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祝平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科技文化教研部,河南郑州450002)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迅速增长,节假日期间各地旅游景区游客爆满即为例证。为促进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顺应群众期盼,满足群众多元化精神生活需求,国家层面日益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国务院先后出台了 《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关于金融支持旅游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旅游业的实施意见》、《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我国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是省会六个行政区之一,北临黄河,东南与金水区接壤,西邻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辖两镇六办三个开发区,人口40万,面积232.8平方公里。郑州市惠济区原名邙山区,因境内遗存隋唐时期惠济长桥,2004年更名为现名,寓“聚八方之恩泽,平等互惠;揽四海之贤才,和衷共济”之意。该区地处郑汴洛黄金旅游带之中,拥有郑州市区唯一自然山体——邙山,地形沟壑纵横,起伏有致。濒临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黄河大桥飞架南北,气势如虹,黄河大堤南岸宽千米的防浪林、防护林绵延27公里,“一山美景,两季有果,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画卷耀然于世,被誉为省会后花园。域内人文历史景观散落全区、俯首拾遗。大运河成功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古荥镇位列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古荥冶铁遗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时间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冶铁遗址,花园口扒堵口记录了当年的悲壮历史……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快速推进,郑州市惠济区一大批交通道路先后竣工通车,江山路、文化路通南达北,北四环、S314连东贯西,地铁2、3号线穿境而过,石武高铁、郑焦高铁开通运行,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为发展旅游业创造了必备条件。发达便捷的交通体系,不可比拟的生态优势,星罗棋布的历史文化遗存,如何将众多有益的发展要素有机整合,转换为现实生产力,更好地服务省会乃至全省人民群众,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富裕辖区群众,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郑州市惠济区受规划、历史等多种因素制约,禁建区、限建区达70平方公里,发展空间严重受限,同时,根据上位规划规定,不能摆放工业项目,工业化发展道路关上了大门。郑州市惠济区都市农业发展虽小有规模,但总体来看,传统种植业仍占比过重,不足以拉动经济发展。在一产比重大、二产发展乏力的情况下,如何发挥优势,与市内其他各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成为郑州市惠济区必须做出抉择的必答题。发展现状、规划定位等多种因素决定了郑州市惠济区必须走发展第三产业的崛起之路,据统计部门测算,“十二五”时期,郑州市惠济区共接待游客305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6亿元,年均增长约15%①。如何抓住供给侧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时代机遇,做大做强旅游产业,使之成为郑州市惠济区的支柱产业,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对郑州市惠济区旅游产业发展进行专题研究,意义有三。一是顺应产业结构调整大势。产业结构调整是中央和省市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淘汰落后产能、过剩产能,推进供给侧改革的根本路径[惠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作为县区级党委、政府,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是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二是探索跨越发展的路径模式。郑州市惠济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综合经济实力相对薄弱,中规中矩发展,难以匹及兄弟城区规模、速度和质量,现实区情需要郑州市惠济区必须另辟蹊径,依托区位、资源、生态、交通等资源禀赋,放大发展优势,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三是提供可以借鉴复制的惠济蓝本。