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晓明
近年来,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 脑卒中的发病率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1]。针对青年脑血管病不断上升的发病趋势, 本文作者借研究青年脑卒中患者的致病危险因素及诊疗方法,以探究如何降低青年脑卒中发病率, 供临床参考,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7年2月本院收治的42例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青年组, 同期收治的42例老年(年龄>60岁)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老年组。所有患者经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均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其中 , 青年组中男 30 例 , 女 12 例 , 年龄 22~43 岁 , 平均年龄(39.4±4.3)岁 ;老年组中男 28 例 , 女 14 例 , 年龄 60~78 岁 ,平均年龄(69.7±5.6)岁。两组患者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常规检查 发病7 d后, 对患者进行头颅CT、MRI及经颅超声多普勒(TCD)等全方位检查, 进行常规的心电图、X线胸片、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 并选择其他时间进行四肢、颈部血管超声检查。通过超声检查, 观察患者血管功能、形态等。同时, 在患者发病2 d 后检查患者血糖、血脂、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全血计数、血尿酸等指标;详细掌握患者自身病情及生活习惯、家族疾病史。
1.2.2 治疗方法[2]调控好患者血压、血糖, 进行神经营养药物治疗, 按照患者病情给予适量、适宜的20%甘露醇静脉滴注。同时, 给予患者脑细胞活化剂, 以免感染, 防止应激性溃疡出血, 保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以上情况维持好后,静脉滴注 30 mg 依达拉奉 + 100 ml 0.9% 氯化钠 , 疗程 2 周。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分析两组患者的高血压病史、既往心血管疾病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肥胖、吸烟及酗酒史、睡眠情况及家族血管病史等。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特点、危险因素、治疗效果。肥胖判定:男性体质量指数(BMI)>27 kg/m2, 女性 BMI>25 kg/m2。颈动脉、颈内动脉及椎动脉超声斑块判定[3]:动脉内膜-中膜厚度>1.3 mm为斑块。高血压评定 :收缩压 >140 mm Hg(1 mm Hg=0.133 kPa), 舒张压>90 mm Hg。高血糖评定 :空腹血糖 >7.0 mmol/L 或餐后血糖>11.1 mmol/L。高血脂评定:甘油三酯水平>1.8 mmol/L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3.2 mmol/L。吸烟评定:患者每日吸烟支数>10支。酗酒评定:每周饮酒次数>2次, 且每次饮酒量 >250 g。治疗效果评定[4]:治愈 :0 级病残 , 与治疗前相比, 功能缺损评分降低>90%;明显进步:1~3级病残,与治疗前相比, 功能缺损评分降低46%~90%;进步:与治疗前相比, 功能缺损评分降低17%左右;恶化:与治疗前相比, 功能缺损评分有所升高;死亡。总有效率=(治愈+明显进步+进步)/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临床特点对比 青年组患者中11例血压改变及颈部血管有杂音(26.19%);7例存在心电图ST-T改变和颈动脉狭窄症(16.67%)。老年组患者中34例血压改变及颈部血管有杂音(80.95%);21例存在心电图ST-T改变和颈动脉狭窄症(50.00%)。两组患者血压改变和颈部血管杂音发生率、心电图ST-T改变和颈动脉狭窄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 两组患者危险因素对比 青年组患者中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高血脂、吸烟、酗酒、睡眠障碍、冠心病史、既往心血管疾病史、家族心血管病史者分别为14例(33.33%)、5例(11.90%)、22例(52.38%)、19例 (45.24%)、4例(9.52%)、21 例 (50.00%)、13 例 (30.95%)、1 例 (2.38%)、3 例 (7.14%)、27例(64.29%);老年组患者中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高血脂、吸烟、酗酒、睡眠障碍、冠心病史、既往心血管疾病史、家族心血管病史者分别为27例(64.29%)、13例(30.95%)、6例 (14.29%)、8例 (19.05%)、11例 (26.19%)、19例 (45.24%)、5 例 (11.90%)、17 例 (40.48%)、14 例 (33.33%)、33 例 (78.57%)。青年组患者中肥胖、高血脂及睡眠障碍所占比例显著高于老年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患者中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冠心病史及既往心血管疾病史所占比例显著低于老年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致病危险因素所占比例从高到低排序为家族心血管病史、肥胖、酗酒、高血脂、高血压、睡眠障碍、糖尿病、吸烟、既往心血管疾病史、冠心病史;老年组致病危险因素所占比例从高到低排序为家族心血管病史、高血压、酗酒、冠心病史、既往心血管疾病史、糖尿病、吸烟、高血脂、肥胖、睡眠障碍。
2.3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经过治疗, 两组患者均无显著不良反应。青年组27例治愈, 6例明显进步, 4例进步,恶化0例, 5例死亡, 总有效率为88.10%;老年组15例治愈,8 例明显进步 , 6 例进步 , 恶化 0 例 , 13 例死亡 , 总有效率为69.05%。青年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老年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脑卒中又称中风, 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 是因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 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5-7]。其中, 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高于出血性卒中, 占脑卒中总数的60%~70%。缺血性脑卒中易复发、致残及致死率极高。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 近年来, 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越来越高[8-10]。本文通过研究青年及老年缺血性脑卒中致病因素及诊疗方法得出, 相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来说, 高血脂、肥胖及睡眠障碍是青年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为避免青年突发缺血性脑卒中, 应叮嘱青年患者改正不良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 注意保持合理饮食及健康生活方式, 以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