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红芬
摘要:从教学内容上看,初中数学知识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后,所面对的数学习题的综合性会越来越强,而且有很多种组合方式。对于数学学习来说,习题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由于教学时间十分有限,很多教师往往不会开设专门的习题课,这对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从某种角度来看,数学习题课教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或者说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数学习题课的重要性。
关键词:初中数学;习题课;教学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习题课是数学教学的一种重要类型。习题课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使理论完整化、具体化,增强学生的理性认识,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而且能有效地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还可以促进学生良好的数学观念的形成。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精心编制习题,避免低水平的重复,使学生拓宽学习领域,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熟悉教学流程
( 一)设计问题,出示目标
教师根据教材特点,找准知识的生长点,精心设计问题,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的问题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设计的问题既要切合实际,又要符合可接受性、障碍性、探索性的原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乐意接受问题的挑战。这一过程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使课堂教学在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问题归类,逐一解决 。
采用“分组做题,分组讨论”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把学生每4至5人分成一个小组,由组长和副组长帮助共同组织学习,让他们及时完成,然后共同讨论。解题时,展示不同的解题方法,达到一题多解。这样组织教学,针对性更强,免除了“一题对全体”的弊端。以后随着学生水平的提高,再把每题的深度、灵活性进一步加强。采用“学生做题,学生改”的方法。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题量,并告诉大家:“组长由教师批改后,再给别的同学批改习题并讲解。”这些学生成老师的“小帮手”,以现场批改,教室流动的形式,给他的伙伴批改,讲解。此时,老师在一边辅导和帮助,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
在这一环节最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主动性,引导组内同学运用观察、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类比、猜想等方法去研究、去探索,在讨论、交流和研究中出现新问题、新知识、新方法,逐步解决设计的问题。同时,教师作为参与者,应主动加入学生的讨论、交流之中;作为指导者要对学生的讨论、交流不断地起促进和调节作用,使问题不断引向深入。这一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參与的过程,是他们真正学会“数学的思维”的过程,也是其个性心理品质得到磨砺的过程。
( 三)交流信息,揭示规律
知识、规律的运用是必需的。一方面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定性、技能技巧及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学习,一般地都要在接触到相应的题目,在解决题目的过程中或找到题目的解答后才能获得;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学习某一知识与方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看得见、摸得着。这一环节教师应围绕教学中心,精心选择2-3题难易适中的典型问题,恰当地留给学生思维的时空、延迟判断,让学生思、让学生说、让学生做。发挥小组长的作用,让小组长引导全组积极的讨论,学生悟深、悟透。,老师在一边辅导和帮助,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从中感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应用。然后,通过反馈信息,教师针对存在的问题,借题发挥,进行示范性讲解,教师的讲解分析,要重联系、重转化、重本质,概括提炼规律,由例及类,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思维常常会发生创造性的火花,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发挥和呵护。
(四)综合训练,反复提高
采用“分组竞赛”的方法,根据学习小组,让每个小组推选三名同学参加比赛。以抢答、笔试、爬黑板等形式进行。规定:“答对一道题加十分,答错或不答扣十分。”及时对比赛成绩给予公布。最后对各组排名,给优胜组授予“冠军组”称号,使各组之间形成竞争,增强学生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这种方法,要求教师必须提前充分准备,如选择优秀数学竞赛题,组织安排好竞赛程序,准确把握有限时间等。同时,教师通过对概念、图形背景、题目的条件或结论、题目的形式及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变化、引申,编制形式多样,具有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解答,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改变只是教师编题的传统,让学生自己模仿或创造性地编拟变式题,供全班同学研究或解答,在编题的过程中,通过学生创造性的思考,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题的结构,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五)当堂达标
针对本节课的学习,教师提前预备好相应的习题,以10分钟的时间为时间限制,采取全班竞赛的形式,教师及时对全班学生的做题情况进行总结,评选出优秀学生,促进个体的发展。
二、讲究教学策略
(一)习题选择要有针对性
习题课不同于新授课,它是以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类型,故要达到高效的训练目标,教师在选择习题时,要针对教学目标、针对知识点、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学习基础好的可少做甚至不做,普遍有缺陷的常犯错误的地方不但要多做而且要反复做。
(二)习题选择要有典型性
数学习题的选择要克服贪多、贪全,有时看看题目哪个也不错,都想让学生做一做,结果题量大了,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降低了学习效率,所以习题的选择一定要典型,要从学生的实际与教学内容的特点出发,围绕教学重点设计合适的习题,不但要注意到知识点覆盖面,还要让学生能通过训练掌握规律,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习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
同一个班级的学生的基础知识、智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习题课教学中,对于习题的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分层处理,既要创设舞台让优等生表演,发展其个性,又要重视给学困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其获得成功的喜悦。否则,将会使一大批学生受到“冷落”,丧失学好数学的信心。题目安排可从易到难,形成梯度,虽然起点低,但最后要求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得学困生不至于“陪坐”,优等生也能“吃得饱”,让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四)教学的方式要多样化
习题课教学知识密度大、题形多,学生容易感到疲劳,如果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化,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样容易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为了克服这一现象,在教学中一定要体现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双向活动,将讲、练、思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疑点启发、重点讲授、难点讨论”的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激发学生全方位“参与”问题的解决,有效地减轻学生的疲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