河南省“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工程,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和全国重要的旅游集散中心,突出老家河南主题,打造郑汴洛焦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培育伏牛山、太行山、桐柏—大别山、沿黄生态旅游发展区,在重点生态廊道和城市周边建设一批都市生态休闲旅游发展区”。郑州市惠济区有基础有条件大力发展旅游业,通过郑州市惠济区的先行先试和鲜活实践,并对其进行解构,能为全省其他地方发展旅游业创造经验,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惠济区地处郑汴洛黄金旅游带中心,是进出省会郑州的咽喉之地,域内黄河公路大桥、黄河公路铁路两用桥连接黄河南北,郑焦城际铁路、石武高铁、京广铁路在此交汇,北三环、北四环、107国道、江山路、文化路、京广快速路等穿境而过,连霍高速下道口“郑州惠济站”与辖区主干道相连,文化路、开元路、天河路等区内干道四通八达,被誉为省会的北大门。目前正在修建地铁2、3、7、8号地铁线,建成后,南达新郑机场、东到郑州高铁站半小时交通圈成为现实。
惠济区是目前郑州市五个行政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城市区,目前除北三环以南区域(约占全区总面积的4%)位于主城区外,其他96%的区域基本为城乡结合部或纯农村。2012年,郑州市启动新型城镇化三年行动计划以来,惠济区“以投促拆、以拆促建”,在全市率先完成四环内村庄征迁工作,整体实现了40个行政村、3600万平方米的征迁任务,腾出建设用的近2万亩,为引进建设大型旅游项目,完善城市配套基础设施赢得了宝贵的空间。此外,惠济区尚有6万亩黄河滩地,2004年前,已全部收归国有,使政府打造滨黄河旅游产业带成为可能。
2015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6.5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5倍,五年平均增长7.6%;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5.7亿元,比“十一五”末翻一番,累计完成投资593.6亿元,五年平均增长20.4%;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5亿元,五年平均增长10.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9.9亿元,五年平均增长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8.1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1.5倍,五年平均增长14.2%。相比“十一五”末,“十二五”时期主要经济指标均有显著提高。主要经济指标高速增长,财政收入大幅提高,为政府加大旅游产业投入、主导旅游产业发展奠定了经济保障。
2016年2 月,由惠济区人大二届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惠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纲要明确提出,今后五年惠济区将以旅游业为主导,加快文旅、农旅、工旅、商旅、康旅“五旅”融合发展,打造生态宜居宜业旅游城、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区。产业定位明确,发展方向清晰,并上升为法定规划,是该区发展旅游业的龙头引领。依托国家4A级黄河风景名胜区、3A级丰乐农庄、花园口旅游区、黄河富景生态世界、郑州市4星级农家乐四季同达生态园、4个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等一批景区(点)和120多家具有浓郁乡村特色的农家乐、渔家乐(市级星级农家乐21家、区级星级农家乐38家)以及黄河谷-马拉湾海浪浴场等一批高档娱乐休闲项目,吸引了周边市民在此进行周末游、度假游。
惠济区旧属荥泽县,1931年属广武县,1953年划归郑州市郊区,2004年5月,因境内分布有“荥泽八景”之一的惠济长桥,经国家民政部批准,由原名邙山区更名为惠济区。区内目前拥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级文保单位4处、省级文保单位5处、市级文保单位9处。历史文化遗存主要分布古荥镇,该镇为历史上著名的荥阳故城,镇内有西山遗址、荥阳故城、古荥汉代冶铁遗址3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荥泽县城隍庙、纪信墓及碑刻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岔河遗址、孔氏家庙、古荥李氏民居、郑庄遗址、大唐故赠安州都督郑府君碑、郑州黄河第一铁路桥、毛主席视察黄河旧址、古荥公社影剧院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隋唐时期著名的“荥泽八景”等历史名胜。2008年,古荥镇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09年,被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旅游局评为河南省首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2011年古荥镇被评为河南省文化产业特色乡镇。2013年,大运河(通济渠段)成功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成为惠济区发展旅游业的金子招牌。