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分层次教学”的理论和实践

2018-01-19 19:38王岩
考试周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分层次教学分层教学高中数学

摘 要:不同的高中生心理和生理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他们对于数学的兴趣,能够接受数学的能力和程度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需要教师们摒弃以往一刀切的教学模式,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方法,以促进不同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数学;分层教学;指导理论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和分层次的教学模式在内容、目标以及方法上都有一定的不同。而分层次的教学模式更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和能力。

一、 分层次的教学指导思想

高中数学的知识点比较繁杂,若形不成一套系统的数学体系,很难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由于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也不尽相同,这种情况会导致一个班级中成绩分层现象的产生。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对知识点进行千篇一律的讲解,基础差的学生很可能跟不上这种模式。同时,这种模式也不能够满足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需求。因此,我们需要分层次的数学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对象是全体学生,根据因材施教的指导原则,对不同数学水平和基础的学生进行教学的分层。可以按照教学大纲中的基本、中层、发展目标将学生分为A、B、C三种层次。这种分层次的教学,对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分层次的教学可以兼顾全体学生的数学学习,同时又可以关注基础较好和基础较差两头的学生的发展,可以更好地将传统应试教育的模式转变为我们当今所倡导的素质教育。

二、 理论以及实践的依据

1. 心理学方面的依据

人对于一种事物的认识,总要经历从陌生到熟悉,从表面的认识到深层次的理解的过程。对教学任务进行分层次设计,是为了适应不同学生的认识水平能力,结合人对于事物认识规律,将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认知划分成不同的层次,从陌生到会用再到熟练掌握,每个阶段都设置不同教学任务,使学生有一种层层递进的提升。

2. 教育理论依据

不同学生的各方面学习能力都大不相同。有的學生接受新事物比较快,因此学习新知识较为容易;有的学生对于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学起数学来很有动力;有的学生基础知识学得扎实,在解决数学难题时运用学到的知识更加得心应手……然而有一些学生,智力水平和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不是很好,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忽视的,如何采取好的教学方式来使全体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提高,是摆在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因此,我们要注重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不同学生的状况将他们进行分层,对不同层次学生采用不同层次的教学方式,懂得循序渐进,这样才能提高每个层次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3. 进行实践所遵循的依据

对于一些高中生来说,早已习惯了传统的固化的课堂模式,他们在学习数学的道路上步履维艰。对于数学知识的生搬硬套,得不到充分的理解以及懂理论但是却不会灵活地运用,是摆在学生面前的难题。同时,高考的升学率是评价一个高中办学质量好坏的硬性标准。因此,许多教师为了升学率,往往将大部分的注意力转移到所谓的“尖子生”身上,对于成绩平平的学生不加以关注。导致许多学生成为了这些“尖子生”的伴读书童,让学生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断地降低,从而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无法从本质上得到提升,甚至有可能每况愈下。

以上的原因要求我们必须要进行数学教学模式的改革,而分层次进行数学教学的模式是这种情况下最合理的教学方法。从每个学生的特点出发,分情况制定符合他们发展的教学方式,深入地探讨分层教学可行的途径,是解决这一问题、彻底改变目前的状况最为有效的道路。

三、 高中数学教学分层次模式的实施

1. 为分层模式的实施创造环境

有的学生数学不好,不是因为天赋和兴趣的原因,而是与教师的关系处理不好,有的学生对老师总有一种畏惧感,使得他对这门课产生内心的畏惧。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是一切活动开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是开展分层次数学教学的前提。只有创造出一个和谐的环境,营造出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才能促使这一教学模式的开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 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

这种层次的划分,要按照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基础、中层和发展这三个目标来进行划分。在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态度、数学兴趣以及其他的能力进行划分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想法,让学生自愿地加入到相应的小组中去。A、B、C三个层次分别代表学习有困难,学习中等以及学习优秀的学生。其中A组数学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生,需要老师和优秀学生一起帮助其进行数学的学习。B层学习中等的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学习,并且对于一些深层的知识点的理解需要老师的启发,同时需要C组优秀学生的帮助。C组是班级中学习优秀的学生,这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很强,能够出色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并且对于数学知识理解掌握得很到位。之所以进行分层教学,不仅是为了教师的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是为了在班级中形成一种互帮互助的良好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为以后步入社会提前打好基础。

3. 课前、课上、课后的分层教学

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之前都应该对于将要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的预习。高中生的阅读能力相对较强,因此教师需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预习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知识有着相应的掌握。

在课堂中的教学,是整个模式最为关键的部分。教师以完成教学任务为基本目标,同时要照顾到不同学生的感受。要做到知识点之间的串联自然,及时地让学生提出不明白之处,并进行耐心的讲解。同时在课堂上,要尽量地精讲知识,将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练习中达到对知识的掌握。每个层次的学生的思维能力各不相同,进行分层教学设计,让每个学生都感到学有所得。

课后要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任务。比如可以对C层的学生多布置一些知识结合较强的习题,对于B层的学生布置基础题和稍微有难度的综合题,对于A层的学生尽量多布置一些基础题目,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总之,高中数学应该且十分有必要进行“分层次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具体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达到因材施教的目标,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学有所获,提高自身的数学素质。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兴华.高中数学“分层次教学”的理论和实践[J].科技展望,2016,26(6):239.

[2]章倩.高中数学“分层次教学”的理论和实践[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1):52.

作者简介:王岩,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呼和浩特铁路第二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分层次教学分层教学高中数学
初中生物分层次教学案例
提高线性代数教学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农村学校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策略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