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
摘 要:欣赏教学是美术课堂的一条分支,抽象画是一种独特的绘画形式,其在形状、色彩、构图等方面和低年级小学生绘画有很大的相似性,从感受、欣赏美的角度,让学生感官体验抽象画,在学生的眼里抽象画变得简单,就小学低段美术课堂中抽象画的欣赏教学实践进行例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低段美术;抽象画;欣赏教学
在小学美术新课标中,关于1~2年级“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要求“观赏自然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欣赏教学是小学低段美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美术欣赏激发学生感受美、体验美,丰富学生审美经验。抽象画表现形式独特,空间自由广阔,表达出多元化的审美价值。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美术绘画尚处于涂鸦期、象征期,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绘画和抽象画相似,但又不同。因此,让低年级学生欣赏抽象画,从孩子的视角、用孩子的眼睛欣赏抽象画,带来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一、从趣味赏析出发,透视抽象画的源头
小学低年级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是抽象画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是陌生的,甚至没有概念和经验积累,这就需要教师在抽象画欣赏教学中找到好的切入点。正如小学美术新课标中提到的,教师要积极探索适合学生身心规律的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我认为在低年级抽象画欣赏教学中,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原型事物创设情境,让小学生入情入境,在通俗易懂的情境中让学生明白抽象画的源头,一切皆源于客观现实,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感受会有别样的美。
如《彩线连彩点》教学中,直接拿出吴冠中《春如线》等作品让学生欣赏,那对于学生而言是不现实的。如何能够让学生顺其自然地理解作品,需要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因此,在教学中,我围绕“如何抓住学生眼球”这一重点,将教学内容落实在学生生活中,从生活中引出作品,让学生灵活机动的学习。在讲“线”时,我拿了一条彩色绳子,变换出不同形状,让学生认识不一样的线,有直线、折线、曲线,还有围成的圆、螺旋线等等;在讲“点”时,将彩色绳子揉成团为一点,给学生变魔术。学生们非常感兴趣,并且乐于参与表现。经过彩色绳子在点和线之间的不断变换,抓住学生乐趣,让学生尝试先点点、后连线,创作出风格各异的作品,富有情趣。然后再让学生欣赏大家名作,《春如线》中红色、黄色、绿色的点连接组成春天的大树,顺其自然地实现生活到艺术的转换。
二、从形式赏析出发,把握抽象画的语言
抽象画长期以来被外行人士理解为随意画,画得不像,其实不然,抽象画都是大家非常扎实的艺术功底的美术造型语言。抽象画是大家从具体物象到变形、夸张、简化的抽象元素转变过程,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方法。想要让低年级学生领悟抽象画中千变万化造型元素的语言,就需要在大家作品和学生之间搭建一所赏析之桥,遵循低年级学生美术学习规律,让懵懵懂懂的学生走进大家作品,感悟抽象画中的艺术语言,找到深藏的艺术形式,再生抽象画画面感。
如《点、线、面》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欣赏康定斯基大家《红色椭圆》作品,我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点、线、面,分析点、线、面的不同,如长点、原点、几何形点、折线、直线、曲线、规则面、不规则面等,以及他们相互交织形成的画面,不同点线面的组合,富于变化,表现出的画面感也不同。然后再分析《红色椭圆》作品中点线面的组合规律,是否有重叠,都有哪些颜色,色彩搭配后的画面效果,让学生结合点线面的基本造型元素,大胆想象,融入作品,从有趣丰富的画面中抽丝剥茧地感受点线面组合、变化的方法。
三、从品意赏析出发,挖掘抽象画的内涵
没有思想的艺术品就是一件死物,真正能够称之为艺术品的都应该是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载体,是抒发作者胸臆的美术手段。虽然低年级学生很难真正读懂、看懂抽象画背后的内涵,但是我们在教学中仍要鼓励学生尝试品意赏析,对抽象画背后的内涵进行挖掘理解。每一幅抽象画背后都是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学生只有真正走进大家的内心世界,才能拥有发现美的眼睛,才能感受到抽象画中深刻的意味。
如《摸一摸,画一画》教学中,欣赏蒙克挪威作品时,可以看到画面中描绘了一个面容近似骷髅的人,双手捂耳,由于惊吓大声呼喊。整幅画的色彩给人是郁闷的,给人一种不祥的预感。从画面中的视觉符号,仿佛可以为我们传达出听觉的感受,尖叫引起了振动,烘托出一种极度的内在焦虑,使得整幅画面的情感表现推向极致,是一种让人信服的抽象意象。
教无定法,在小学低段美术课堂中抽象画欣赏教学需要我们结合抽象画作品本身,综合考虑艺术表现语言和学生美术水平,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找准切入点,为学生带来抽象画欣赏的极致体验。我从趣味赏析出发,透视抽象画的源头;从形式赏析出发,把握抽象画的语言;从品意赏析出发,挖掘抽象画的内涵,层层递进,为学生引申出抽象画欣赏三部曲,围绕作品语言,更好地欣赏抽象画。
参考文献:
[1]彭皓琳.小学美术低段“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探究[J].美与时代(中),2017(12):112-113.
[2]郭建雄.小学美术欣赏课的重要性及教學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18(8):99.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