此外,惠济区还拥有花园口扒堵口处、小顶山毛泽东视察黄河纪念地等众多人文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澄泥砚、烙画、蛋雕、剪纸等亦远近闻名,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遗存为惠济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最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惠济区建有16平方公里的邙岭生态园、10万亩的黄河生态园、7500亩的黄河大观生态园和27公里长、1100米宽的沿黄生态防护林带,林木保有量600万株,城市绿化率达39.8%,生态价值突破40亿元。江山路、开元路、北四环、北三环、中州大道生态廊道建成,成为该区的风景带、休闲带。当前,正在对贾鲁河、索须河、东风渠进行综合整治,着力打造文化河、景观河,形成水清、河美、岸绿之效果。良好的生态本底,再加以持之以恒地生态建设,近年来,惠济区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区和河南省平原绿化高级达标先进区,被誉为郑州市的后花园。
市级层面。2015年4月,郑州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要切实把旅游产业作为推动郑州科学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引擎产业来培育,并要求各县(市)区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旅游营销专项经费,纳入年度预算。2016年9月,郑州市委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全面提升郑州市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核心区水平,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深度挖掘商都文化、嵩山文化、黄帝文化、黄河文化、革命传统文化等资源,加快商都历史文化区、古荥大运河文化区等文化遗址保护开发和利用。在惠济区历史上,这是首次把一个片区建设写进市党代会工作报告,于惠济而言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加快发展旅游业可谓是恰逢其时、顺势而为。省级层面。2016年10月,河南省委十次党大会报告在今后五年的工作任务中明确提出:要突出发展旅游业,推进全域旅游,打造一批旅游名城和精品旅游带,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和全国重要的旅游集散中心。2016年12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十三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该规划指出:推动文化产业传承创新,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支持郑州、济源、栾川等10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从省级层面看,惠济区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方向正确,符合上级要求。同时,更是地方政府的一项工作任务,必须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国家层面。为稳增长、调结构、扩就业,近年来,国家和国家有关部委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以加快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2014年8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是推动旅游及休闲发展的一大重要举措。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62 号),对国发〔2014〕31 号文件进一步具体化。为贯彻落实上述两个文件,2015年11月,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布了《关于支持旅游业发展用地政策的意见》(国土资规〔2015〕10号),在发展旅游业用地问题上给予了明确的配套支持政策。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国家层面出台了3个重量级文件,力度之大、举措之实,前所未有。
“十三五”伊始,区委区政府确立了以旅游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定位,解决了“走什么路”这个最大的发展问题,开启了旅游发展的大幕,2016年全区接待游客达到1291.94万人次,较2015年同比增长16.67%;旅游总收入实现4.54亿元,同比增长16.95%。总体呈现“三个一”特点。
1.编制了一揽子旅游规划
零基础起步,从规划入手,统筹全域、局域旅游空间布局,启动了《惠济区大运河水系文化休闲带旅游策划及总体规划》、郑州北部商业中心规划、惠济新区城市规划、惠济区田园小镇战略性概念规划编制工作,为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完成了老鸦陈镇总体规划(2014—2030年)》的批复,实现了黄河大堤以南125平方公里区域规划全覆盖,为引进、布局和优化用地结构提供了方向性指导。
2.建设了一大批旅游项目
以惠济万达开业为标志,填补了郑州北区无大型商业综合体的空白。贾鲁河、索须河整治提升工程已经开工,文化河、景观河正在变成现实。孔氏家庙、李氏民居和古荥南城墙维护修复已经开工,运河遗产博物馆等项目即将开工建设。评定艺茂国际仓景区、自然界生态园、乡河湾四季花海爱情文化园为国家A级旅游景区,惠济区旅游资源进一步丰富。郑州古荥大运河文化区建设纳入郑州市委十一次党代会工作报告,上升为全市发展战略盘子。目前已成立郑州市市长任组长的古荥大运河文化区建设领导小组,郑州古荥大运河文化区研讨会成功举办,来自国家住建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大学的专家学者就该片区保护规划建设开发以及运营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建议,保护区内居民搬迁等工作已经启动。
