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红斌,刘金娟
(1.北京大学 医学教育研究所,北京 100191;2.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 200032)
自1999年以来,国家大力实施高校扩招政策,以扩大普通高等本科院校招生人数为重心,大力推进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布点建设,持续提高各级各类本科院校录取人数。2016年,全国本科院校计划招生374万人。与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相伴随的是,本科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激化,高校“供给”的大学毕业生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人才存在的专业结构性矛盾持续激化。[1]鉴于劳动力市场就业与专业设置之间的复杂关系,结构性矛盾的矛头直指普通高等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
已有研究大多采用某一地区、某一高校的数据,在有限范围内寻找高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大都提到高校专业设置趋同、缺乏专业特色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2][3][4][5][6]也有研究指出某一层次院校的特殊问题,如部(委)属高校专业设置重应用性、技术性专业,轻基础性、人文教育专业,近市场、远公共与公益专业,[7]地方高校专业设置定位不明、资源分散、盲目跟从、贪大求全,[8]独立学院偏重于人文社科专业、文科化现象突出。[9]对于专业设置问题背后的原因,研究者们从各种不同的视角进行解释。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认为我国现行高校专业设置制度存在的种种问题,归根到底是政府沿用计划经济的模式进行管理,在专业设置上存在路径依赖;[10]利益相关者理论视野下的观点则强调各方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不匹配是高校学科专业设置问题的根源;[11]基于教育与经济关系的研究则更指出高校内部对产业结构调整预估不足、决策不明;[12]高校财政拨款模式视野下的研究则指出我国现行的教育财政拨款模式没有充分体现不同专业类别办学成本的差异;[13]还有研究从经济动机和行为选择模式分析了高校专业设置,研究认为,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性、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性决定了专业设置中经济动机和行为选择的存在。[14]尽管各类研究对原因的剖析差异较大,但关注的焦点始终围绕着政府、市场(或社会、产业)、高校三者。基于对专业设置问题原因的分析,采用不同视角的研究者提出了不完全一致的解决路径,譬如下放专业设置自主权、基于市场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实行专业优胜劣汰、改革高校财政拨款模式等。
尽管过去的研究对于认识、分析、解决普通高等本科院校专业设置问题非常有益,但是相关研究大多没有立足于广泛的事实调查、严谨的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这意味着,在国家层面剖析专业设置问题、探讨问题根源、提出政策建议无疑是“空中楼阁”。而鉴于大学生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流动,专业设置的研究越来越需要在国家宏观层面进行探讨,这就需要研究者来打好“楼阁的地基”。本文将采用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各学科、各专业的数据,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专业设置状况进行全面分析和比较,以期弄清目前我国各层次高校专业设置的现状,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基础。
