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窥镜与穿刺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比较

2018-01-20 01:16唐海涛鞠盛国陈刚付立旗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25期
关键词:基底节引流术血肿

唐海涛 鞠盛国 陈刚 付立旗

高血压脑出血是血压突然上升导致的脑动静脉或毛细血管破裂出血, 该病起病急骤、病情凶险, 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1]。高血压脑出血部位包括基底节区、脑干、脑室、丘脑, 而基底节区出血约占55%~70%[2]。手术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重要手段, 神经内窥镜和穿刺引流术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等特点, 目前已经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常用方法。本研究比较神经内窥镜与穿刺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经CT及磁共振成像(MRI)确诊为基底节区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2例, 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 (40 例 )。观察组男 25 例 , 女 17 例 , 年龄 54~78 岁 ,平均年龄 (65.4±6.8)岁 , 发病至手术时间 2~12 h, 平均时间(3.8±2.8)h, 基底节区血肿量 20~70 ml, 平均血肿量 (43.1±10.6)ml, 术前格拉斯哥评分 >8分 14例 , 6~8分 28例 ;对照组男 21 例 , 女 19 例 , 年龄 50~81 岁 , 平均年龄 (67.6±7.1)岁 ,发病至手术时间 2~8 h, 平均时间 (3.5±2.3)h, 基底节区血肿量20~70 ml, 平均血肿量 (44.8±9.2)ml, 术前格拉斯哥评分 >8 分10例, 6~8分3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神经内窥镜术治疗, 以头颅CT定位血肿病灶, 选择血肿中心与颅骨最为接近处做一长约4 cm切口, 钻孔后将硬膜以“十”字形切开, 依次穿刺神经内镜套管, 穿刺深度达血肿病灶区最深部, 撤除管芯置入神经内镜, 在内镜下清除血肿, 探查出血点并用电凝止血, 术毕后留置引流管, 还纳骨瓣。对照组患者采用穿刺引流术, 先用头颅CT定位血肿位置, 穿刺点选择血肿最大层面血肿中心, 且距离颅骨最近处, 穿刺点周围行局部浸润麻醉, 选择直径3 mm的YL-1型一次性穿刺针行脑血肿穿刺, 缓慢抽吸血肿内积血 , 放置引流管 , 注入 3~5 U 尿激酶 , 术后每隔 6 h向血肿腔内注入3~5 U 尿激酶, 术后 12 h后每12小时注射一次, 待血肿腔内积血清除后拔管。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7 d颅内压, 记录术后3 d血肿清除率, 观察术后3个月GOS评分、mRS评分,并记录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8.3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不同时间颅内压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前颅内压为 (30.6±5.8)mm Hg(1 mm Hg=0.133 kPa), 对照组为 (30.2±5.3)mm Hg,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后 7 d颅内压为 (11.0±3.1)mm Hg, 低于对照组的 (15.7±3.6)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血肿清除率及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术后3 d血肿清除率为(92.3±7.2)%, 高于对照组的(84.9±11.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为(7.3±2.6)d,短于对照组的(10.8±3.1)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mRS评分、GOS评分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3个月mRS 评分为 (1.8±0.7)分 , 对照组为 (2.0±0.9)分 ,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GOS评分为良好17 例 , 轻残 16 例 , 重残 6 例 , 植物生存 2 例 , 死亡 1 例 ;对照组术后3个月GOS评分为良好10例, 轻残13例, 重残8例,植物生存7例, 死亡2例。观察组术后3个月GOS评分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发生并发症4例, 包括再出血2例, 癫痫1例、应激性溃疡1例;对照组术后发生并发症9例, 包括再出血4例, 颅内感染3例,癫痫、脑积水各1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例数少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内科保守治疗急性期病死率高达40%~75%, 外科手术可及早清除血肿, 不但消除了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挤压和炎性刺激, 还降低了脑疝的可能。术后病死率为7%~30%, 大大提高了患者预后[3]。神经内窥镜通过建立操作通道, 利用内镜技术和显微技术在直视下清除血肿, 该法降低了传统去骨瓣手术对周围脑组织的损伤, 避免了手术对脑组织的二次损伤[4]。穿刺引流术也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常用方法, 小骨窗CT引导下钻孔引流术是经典的穿刺引流术[5-7], 以往引流术中引流管易被凝血块堵塞, 随着尿激酶的应用, 引流术也可用于较大血肿量者[8-10]。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术后7 d颅内压低于对照组, 术后3 d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 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mR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GOS评分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发生并发症4例, 少于对照组的9例,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 神经内窥镜治疗基底节区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消除较快, 颅内压下降更明显, 预后效果更佳。

猜你喜欢
基底节引流术血肿
高位肛周脓肿给予切开挂线引流术的治疗效果
超声诊断新生儿基底节区脑梗死1例
两例外伤后致脑基底节区出血案例的讨论及归纳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相关知识,你应了解吗?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整体护理预防脑室外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作用分析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颅内血肿清除引流术后再出血进展及分析
穿刺颅内血肿消除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应用
CT混杂征对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
胰腺假性囊肿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的护理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