3.举办了一系列旅游活动
节庆活动方面,成功组织了绿源山水第三届新春马戏艺术节、“凯路仕·烈风杯”山地自行车联赛、自然界首届葡萄节、“郑州梦幻灯光节”等。文化活动方面,先后举办了惠济区庆元旦?时永年书法作品展、“邀约文化馆,名家面对面”系列艺术讲座、区第三届剪纸作品展、第二届 “雏鹰计划”书法进校园活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暨红色收藏作品展、第二届缤纷夏日周末电影文化广场活动等。通过一系列节庆、文化活动的举办,营造了浓厚的旅游文化氛围。
旅游定位落子一年,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旅游业发展的规模、层次,以及由旅游业发展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距旅游大区、旅游强区发展目标仍有不小差距,突出表现为“五不一短三缺失”。
区委二届十二次全会和区二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了《惠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发展旅游业达成了共识,但一些单位和部门对旅游业发展重要性认识不足,仍然停留在口头和工作思虑上,并没有转化实际工作行动。甚至有的认为“旅游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产出少”、“发展旅游不能强区”、“富民不富区”等错误思想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旅游业发展的合力。
主观认识上能明白区委区政府的发展战略和工作思路,但工作上还存在等靠要思想,习惯于区委区政府安排工作,没有围绕决策部署想办法、破瓶颈、真作为。比如,抢抓机遇意识不强,面对国家供给侧结构改革、“三去一降一补”等宏观政策,主动结合旅游产业发展研究得不深不透,找不到发展旅游业的工作切入点。
目前惠济区对旅游的宣传仅限于郑州市及其周边地区,且媒体宣传层次较低,影响力、辐射面不够。在全省及全国范围内,利用主流媒体立体宣传尚属空白,致使一些优秀旅游资源不被大众所熟知,比如“中华第一城”荥阳古城、楚汉争霸荥阳之战所在地位于惠济区,但知晓率并不高;花园口决堤为大众所熟知,但让游客提及花园口就联想到惠济区就比较困难。
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人的因素至关重要。当前惠济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比较滞后,突出表现为数量不足、层次较低两大特点。全区旅游分社、网点16家,旅游服务咨询人员不足100人,导游人数仅有20余人,从事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电子商务、创意营销、经营管理、旅游商品设计与开发等高端人才,更是凤毛麟角。
惠济区旅游资源丰富,可圈可点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底蕴深厚,纪公庙、汉代冶铁遗址等俯首皆是;27公里长的黄河带横贯全域,沿黄苗圃基地、林带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成为惠济的标签。丰乐农庄、绿园山水全市闻名,49.8%的城市绿化率更是全市首屈一指。但从目前发展情况看,这些众多的旅游资源如同散落的珍珠,缺乏有机有效整合,基本上还处于单打独斗、散兵游勇的局面,没有形成攥指成拳、凝聚合力的态势。
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及其相关产业发展不协调,旅游信息服务、旅游产品供给不足,科技含量较低,能够全省全市叫得响的仅有黄河澄泥砚一个拳头产品。有的旅游景点附近1公里内,甚至没有住宿、餐饮场所,很难吸引游客消费。大型室内游乐景点不足,目前仅有惠济万达、华豫动漫城比较知名外,其余室内游乐景点可谓微不足道。
早在2012年9月,郑州市编制了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二七、荥阳、登封、新郑等兄弟县市区也已编制了本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牟县正在编制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但惠济区尚未启动该项工作。目前全区发展旅游业的方向和思路主要依据是惠济区“十三五”规划纲要,具体到操作层面,“五旅”融合发展专项规划尚属空白,特别是旅游形象定位、旅游服务体系、市场营销体系、旅游产品开发等方面亟待建立和明确。
目前惠济区旅游业发展资金主要靠政府财政投入,其他筹资渠道明显不足。尤其是当前缺少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的优惠政策和专项扶持资金。不少景点受资金匮乏制约,一些项目未能实现开工建设,景点品质提升、服务内容扩充、配套设施建设受限,旅游市场开发较慢,品牌效应不明显,经济效益很难提高,没有进入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惠济区无重大旅游项目,带动效应不明显,主要反映在旅游收入方面。表一表二[惠济区、登封市政府工作报告]分别为惠济区、登封市近三年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以及同比增速。从数据对比来看,各年度旅游人数差异不大,最大的为2012年惠济区较登封市少143万人次,最小的为2015年相差7万人次;同比增幅惠济区呈逐年增长趋势,登封市略有波动;惠济区旅游收入增幅较登封市大,最大的为2013年相差8个百分点,最小的为2014年相差0.4个百分点,但惠济区旅游收入总量较小,最大为2015年的3.89亿元,但登封市已达到83亿元,两者相差近80亿元,不处于一个数量级。深入分析原因,登封市有世界闻名的少林寺这个金子招牌,除此之外,还有嵩阳书院、中岳庙、三皇寨等一大批知名旅欧景点,除门票收入外,还带动了餐饮、住宿、交通、旅游纪念品等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