本文使用的数据有三个主要来源,一是2011年的《全国普通高校分专业招生录取分数线》数据,其中涵盖了当年全国普通院校所录取学生的专业信息,包括各个专业录取的学生数,共有1112所院校;二是来自2011年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基层报表数据,从基层报表获取了学校的基本信息数据;三是通过教育部网站,获取了不同类别学校名单。将上述三个来源的数据进行清洗、合并处理后,获得了本研究所用数据,共有样本学校1090所,涵盖了当年普通高等本科院校数的98.0%。考虑到1999年以来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在专业设置上和其他类别学校可能存在的差别,将样本中的院校按学术选拔性,即院校层次划分为五类,分别是985院校、211院校、一般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和独立学院,并参考鲍威研究,[15]认为院校层次越高、学术选拔性越强。此外,由于教育部经费统计基层基表中根据办学类型将院校进行了分类,方便我们考查不同办学类型院校在专业设置上的差别。不过该分类较细,考虑到本文选择的为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如果根据办学类型来进行分类时,共有七个分类,七类学校分布极为不均匀,这里将中央教育部门办、中央其他部门办、中央企业办归为中央办学类型;将地方教育部门办、地方其他部门办、地方企业办归为地方办学;民办学校单独作为一类。根据2011年招生所依据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本科专业隶属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11个学科门类,下设71个专业类,目录内专业249种。本研究中囊括目录内71个专业类和7个目录外专业类,共78个专业类。样本中各类学校数和各类学校招生数见表1。
表1 各类院校数和院校招生数
① 985 院校中缺少国防科技大学和浙江大学,浙江大学的缺少与实验班招生有关,故未获取到根据各个专业目录的招生数据。
② 211 院校中缺少第二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和中央音乐学院。
在学科设置上,除独立院校未开设哲学(01)学科外,其余各层次院校均开设有11个学科门类。在不同办学类型院校上,三类院校均开设有11个学科门类。可见,不同层次类型院校具有追求学科门类齐全的倾向。
分院校层次来看,985院校、独立学院各学科招生人数占比和总样本来说相差较大,而211院校、一般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和总样本相差较小。比较可知,相对总样本,985院校在哲学、理学、工学等学科占比较大,而在管理学、教育学、文学等占比较小;211院校在哲学、农学占比较高,而在教育学、医学占比较低;一般本科院校在医学、农学占比较高,而在经济学、管理学占比较弱;新建本科院校在教育学、历史学相对较高,在农学、哲学、医学占比相对较低;独立院校在管理学和经济学招生占比较大,而在哲学、农学、历史学等相对较低。可以看出,院校层次越高,院校越有可能加大基础学科和工科招生规模,反之,则更偏重文管经法一类文科专业。
表2 分院校层次各院校学科招生人数占比
从办学类型来看,相比中央办学和民办学校,地方办学和总样本各学科招生人数占比相差最小,民办院校相差最为明显。具体比较可知,相对总样本,中央办学院校在哲学、理学、工学、农学占比相对较高;地方办学学校在教育学、历史学占比相对较高,其他学科与总样本差距较小;民办院校经济学、文学、管理学招生人数上优势明显,而在哲学、历史学、理学、医学上招生较少。可知,经管文法教育学一类文科专业受地方办学和民办学校所青睐。
表3 分院校隶属关系各院校学科招生人数占比
续表
我国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按学科门类、专业类、专业三个层次来设置。在专业类开设个数上,985院校和211院校平均开设专业类个数均为68个、一般本科院校为72个、新建本科院校为69个、独立学院则有59个;从办学类型来看,中央办学和地方办学学校平均开设专业类个数均为72个,民办院校则63个。由此可知,独立院校和民办院校开设专业类比其他层次类型高校较少,相对有集中之势。
表4统计了开设最广泛和招生数最多的十个专业类,可以看出,工商管理类专业不仅是开设最广泛的专业类别,也是招生数最多的专业类别,其广泛度达到87.34%,招生占78个专业类招生总数的14.74%。开设最广泛和招生数最多的十个专业有八个专业重合,数学类和中国语言文学类在开设最广泛的十个专业内,但是不在招生数最多的十个专业。对比开设最广泛和招生数最多的十个专业,相比开设最广泛,可发现应用型较强的专业招生数占比排名提升较多,这说明部分应用性较强的专业类可能开设并不广泛,但是其招生规模相对较大,可以认为其受市场作用相对较大。
表4 开设最广泛和招生数最多的前十个专业类
