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剑波
摘 要:随着我国新的教育观念的不断推行,体育教学在整体教学的地位不断凸显出来,这样也促使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进行更新。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不仅有良好的学习成绩,还需要塑造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满足时代的要求。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入对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这样也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主要通过对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渗入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进行阐述,然后进一步讨论如何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希望对各位教师在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所启示。
关键词:初中体育;心理健康;锻炼
在新课程改革要求下,初中阶段已经不单纯以提升学生学习成绩为主,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打造独立的人格,对学生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时期。尤其是现在社会要求心理素质极强的人才,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刻不容缓,而在教学活动中来实现这一目标不失为最佳的方式方法。体育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在进行改革之后不仅能达到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同時还能给学生更多机会来锻炼心理素质,所以,初中体育教师必须意识到如何才能把正常的体育课程同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相结合,本文也主要围绕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每个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等因素导致了个体差异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尊重学生存在的差异性,然后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体魄,同时也能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首先,教师要找到学生兴趣点,通过对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来让学生在游戏中展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形成自信心,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能力。其次,教师也应该根据时代要求进行教学模式的转变,将传统“大帮哄”转变成小组合作的方法,通过把一班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小组与小组之间可以通过竞赛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体育活动积极性,而小组成员之间也会加强交流与合作,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二、激励教育,锻炼学生心理素质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经过小学阶段的学习理解能力已经有了非常大的进步,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心理素质还比较欠缺,由于自己也有了一些情绪,所以不能快速融入大环境中,这样的特点也就阻碍了初中生的进步和发展。而体育课程这样活动性非常强的学科,就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采取激励教育方法,对学生的意志品质进行磨砺,这样才能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三、营造比赛氛围,磨炼学生意志
虽然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一遇到情况就会影响正常的思维,即使有再高的水平也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不可避免地面临考试,如果心理素质不过关,在考试过程中发生紧张等情况,即使平时学习再努力、再优秀,也无法在考试中发挥自己的真实水平,结果不尽如人意。所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尽可能多给学生安排比赛项目,让学生可以不断通过比赛来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以期达到最佳水平。
四、在贯彻落实新课改要求的基础上,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固有顽疾
在应试教育中,考试结果就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最佳说明,从而忽视了对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锻炼,这样对学生反倒是一种伤害,所以,教师一定要对学生教育方式进行重视,加强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现在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社会,要想获得成功,锻炼心理素质是必然的,而这也是现阶段教育中的缺失。所以,在新课程改革要求下,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正视应试教育对学生的弊端,把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穿插在课程教育中,打破传统教育体制对学生的伤害,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以后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栋梁之才。不仅如此,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的培养也是学生以后成长的坚实基础,让学生可以身心健康,不断进步。
五、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尝试多种教学激励法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处就在于能够重新定位教师与学生的角色,给学生更多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可以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实现自己的想法,这也是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初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可以通过竞争、合作、交流等方式来不断磨炼,而体育课程还能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如果体育教师利用好课程,做好课程设计,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体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学生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所以,体育教师应该做好课程设计,不断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使学生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陆建坤.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初中体育教学质量[J].中国校外教育,2016(31).
[2]代峰.浅谈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学园,2013(8).
?誗编辑 孙玲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