2012—2016年惠济区旅游指标完成情况(表一)
2012—2016年登封市旅游指标完成情况(表二)
结合当前惠济区旅游业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惠济区发展旅游业,应该从以下方面下工夫。
委托专业设计单位编制惠济区5年甚至10年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引领今后旅游业发展。结合现有旅游资源、生态条件和城区框架,宜建立“一圈两带三板块”空间布局。
1.古荥汉文化圈
旅游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旅游业渗入文化元素后,将更具恒久不衰的魅力。古荥汉文化是郑州市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文物景点,使更多的人认识历史、了解历史、解读历史,也是一种对文物的保护和对文化的弘扬。目前汉文化遗存中,纪信庙已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重新修复,但荥阳故城、城隍庙等文物古迹还缺乏有效的保护和开发。做大汉文化旅游,要充分利用城市近郊的优势,依托古荥汉代冶铁遗址、荥阳故城、纪信庙等国家、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投入专项保护资金、引入社会资金,完善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扩建冶铁遗址、纪信庙,修葺城隍庙、孔府家庙,对荥阳故城进行保护性开发和利用,在惠济区西部形成古汉文化圈。同时,加快关联行业的发展,采取政府引导、社会投入的方式,规划建设汉文化主题公园、冶铁工艺仿古作坊、马术箭术娱乐场、汉代民俗村、美食苑等产业项目,结合举办文化庙会、民俗文化表演等,打造集体验、观赏、娱乐、休闲、美食、购物于一体的古汉文化游,并使之成为带动周边旅游业发展的龙头,辐射周边旅游业态发展,使游客在愉悦的娱乐休闲中,切身感受到祖国灿烂的历史与文化风貌。
2.滨黄河风情带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黄河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惠济区紧邻黄河,具有独特的自然优势,在黄河文化旅游产业板块的构建上,要以黄河风景名胜区为依托,进一步实施西联东进战略,加紧开发西部广武山,与荥阳的汉霸二王城连为一体;东部利用平坦辽阔的黄河滩区,以丰乐农庄、黄河花园口旅游区、富景生态游乐世界为带动,大力发展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产业,与中牟雁鸣湖景区相呼应。随着黄河风景名胜区炎黄二帝塑像落成大典,拉开了惠济区寻根文化游的序幕,可围绕寻根主题,延伸发展祭祖寻根、宗姓寻根、文化寻根等,使每一个华人在这里可以探寻中华民族的文化根系,祭拜共同的先祖,了解宗姓始祖和姓氏的来源演变,把惠济区发展成为寻根文化和黄河文化的中心,与新郑黄帝故里遥相辉映,打造全国著名的“黄河黄帝”文化品牌。鼓励支持黄河“渔家乐”做大成规模。“渔家乐”作为黄河岸边一道独特的风景,以其自然纯正、粗犷豪放的黄河风情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周末和节假日到黄河岸边感受渔家美味的人络绎不绝。目前惠济区“渔家乐”共有23家,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渔家乐”的规范化管理,完善道路、用电、供排水等基础设施,营造合理、公正、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打造以南裹头为中心,辐射东西、特色鲜明的“渔家乐”餐饮带、渔猎文化体验区。
3.大运河游憩带
2014年6 月,“大运河”文化遗产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入选世界遗产的项目。该河最早开凿于隋代,以洛阳为中心,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北通涿郡(今北京)、南达余杭(今杭州),全长2700公里,历经隋唐宋元明清,在隋唐时期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处于大运河水陆交通中枢的为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位于惠济区境内16公里)。该河因水而生,因水而立,因水而兴,因水而名,并由此留下了大量的水工遗存:漕粮码头、仓廪输场、渡口驿站、桥梁水坝、城堡村落、寺庙观菴等遗址遗迹,至今仍然可寻。鉴于大运河世界遗产金子招牌以及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可以以文化为主线和灵魂,以大运河枢纽为核心,围绕一河两岸做文章,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建设与开发,讲好辉煌灿烂的运河故事,演绎多元文化交融的生态带,打造5A级旅游文化景区,带动旅游产业成为增长点,促进惠济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4.生态度假板块
