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恩施西兰卡普的创新之路

2018-01-19 00:00邹艳
锋绘 2018年7期
关键词:非遗创新

邹艳

摘要:对恩施土家瑰宝“西兰卡普”的研究,一方面是继承文化遗产的必要,同时更应挖掘其现代意义,开发其商用价值,赋予这种古老民间工艺以新的生命与活力,才能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态势,才是保护与继承的根本所在。本文并就西兰卡普的创新开发应用提出实质性构想。

关键词:非遗;西兰卡普;创新

非遗作为一种文化形态,需要与时俱进,更要能动地、创造性地融入当代生活,才能成为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兰卡普——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族至今保存最完整的一种原始织棉。至今,这一重要的文化载体成为了土家族经济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土家族发展滞后,达不到市场化的要求。直至20世纪90年代后期,经济全球化的带动下,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大力加快了民族区域发展的步伐。伴随着土家族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于西兰卡普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创新以及形成市场化相对被动了。因此我身为一名土家人,愿意为土家织棉艺术的研究献出一份绵薄之力。

1 恩施西兰卡普的艺术价值

恩施是土家族苗族集聚地,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以丰富的文化意蕴和工艺美术的完美结合,构成有形有感的物质文化载体。它是流动的民间文化艺术,是承载深远的土家人精神生活、民俗内涵和民俗文化的一种载体形式。土家族西兰卡普织锦简练而抽象的纹饰有着耐人寻味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意味,是启动我们具像思维和寄情于形色之中的个性符号,

同时,“西兰卡普”织锦本身就是一种实用品。“西兰卡普”又称“打花铺盖”,所谓“西兰”就是被面,“卡普”就是花,两句连接起来,就是“带花的被面”,土家姑娘在八九岁时便开始跟母亲或嫂、姐学挑织手艺,到长大成人,便成为土家织锦的能工巧匠,要为自己制造十块以上的“西兰卡普”作为嫁妆,一般由三幅联成被面,亦可作枕巾、脚扎被、茶几垫、桌围、绑腿和挂包、壁挂之用。由此来看,“西兰卡普”其实原本就是在特殊环境中为特殊群体生活所用的实用品,如开发得当,应当具有相当的商业价值。

目前,国际社会出现现代人之民族意识与民族归属感复苏和追求个性特征的现象,这是民族民间传统艺术形成商业产品及产业化的良好契机,近几年我国“唐装汉服”的盛行及其向国际市场的辐射,可作为民族传统工艺商业应用和开发的成功案例,为西兰卡普的开发应用所借鉴。

2 “西兰卡普”的传承、创新与产业化意义

无论是非遗保护,还是非遗传播,关键在人。如何做好一个传承人,并没有统一的模式。不过,如同成功案例具有示范性和引领性,优秀的传承人也具有榜样的力量。民间文学艺术传统在传统和习惯原生境下的利用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延续“西兰卡普”生命力的关键,是要形成创造、传承和传播的动态发展。具体做法可为:增加政府投入,建立和健全推动民间传统文化创新的机制,对具有产业开发价值的传统文化项目予以政策倾斜,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民间传统文化的产业开发,形成文化产业化,并且要形成生产规模,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以文化养文化,才具有了实际的意义。

创新方面以西兰卡普独特的纹饰、图案、色彩和质感特征,可成为突出服饰及室内软装饰材料开发中“民族情感与个性意念”的体现。另一方面可通过时装创新设计,以民族纹饰特色为主要灵感和切入点,贯穿民族时尚化理念,将西兰卡普面料局部或整体的运用于服饰及配件,对民间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创造进行有益的尝试,设计出具有时代精神与时尚意境和现代风貌的民族服饰。民族和传统艺术的商业应用应注重研究现代人接受的程度、以及在时装中的应用形态和与现代设计的平衡性,实现产业化目标,达到有实际效益的现代应用,从而挖掘西兰卡普的实际商业价值。

民间文化产品的研究开发,重要的是虽可以脱离原生境,但不能够脱离和歪曲传统,要确保继承其原有的传统风格精华。可采取手工作坊与现代机械提花工艺并行发展的方式,手工作坊聘请老艺人主持,选择有志于传统艺术传承的本民族青年进行传授,制作精品、礼品,重在原生态保护、传承和发展;现代工业生产探索把传统的民间民族工艺融入、运用到现代产业化生产流程中,重在研制、开发服装面料,扩大面料的适用范围及市场认知度,在内涵、载体、内容、形式上不断创新,采用市场运作机制,促成“西兰卡普”艺术创造精品化、市场化、产业化的良性循环。

3 發展有本地特色的区域文化产业

在民族地区旅游六要素中,“购”这一环节目前最为薄弱。发达国家和地区旅游纪念商品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一般在三分之一左右,而恩施地区不到十分之一,而且无论走到那里,旅游品的种类都相差无几,面貌雷同,没有本土文化特色;自己生产的土特产品也因科技含量低、工艺档次差而缺乏艺术性和收藏性,游客购物需求得不到满足,旅游业整体效益受到了影响。这一方面说明恩施地区旅游纪念商品水平较低,同时也反映出恩施本地旅游纪念商品的开发具有相当大的空间和前景。

“西兰卡普”是恩施土家族珍贵的原生态文化遗产,本地可将其作为具有本土民族文化特质和地域特征的品牌加以发展,织造生产的过程本身可成为综合性文化旅游项目,产品的开发和精炼是极具本土民族文化特质和地域特征旅游纪念商品;加大民间文化产品的研究开发力度,可采取工艺作坊与现代机械提花工艺开发并存的方式,各负其责,工艺作坊制作精品、礼品,参与旅游资源开发,重在保存原生态和传承、发展。机械生产重在市场商品化运作,开发新产品,提高生产规模,重点在于开发服装面料,扩大面料的适用范围和市场认知度。双管齐下,在内涵、载体、内容、形式上不断创新,采用市场运作机制,加大培育和扶植力度促成“西兰卡普”艺术创造精品化、市场化、产业化的良性循环。

猜你喜欢
非遗创新
非遗视角下探析豫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策略
致力非遗保护,实现文化传承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