表5和表6分别报告了不同层次院校开设最广泛的十个专业和不同层次院校招生数最多的十个专业。从表中可以看出:(1)整体上,不同院校开设最广泛的十个专业有所差距,院校层次越高越偏向于基础学科;(2)新建本科院校和独立学院开设最广泛的专业分别是电气信息类和工商管理类,而985院校则为数学类;(3)985院校、211院校和一般本科院校招生数最多的专业均为电气信息类,而新建本科院校和独立学院则均为工商管理类、其次为电气信息类;(4)开设最广泛的专业和招生数最多的专业有所区别,且在学术选拔性高的院校,其差别越明显,如985院校电气信息类、机械类、土建类等变化较为明显。相比开设最广泛的各个专业类,在招生最多的专业类别上,各类型院校间重合性更高。
表5 不同层次院校开设最广泛的十个专业*比值均为在同一类型院校中的比较,后同。
表7和表8报告了不同办学类型院校开设最广泛的十个专业和招生数最多的十个专业。不同办学类型开设最广泛的十个专业有所差别,中央办学和地方办学开设最广泛的专业均为外国语言文学类,不过地方办学院校电气信息类排在第二、而中央办学院校为工商管理类。民办学校开设最广泛的专业为工商管理类、其次为电气信息类和外国语言文学类。在办学类型上,招生数最多的专业和开设最广泛的专业差别较大,且中央办学差距最为明显,其次为地方办学,民办学校相差最小。三类学校招生数最多的前两位专业均为电气信息类和工商管理类。
表7 不同办学类型院校开设最广泛的十个专业
表8 不同办学类型院校招生数最多的十个专业
集中程度主要考察的是各类院校专业设置的分布情况,开设专业类数越少,专业设置相对较为集中。对每一所院校开设的专业类个数进行统计发现,在院校层次上,院校层次越高开设专业类个数相对越多,独立学院和新建本科院校开设专业方差最小,专业设置集中程度较高;在院校办学类型上,中央办学和地方办学专业设置个数均值差异较小,但都明显高于民办学校,民办学校专业集中程度较高。
表9 不同类型院校专业设置个数及分布表
图1为分院校层次和分办学类型院校平均招生规模分布,由图可知985、211和一般本科院校平均招生规模差距较小,相比而言,新建本科院校和独立院校招生规模相对较小、且相对集中;中央办学和地方办学院校平均招生规模相差很小,但都明显高于民办学校,民办学校招生规模集中程度更高。在专业设置上,考虑到不同院校规模的不同,以院校规模作为权重进行分析后,分院校层次和院校类型对专业个数作直方图进行分析,发现关于专业设置的集中程度的趋势继续保持,即民办、独立院校专业设置相对较为集中。
图1 分院校层次和分办学类型院校平均招生规模分布
为进一步了解院校专业设置的集中程度,进一步探究各个院校学生是否集中在某一或某几个专业类,在这以各个院校招生数最多的专业类占学校招生总数的比重和院校开设专业类个数作散点图并进行拟合,得到图2。可知,在院校层次上,985院校和211院校随着开设专业个数的增加,招生最多的专业招生占比下降幅度很小,而普通本科、新建本科、独立学院则随着开设专业个数增加,招生最多专业招生占比下降明显,独立学院相对下降最快。在院校办学类型上,三类院校随着开设专业个数的增加,招生最多的专业招生比重均有所下降,中央和地方办学下降幅度基本一致,民办学校下降幅度较大。对比民办和独立院校专业类个数开设较少,说明民办和独立院校在开设的专业类个数受特色或优势专业影响较大。
图2 分院校层次和分办学类型院校专业开设个数和招生数最多专业招生占比分布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发现当前我国普通本科院校专业设置结构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在学科设置上,不同层次、办学类型院校学科门类均较为齐全,但是,不同院校在各学科门类上的招生则各有偏重,相对而言,院校层次越高,基础学科招生规模越大。这意味着,尽管各个高校在办学方向追求学科齐全,但具体策略区别较大,根本上反映出学科开设形式与实质的不统一。
第二,在专业设置上,工商管理类和电气信息类专业在开设广泛度和招生占比上均表现突出,招生占比总数近30%。不同院校开设最广泛的十个专业有所区别,院校层次越高越偏向于基础类专业。对比开设最广泛的专业和招生数最多的专业,发现在不同类型院校间均存在一定差异,且在学术选拔性高的院校,其差异越明显,应用型较强的专业在招生数上更有优势。相比开设最广泛的十个专业,各类型院校在招生规模最大的前十个专业上专业重合度更高。这反映出,各高校除在个别专业上有所区别,对于专业重点发展的偏好是相对一致的。
第三,院校层次越高,院校开设专业类个数相对越多,招生数最多专业占总招生数比值越小,专业设置相对较为分散;民办、独立院校专业设置相对较为集中,民办和独立院校在开设的专业类个数受特色或优势专业影响较大,特色或优势专业越明显,开设的专业类个数越少。