惠济区的生态优势在省会周边独一无二,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远远高于城区。优越的生态环境,顺应了现代都市人养生保健、注重休闲、亲近自然的消费需求,使惠济区成为郑州市民近郊旅游的首选之地而备受青睐。生态文化板块的建设,重点应放在黄河滩区、黄河大堤生态林带和邙岭生态园。2005年8月,惠济区聘请国家林业局调查设计院精心编制了《郑州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黄河滩区生态建设工程总体规划》,把生态旅游业发展作为滩区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惠济区现有旅游景点众多,为滩区旅游开发提供了较好的资源带动基础。滩区旅游开发的总体思路是“继续深化现有景区景点格局,以黄河为景观背景,以郑州市为市场依托,突出黄河文化,以城市近郊游、农家乐、渔家乐为重点,服务广大市民及周边游客”,将自东向西形成七大绿色度假旅游片区:东滩观鸟区、沿黄农业示范园区、森林休闲度假区、自摘果菜园及水上娱乐区、环岛康体运动及水上运动区、黄河植物园、黄河文化区。滩区生态旅游开发,将充分利用滩区湿地水位高,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形成自然式河曲水道,构建林水交融的自然景观,充分体现人类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参与体验理念,形成动物自由栖息繁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黄河大堤生态林带和邙岭生态园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可以依托此优势和条件,完善生态旅游的配套要素建设,在林带附近和邙岭生态园大力发展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项目,为消费者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吃、住、游、购等,形成生态旅游为主、配套要素完善的旅游板块。
5.农耕体验板块
农耕文化体验,是近年来在城市近郊兴起的一种休闲旅游活动,以品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享农家趣为主要内容。惠济区地处城市近郊,农村人口约12万人,农村面积在90%以上。目前“农家乐”已经发展到69家、农家旅馆10家,“农家乐”达到星级标准的有10家,“农家乐”模式的发展,带动了失地农民的就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惠济区的“农家乐”还仅仅是农耕文化旅游的初级发展阶段,大多停留在品农家饭、垂钓的层次上,在乡村农耕文化的延伸发展上还有很大的空间,要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引导条件好的村,集中连片培育成规模的精品农家乐,同时,继续扩张散户“农家乐”数量。加强行业精细化管理,注重对现有“农家乐”的升级改造,大力发展农家旅馆、农家庄园、农家别墅等,营造农味十足的居住环境,引导市民在周末、假日到农村度假、食宿,小面积租赁土地进行耕种,体验农家风情,促进和谐城乡游的实施。
6.休闲购物板块
休闲购物是旅游的一个重要元素,是增加收入、提供就业机会、振兴地方经济的重要手段。2016年11月,惠济万达广场正式对外营业,为万达在全国布局中,单体营业面积最大的一个商业项目,涵盖门类众多,满足一站式购物需求,填补了郑州北区无大型购物商场的空白。惠济万达广场出行方便,文化路、开元路在此交汇,东西联通,南北畅达,为理想的吃、娱、购之地。南向2公里为河南省体育中心,为大型文娱活动举办最佳场地。以此两个大项目带动,在周边布局麦德龙、迪卡侬、宜家等大型购物超市,一站式购物,满足游客需要。同时,沿东风渠布局酒吧、文艺演出等项目,打造酒吧、咖啡一条街,配套完善游园、公园、娱乐康体设施,既能让游客在此购物,又能欣赏精彩纷呈的文艺节目,愉悦身心,充分达到游客出去旅游的初衷。
建设旅游项目是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从旅游业发展规律来看,无论是历史文化游,还是自然风光游,还是休闲购物游,没有旅游项目作载体,发展旅游业就是空中楼阁。从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趋势看,单一建设主题旅游项目很难满足游客需求,更多的是旅游业与其他业态融合发展,互促共进。结合惠济区旅游资源和基础,惠济区大力发展旅游业宜实施“旅游+”战略,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动力支撑。
1.重点发展文化项目
把荥泽古城复建和古荥大运河文化区保护项目作为一号工程,倾全区之力,紧锣密鼓地推进,确保三年出形象。加快推进省五岳书画院、运河遗产博物馆建设,确保年内实现实质性开工。同时,加强文物普查力度,制定文物保护规划,确保基本情况清晰,保护主体单位明确。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讲好惠济故事,增强惠济游的吸引力、感染力。
2.加快发展商业项目
依托惠济特色商业区载体,加快月湖商业中心、月湖婚庆酒店等已有项目建设,确保尽快出形象。围绕打造郑州北部CBD,着力引进麦德龙、迪卡侬、红星美凯龙等国内外知名商业,
3.延伸发展工业项目
以旅游的理念和标准,利用三全、思念全国知名品牌效应,对公司现有参观通道进行改造升级,配备专业导游员,使之成为游客观览制作工艺流程的主阵地。与企业文化培育宣传相结合,开辟展览馆,
4.融合发展农业项目
实施生态水系综合治理景观提升工程,植入旅游元素,建设集景观、休闲、水运等于一体的滨水旅游带,重点突出贾鲁河、枯河、索须河的生态治理和景观建设,加快规划、土地手续办理,确保两年内建成投用。以“两区一园”(花卉产业示范区、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区,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为载体,加快基础设施和设备购置安装进度,进一步扩大惠济区都市农业休闲观光游影响力。
5.创新发展康养项目
