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苏辉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随着社会经济转型发展,高层次技能型、创新民政专业人才匮乏,特别是基层民政人才短缺。2011年民政部颁布的《全国民政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指出,到2020年,民政系统人力资源总量达到124万人。同时,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150万、养老护理员60万、灾害信息员75万。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2015年,湖南省教育厅下发《关于实施湖南省卓越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通知》指出,到2020年,建设20所左右“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明显、就业优势突出、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能力强、有一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水平领先”的卓越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湖南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带动全省职业院校从“对接产业、服务产业”向“提升产业、引领产业”转型。
作为全国民政高素质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全国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湖南省卓越职业院校建设单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顺应形势开始了民政管理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
卓越校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为适应民政行业转型升级,对民政人才规格提出的新要求(不仅要求高素质、专业化,还要适应服务对象及服务要求的新变化,成为复合型人才),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合并了社会管理学院和社会工作学院,将面向民政系统和城乡社区的“民政管理”、“社区管理与服务”、“社会工作”、“婚庆管理与服务”、“心理咨询”、“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6个专业基础相同、技术领域相似的专业组建成一个专业群。实行资源共享,优化了专业,为跨专业协同创新和培养民政复合型技术技能创新人才创造了条件。
随着社会治理的加强,各地社会组织蓬勃发展,社会工作机构急需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应用人才。卓越校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在2014级民政管理专业中,依据学生意愿成立了一个社会组织方向班,增加了《社会组织服务方案设计》、《社会组织营销》、《社会组织项目运营与管理》、《社会组织项目评估》等课程。2015年,民政管理专业新开了社会组织方向,向社会招生两个班。现在民政管理社会组织方向已有7个班,第一届毕业生大多在全国各地等社会工作机构就业,反映很好。
卓越校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协调行业企业单位,认真分析民政管理专业对应的基层民政技术技能岗位(县、乡镇/街道民政工作者、社区/村民政专干、社会组织机构干事等)的工作职责、典型工作任务、任职资格、任职要求,确立了民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为掌握基层民政管理与服务必备的社会事务管理、优抚安置、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组织服务等专业知识,具备从事基层民主管理、社会组织管理、社会救助、基层减灾防灾救灾、婚姻收养登记与管理、社会工作的能力,培养全面发展,心理健康,具有“爱众亲仁”道德精神和“博学笃行”专业品质,有较强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基层民政管理与服务的应用人才。
卓越校民政管理专业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基层民政工作一线高素质技能型、创新应用人才。专业学生在校要参加全国民政职业技能大赛,要取得社会工作者四级证书,毕业后要能顺利通过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高职在校生不具备报考条件)。专业课程体系需同时满足职业岗位需求、民政技术技能竞赛和职业资格证需要,是“三位一体”的。
卓越校民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群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课”、“专业群互选课”、“公共任选课”,共六个模块。
为了建立科学有效的“三元一体”、“六模块”民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民政管理专业教师、民政行业专家和高等院校同类专业专家,经过多次研究和论证,最终确定了卓越校2016年民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增加了工学结合课程和跨专业互选课程数量,减少了理论课程课时,删除了不适合的课程,较2015年的课程体系变化很大,详见下表。
2016年民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调整明细表(比较2015年)
卓越校民政管理专业主要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和校内改革来落实“以服务为导向,以实务为根本”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深化校企合作
主要是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民政管理专业原有二十多个校外实习基地,为进一步落实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与长沙市寸草心社区服务中心合作,探索现代师徒制培养模式;与长沙市雨花区、岳麓区政府合作办理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允许专业教师成立社会组织机构,向政府购买公益项目;与深圳春暖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温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和广州北斗星、中大社工服务中心以及东莞普惠社工服务中心合作培养专业人才。
2、深化校内改革
