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静
肛提肌群是女性盆底支持结构的主要成分, 肛提肌裂孔是盆底最薄弱区域, 也是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好发部位,妊娠及分娩会对肛提肌裂孔及其周围组织产生巨大影响[1]。此次研究通过应用经会阴四维超声对产妇产后的肛提肌裂孔解剖结构进行观察, 探究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肛提肌裂孔的影响 , 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7月~2017年12月在本院定期行产前检查并分娩的90例单胎活产产妇作为研究对象,产妇年龄23~37岁, 平均年龄(30.53±2.13)岁;所有产妇均无妊娠期并发症及严重内外科疾病。依据分娩方式不同将产妇分为阴道分娩组(58例)和剖宫产组(32例), 阴道分娩组又细分为自然分娩组(38例)和产钳分娩组(20例)。
1.2 方法 于产后6~12周给予产妇经会阴四维超声检查,选用GE Voluson E8四维彩色超声仪进行检查。检查前产妇排空膀胱和大便, 取截石位, 探头放置于尿道外口与阴道口之间 , 进行二维成像测量产妇膀胱颈移动度[2,3], 再于产妇静息状态、Valsala动作及缩肛状态下启动四维采集系统进行图像采集[4,5], 最后进行四维重建成像处理[6]。
1.3 观察指标 观察四组超声图像, 并比较四组产妇在静息状态、Valsala动作及缩肛动作下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左右径、周径、面积及耻骨直肠肌角度、膀胱颈移动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超声图像检查结果 四组产妇的肛提肌裂孔两侧耻骨直肠肌超声图像下结构较模糊, 部分产妇的图像可观察到单侧或双侧耻骨联合处撕脱, 膀胱呈现大小不一的回声。
2.2 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各项检测指标比较 在静息状态、Valsala动作及缩肛动作下:①阴道分娩组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分别为(5.43±0.61)cm、(5.56±0.79)cm和(4.54±0.73)cm, 剖宫产组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分别为(5.23±0.77)cm、(5.52±1.02)cm和(4.19±0.55)cm;②阴道分娩组的肛提肌裂孔左右径分别为(4.04±0.56)cm、(4.27±0.83)cm和(3.70±0.43)cm, 剖宫产组的肛提肌裂孔左右径分别为(3.96±0.54)cm、(4.03±0.62)cm和(3.31±0.35)cm;③阴道分娩组的肛提肌裂孔周径分别为(14.41±1.52)cm、(15.84±2.26)cm和(12.87±1.63)cm, 剖宫产组的肛提肌裂孔周径分别为(14.35±1.85)cm、(15.26±2.34)cm和(11.25±1.31)cm;④阴道分娩组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分别为(15.60±3.14)cm2、(17.86±5.08)cm2和(11.65±2.55)cm2, 剖宫产组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分别为 (15.16±4.45)cm2、(16.58±5.36)cm2和 (10.05±2.04)cm2;⑤阴道分娩组的耻骨直肠肌角度分别为(50.36±9.36)°、(50.38±7.30)°和 (56.34±4.50)°, 剖宫产组的耻骨直肠肌角度分别为 (51.37±7.82)°、(50.46±6.22)°和 (53.84±5.47)°。在静息状态、Valsala动作下, 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左右径、周径、面积及耻骨直肠肌角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缩肛动作下, 阴道分娩组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左右径、周径、面积及耻骨直肠肌角度均明显大于剖宫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膀胱颈移动度为(15.33±3.81)mm, 明显高于剖宫产组的 (11.69±3.60)mm,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3 自然分娩组与产钳分娩组各项检测指标比较 在静息状态、Valsala动作及缩肛动作下:①自然分娩组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分别为(5.54±0.63)cm、(5.72±0.83)cm和(4.58±0.67)cm, 产钳分娩组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分别为(5.62±0.59)cm、(5.69±0.84)cm和 (4.61±0.71)cm;②自然分娩组的肛提肌裂孔左右径分别为(4.03±0.62)cm、(4.40±0.78)cm和(3.72±0.46)cm, 产钳分娩组的肛提肌裂孔左右径分别为(4.15±0.66)cm、(4.33±0.59)cm和(3.91±0.38)cm;③自然分娩组的肛提肌裂孔周径分别为(15.56±1.44)cm、(16.08±2.54)cm和(12.95±1.63)cm, 产钳分娩组的肛提肌裂孔周径分别为(15.35±1.89)cm、(16.24±2.60)cm和(13.38±1.35)cm;④自然分娩组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分别为(15.65±2.69)cm2、(18.83±5.34)cm2和 (12.28±2.65)cm2, 产钳分娩组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分别为(16.41±4.53)cm2、(18.34±5.70)cm2和(12.70±2.29)cm2;⑤自然分娩组的耻骨直肠肌角度分别为(50.68±9.23)°、(55.36±7.35)°和 (56.28±8.36)°, 产钳分娩组的耻骨直肠肌角度分别为(56.11±10.21)°、(59.12±9.25)°和(55.78±7.65)°。在静息状态、Valsala动作及缩肛动作下, 自然分娩组与产钳分娩组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左右径、周径、面积及耻骨直肠肌角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然分娩组膀胱颈移动度为 (16.12±3.05)mm, 明显低于产钳分娩组的(21.35±2.89)mm,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肛提肌裂孔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对维持盆底支持功能非常重要, 妊娠和分娩会影响肛提肌裂孔的解剖结构。此次研究应用经过经会阴盆底四维超声检查从全新的视角观察产妇的盆底结构[7,8], 比较不同分娩方式对肛提肌裂孔解剖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静息状态、Valsala动作下, 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左右径、周径、面积及耻骨直肠肌角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缩肛动作下, 阴道分娩组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左右径、周径、面积及耻骨直肠肌角度均明显大于剖宫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膀胱颈移动度为(15.33±3.81)mm,明显高于剖宫产组的(11.69±3.60)mm,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静息状态、Valsala动作及缩肛动作下, 自然分娩组与产钳分娩组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左右径、周径、面积及耻骨直肠肌角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然分娩组膀胱颈移动度为(16.12±3.05)mm, 明显低于产钳分娩组的(21.35±2.89)mm,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静息状态、Valsala动作下, 不同分娩方式产妇的肛提肌裂孔大小相近, 阴道分娩产妇缩肛时肛提肌裂孔明显增大, 可能与胎儿通过通过肛提肌裂孔损伤盆底肌肉有关, 产钳分娩产妇的膀胱颈移动度明显大于自然分娩和剖宫产, 与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