主动适应医学观念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的新医学模式转变,树立集预防、医疗、康复、疗养、度假于一体的新型健康保健理念,以郑州三院为试点,着力在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方面积极探索,打造康旅融合示范点,为打造全市康旅融合示范区积累经验。依托沿黄生态优美、空气清新优势,引进高端养老、医疗、养生于一体的航母型项目,打造沿黄康养医产业带。
6.提速发展创意项目
围绕黄河澄泥砚、烙画、剪纸等地方民间创意艺术,组建跨界融合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打造文化创意旅游中小企业集群,培育具有中原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旅游企业。将文化创意元素渗透到黄河、大运河、楚汉战争、汉代冶铁等传统旅游产品中去,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和特定表现手法赋予其更多的创意内涵,同时通过动漫、影视、游戏、主题公园、旅游节庆和旅游等文化创意活动进一步提升其知名度和美誉度。
7.大力发展会展项目
依托黄河迎宾馆、丰乐农庄、思念果岭等省级会议场所的品牌优势,将会展业与旅游业发展紧密结合,围绕产业办展会,推动经济文化融合发展。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办、市场运作、行业自律,积极培育一批会展龙头企业。坚持会展业发展与技术创新紧密结合,注重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不断提升会展业发展水平。抓住国家实施 “一带一路”、郑州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机遇,加强与国际国内会展机构的合作,打造知名会展品牌。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加强会展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场馆使用效率,使会展业成为打通生产与消费、连接产业与市场的重要纽带,形成会展、旅游、商贸融合发展格局。
发展旅游业应坚持市场导向、政府主导,利用各种资源,合力促进健康快速发展。
1.引进专业技术人才
旅游行业要取得长足发展,必须有一大批精干的专业人才队伍。一方面,要着力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从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方面铺开各项工作,拉好旅游产业发展框架。另一方面,利用惠济区郑州师范学院、郑州技术工程学院、郑州经贸学院等高校资源,采取教育培训、脱产学习、定向培养等方式,建设一支旅游管理、服务、营销、策划、导游讲解等专业人才队伍,提高旅游管理服务水平。加强与全省全市知名旅行社的沟通对接,在惠济区建立2—3家旅游总部或分社,利用旅游中介服务聚集人气。制定旅游人才奖励办法,对惠济区旅游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给予重奖,引导工作走向。
2.设立扶持引导资金
资金主要用于支持旅游策划、营销宣传、景区景点配套设施建设、旅游文化产品开发和境内景区指示牌、旅游纪念品开发等。对于龙头旅游项目,积极争取省市政策奖补资金,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对于旅游项目投资额超过5000万元以上的,完成年度投资计划,按一定比例给予项目奖励。加强与全省知名旅行社、国内大型民航公司的对接,对组团100人以上到惠济区观光旅游的,由政府与景点按一定比例分摊给予奖励,最大限度地发挥引导资金的作用。
3.完善旅游服务设施
围绕旅游六要素,突出问题导向,查找补齐短板,逐步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在京广铁路和连霍高速、京广快速路、江山路、文化路、花园路、地铁等主干道设置旅游交通标识标牌;在机场、主要景区、景点、酒店、公交场站设立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旅游咨询点;启动智慧旅游,建成惠济智慧旅游APP系统。协调公交公司,开通、加密连接景区景点公交,为游客提供便捷的出行服务;配备观光游览车、计时免费自行车和饮料自动售货机,修建停车场和一批星级免费公厕,实现主要景点WIFI全覆盖,以游客需求为导向,最大程度地提供优质服务。
4.加大宣传推介力度
制作旅游形象宣传短片,在河南电视台、郑州电视台等主流媒体上播放。在机场、高铁站、火车站等人口流动、聚集重点区域,设置标志性广告牌,树立品牌形象。组织区内大型文化旅游企业,积极参加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宣传推介惠济区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加强惠济旅游网的建设,改版升级,打造对外宣传的主要窗口,力争使之成为同类网站的知名品牌。邀请影业公司、电视剧制作中心在惠济区拍摄外景,植入惠济区形象标志,在更广的范围推介惠济、宣传惠济。聘请知名作家撰写惠济印象文章,在微信朋友圈、网络、报纸上刊载,实现点对点、面对面的推送,扩大惠济区旅游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5.提升居民文明素养
惠济区居民的文明素养直接关系到惠济区旅游形象以及旅游业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同时,文明素养提升是一个缓慢的渐进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因此有必要从现在开始,持续深入开展市民文明素养提升计划,着力在文化水平、道德修养、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予以规范和提高,引导全区广大群众自觉参与到旅游业发展中来,努力实现群众的自发行动和政府的规划主导相结合,让人成为全域旅游中的一道靓丽风景。
