入睡眠后实施CT平扫检查,CT平扫范围包括膈顶与耻骨联合下缘之间[2]。将获取的原始图像数据进行薄层重建后,将数据信息上传至数据信息加工站,进行多平面重组观察。

两组患儿检查后均给予空气灌肠诊治。具体方法:协助患儿取仰卧位,将Foley管插入肛门处,连接复位器,在透视状态下注气,气压为60 mm Hg(1 k Pa=7.5 mm Hg),保留摄片,并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逐渐增加注气压力,最大气压为110 mm Hg[3]。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与诊断标准 以空气灌肠或手术确诊结果作为小儿肠套叠的诊断标准,观察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的临床检出率。应用空气灌肠治疗效果的诊断标准为:在透视下可见“杯口影”逐渐消失,气体可顺利通过空肠与回肠。当气囊肛管拔出后,患儿可大量排气,可排出黄色粪便或紫红色黏液,触诊时可感觉包块消失[4]。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经空气灌肠与手术结果确诊46例患儿均患有肠套叠。观察组23例患儿中确诊为肠套叠22例,确诊率为95.65%;对照组23例患儿中确诊为肠套叠16例,确诊率为69.56%。两组患儿的确诊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47 4,P<0.05)。

4 讨论

4.1 小儿肠套叠患儿的临床特点 小儿肠套叠是指肠管一段向近端或远端肠腔内套入,根据构成结构不同可分为小肠型、结肠型及小肠结肠型,少数病例会出现回回结型、回盲结型等复杂型肠套叠,其中小肠结肠型在临床诊疗中最为常见。肠套叠是常见的小儿急腹症,多发于2岁以下小儿,主要临床表现为呕吐、哭闹、腹胀、腹痛、血便,少数患儿伴有发热等症状。在临床检查过程中由于患儿年龄较小,配合度较低,腹部触诊结果并不理想。不同于成人患者的继发性肠套叠,小儿肠套叠患儿多为原发性,病因并不明确。临床报道显示[5],复发性肠套叠发生率约为12%,对于肠套叠患儿采用空气灌肠治疗的安全性最高,是目前临床首选的诊治方式。

4.2 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检查属于侵入性方法,会对小儿生殖细胞分裂增殖造成影响,严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同时X线检查的可重复性较差,所以寻找一种准确、安全、可重复检测的肠套叠诊断方法具有重要意义。超声是一种无痛苦、无辐射、无创性且具有经济性、安全性的临床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图片分辨率,清晰度较高,能清晰显示肠系膜、淋巴结、肠壁等肠道结构。同时患儿多种肠套叠超声征象较为直接,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6]。但是由于患儿易哭闹,无法配合临床检查,或因腹部肠气感染等因素导致获取的图像并不理想,同时超声探查视野有限,无法准确定位,在一定程度上会对诊断结果造成影响。而采用CT平扫则可对肠套叠进行明确诊断,临床影像学表现为:肠套叠患儿的肠管与CT层面垂直,肿块影像表现为类环型、圆形,呈现典型的“靶征”。与CT平面平行时,套叠肠管的肿块呈柱形、椭圆形,若套入肠管系膜血管与脂肪偏向一侧时,则称为“彗星尾征”。当套叠肠管壁肿胀,出现明显缺血、坏死时,可出现“低密度晕征”。续发套叠近端肠梗阻表现为肠管扩张、积气积液形成气液平面,当肠管坏死时则出现腹膜炎表现,肠系膜肿胀,密度不均匀增高等。典型图片(图1、图2、图3)见本期第117页。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应用CT检查确诊率为95.65%,明显高于对照组应用X线检查确诊率69.5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应用CT检查肠套叠的确诊率高于X线检查确诊率,可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有利依据,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肠套叠肠管灌肠
红藤汤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护理体会
超声引导下床旁鼻空肠管置入术在危重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塞丁格技术的套管法在更换鼻肠管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开塞露联合温盐水滴注灌肠法在脑卒中便秘病人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MSCT对成人小肠套叠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肠套叠如何辨别一定要记住这几点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各级肠管回声增强的临床价值分析
“灌肠” 治疗有副作用吗
继发性肠套叠诊疗体会
新型清洁灌肠器的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