组建社会管理与服务专业群,打破专业壁垒,提高校内现有实训基地的利用率。通过这项改革,民政管理专业可共享群内的社会调研实训室、智慧社区、拓展实训室、社会组织创客服务中心、个案工作室、社会工作公益空间实训室、社会工作行动研究中心、实务导师工作室、心理实训体验中心、现代时尚婚礼综合实训室、婚礼花艺实训室、婚庆礼仪化妆实训室、婚礼手绘平面设计实训室、中式婚艺馆,共14个校内实训基地。
投入200多万,新建或改建5个民政专业实训室:民政工作综合实训室、社会救助实训室、社会组织服务与管理实训室、现代家政实训室、民政软件机房。
制度建设。为推进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修订了《校内实训基地管理办法》、《绩效考核办法》、组织了全校专业教师参与的实训项目设计竞赛。
产教研结合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很成功的教学模式。为贯彻产教研结合教学模式,民政管理专业师生有坚持每学期20学时的“志工服务”制度。为促进产教研进一步融合,卓越校民政管理专业鼓励教师办社会组织机构。三位专业教师于2014年和2015年办了“爱众亲仁社区发展中心”、“惠众社工综合服务中心”、“仁和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三个社会组织机构,为专业师生提供了很好的实务操作平台。成立以来,三个社会组织机构完成公益项目二十多个,民政管理专业16个专业教师和将近30%的学生参与到真实项目服务中,通过真实项目运行,大大提高了专业师生的民政实务技能,促进了教产研紧密结合。
为贯彻产教研相结合教学模式创造更便利的条件,卓越校民政管理专业课程普遍采取阶段式教学组织模式。实践教学也是阶段式组织的,具体为专业见习一周(第一学期)、寒假社会实践一周(第一学期)、专业基础实训一周(第二学期)、暑假社会实践两周(第二学期)、专业综合实训各两周(第三、四学期)、(寒暑假深度社会实践三周第三、四学期)、毕业顶岗实习二十周(第五、六学期)。
为贯彻产教研教学模式,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卓越校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暑期专业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考核考核》制度,设置了专项科研奖励项目——校企合作项目。
民政专业价值的内化、民政职业技能实训、民政工作关键能力培养,都要求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实施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实务能力,重视体验教学,能实现教学互动,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方式方法。民政管理专业所有教师都积极参与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革中去,普遍使用现代信息手段,充分利用世界大学城空间、爱课程网站和智慧职教平台,充分利用校内5个专业实训基地和14个专业群共享实训基地的专业软件、专业服务设施,依托专业教师成立的3个社会组织机构、长沙市寸草心社区服务中心、雨花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等紧密合作的行业单位等实施教学,灵活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仿真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ISAS项目教学法、PBL教学法和现场教学法,实现学生“做中学”、“玩中学”、“乐中学”、“服务中学”。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民政管理专业,抓住卓越校建设契机,进行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解决了过去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解决了专业学生知识结构、技术能力与行业实际岗位需求不太匹配的问题,解决了课程实训校内实训基地不充足的问题,解决了理论教学中所教或所学知识“无用”、“过剩”、“无趣”的问题,解决了实训教学过程中只会操作程序不会操作、会被动操作不会主动操作、会操作但不知道为什么操作、会简单操作不会系统操作等问题,解决了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不匹配问题。
专业师生从创新中受益。教师课程建设能力、实践教学能力、行业服务能力和科研能力明显提高。近两年,专业教师完成了《社会救助》、《社会调查》等四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完成了社区管理与服务国家资源库《民政工作》、《现代家政》两门课程的建设及推广应用;教学效果非常好,专业学生对教师教学评价满意度达到93.7%以上;专业教师行业服务能力增强,为民政系统、社区、社会组织机构完成非学历培训6000人次;专业教师科研能力较大提高,主持完成民政部委托课题4项、湖南省社科院立项课题6项,湖南省教育厅课题2项,湖南省规划课题3项,获民政政策理论研究成果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公开发表论文30多篇。
学生职业技能都明显提高。专业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民政职业技能大赛中获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三项,获历史最好成绩。近三年专业学生一次性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每年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就业质量大幅度提高,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好评。
虽然卓越校民政管理专业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创新实践,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产教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校行企合作的专业发展模式是一个永恒的课题,需要我们不断进行创新。
[1]孙燕.李成忠.杭瑞友.“供给侧改革”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现途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34).P46-47.
[2]谢凤静.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综述[J].信息化建设,2016,(7).224.
[3]柯玲.以产业链为导向的集群式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7).5-11.
[4]刘庆.地方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8).137-139.
[5]陈宇鹏.基于校政企合作的地方高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5,(2).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