6.建立资源共享机制
惠济区发展旅游业,必须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利益共享”发展机制。“政府主导”就是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政府要充分发挥社会公共事务服务和管理的职能,着力为旅游市场营造宽松、公平、有序的发展环境。“企业主体”就是要充分保障和突出企业在旅游产业化战略中的主体地位,引导旅游企业积极投入旅游产品的开发、营销、改造、升级。“利益共享”就是充分认识旅游产业强大的关联性,大力发展相关行业,延长产业链条,实现政府获税、企业盈利、居民增收多边共赢局面。
7.加强宏观组织领导
成立五旅融合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副区长任执行组长,文化旅游、国土、规划、城建、财政、发改等部门和相关镇办主要负责同志任成员,为旅游业发展奠定组织保障,宏观层面加强组织,调动各方面资源,形成思想上的统一共识。组建惠济区旅游协会,通过协会加强对惠济区内旅游中介结构的服务和管理,并通过行业自律,不断提升惠济区旅游业服务水平。建立旅游项目建设重点工作推进周例会制度,政府每周听取工作进展情况汇报,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安排部署下步工作,以强有力的督促机制倒逼工作开展。同时,深化作风建设,建立纠错容错机制,调动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对破坏、干扰旅游产业发展、旅游项目建设的人和事,运用党纪、法律、行政、组织等手段,一查到底,严肃处理。
[1]惠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Geoffrey W.Atlantic.City Tourism and Social Chang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3,(4).
[3]Ashworth: 《The Tourist—Historic City [M].Belhaven Press,1990.
[4]李赓.产业关联:有待释放的潜在功能一中国旅游产业的现实思考[J].旅游学刊,1989,(2).
[5]莫艳恺.县域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的综合评价[J].企业经济,2012,(3).
[6]王志强.旅游品牌共享型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全球商业经典,2015,(8).
[7]舒小林,柴用栋,高应蓓.旅游产业(虚拟)集群的空间结构研究[J].经济地理,2014,(10).
[8]舒波,翟燕霞.旅游产业集群生态化系统构建与运作机制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5,(26).
[9]王璐璐,虞虎,周彬.旅游业与城市发展的协调度评价[J].经济地理,2015,(2).
[10]马晓龙,李秋云.城市化与城市旅游发展因果关系的判定及生成机理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4,(4).
[11]张毓,孙根年.行政级别、城市规模与旅游发展关系及演变[J].经济地理,2016,(4).
[12]马慧强,韩增林.山东省城市发展与旅游经济协调度评价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4,(1).
[13]赵磊,王佳.中国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J].旅游科学,2015,(1).
[14]罗文斌,徐飞雄,贺小荣.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第三产业增长动态关系[J].旅游学刊,2012,(10).
[15]杨建明.福建省旅游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经济学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3).
[16]唐静.生态旅游经济关系的二重性辨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6).
[17]马丽君.1978年来我国旅游与经济发展波动周期的非同步性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6).
[18]严伟.产业链协同视角下旅游产业融合模式及机理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6,(10).
[19]梁坤,杜靖川.产业融合视角下现代工业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5,(3).
[20]何建民.我国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形式、动因、路径、障碍及机制[J].旅游学刊,2011,(4).
[21]赖于斌.庐山旅游资源开发中的环境保护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6,(21).
[22]冯雁军.保护古风遗韵[J].城市规划通讯,2000,(13).
[23]刘德谦.古镇保护与旅游利用的良性互动[J].旅游学刊,2005,(2).
[24]曹昌智.平遥名城保护与发展[J].规划师,1996,(1).
[25]惠济区、登封市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