上述实证结果表明,不同类型高等院校虽然在开设专业上存在较为明显差异,学术选拔性越高的大学越有可能开设基础类学科,相对而言,受学术或政府调节*政府在这之中体现在对专业的审批、专业招生人数的总量控制、在部分院校相关专业开设和招生的强制要求等,专业招生的总量控制赋予高校专业设置一定的自主权。较为明显,而新建本科和独立学院在专业开设上则受市场作用更强。不过在招生规模上,则发现所有类型院校均表现为应用型越强的专业招生规模相对越大。从专业设置的趋同性来看,不同类型院校在专业设置的趋同性上表现并不明显,但是从招生规模来看,不同类型院校趋同性较为明显,这就导致层次较低的院校在一些广泛开设的专业,即热门专业,可能就业相对更难,在分析和压就大学生就业问题时,专业设置可以作为一个新的分析视角。可以说,高校专业设置是受政府、市场和大学相互调节的结果,不过在不同层次院校中调节后的平衡点并不一样。
上述结论对于未来深入探讨专业设置问题的研究有两点启示:其一,学科专业个数、覆盖面的简单描述不足以反映高校专业设置实际情况,应当从专业目录着手,进一步结合招生人数透视高校内部各专业发展规模,进而进行高校专业设置结构的分析。假设有两所农林水利院校A和B,两校均新设置了财经类的热门专业,但是A校在新专业上招生仅占1%,B校则超过10%,仅从专业个数分析,二者是一样的,但显然,实质上B校原有专业结构被动摇,而A校则影响不大。其二,各层次、办学类型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有趋同,也有差异,对专业设置存在问题的分析,确实需要基于不同类型高校进行分类研究,但是应当注意的是,高校专业设置优劣好坏,往往是建立在相对的层面上,譬如,一高校提出要建设特色专业,以数字媒体为重点,这一策略能否成功一定会受到目前其他学校该专业设置情况的影响的。因此,无论是对全国高校专业设置结构的研究,还是针对个别地区个别高校,都应当注意把握高校专业设置整体情况,分析比较不同专业总体开设情况,进而提出相应的专业设置调整策略。
[1]李婵娟.不可忽视的结构性矛盾:专业与就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关于普通高校专业设置与就业研究的文献综述[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6,(12).
[2]何岸,杜学元.高校专业设置雷同问题浅析——以四川省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5).
[3]张宝蓉.台湾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研究[D].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07.
[4]王宾齐.迷失在大众化进程中:中国高校趋同化原因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0,(7).
[5]陈秋燕.福建省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设置现状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4).
[6]许忍.以就业为导向的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设置研究[D].鲁东大学硕士论文,2016.
[7]徐斯雄,吴叶林.当前高校专业设置的问题审视——基于学术资本主义的视角[J].教育学报,2011,(1).
[8]杜才平.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设置:现状、问题及结构调整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8).
[9]徐淑兰.独立学院本科专业设置问题及成因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8,(6).
[10]周光礼,吴越.我国高校专业设置政策六十年回顾与反思——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
[11]曾红权.利益相关者理论视野下高校学科专业设置问题治理研究[J].重庆高教研究,2015,(2).
[12]王辉,朱健.论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高校专业设置[J].教学研究,2011,(1).
[13]姜楠,罗尧成,孙绍荣.高校专业设置趋同与教育财政拨款的改革建议[J].江苏高教,2010,(4).
[14]任丽清,刘剑虹.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的经济动机和行为选择模式[J].教育发展研究,2011,(9).
[15]鲍威.大学生学业成就增值效应研究[J].江苏高教,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