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泰弘
细菌性食物中毒属于食物中毒的一种类型, 较为常见,据统计, 通常引起食物中毒的大多为贝类、虾蟹等海鲜食物,现如今, 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各个地区的旅游业也在不断发展, 因此由于食用海鲜出现中毒的现象也逐渐增多[1-3]。各个卫生行业也在针对于细菌性食物中毒采取相应的研究,主要目的在于针对其病原菌的种类和特点展开分析探讨相应的对策。本研究通过选择某地区出现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案例资料展开深入探讨, 现报告如下。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某地区出现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 对患者的资料进行收集, 样品在食物中毒时进行采集, 其中包含中毒患者的粪便、呕吐物、可疑食物等。
1. 2 方法 将收集到的样品送实验室进行检测, 检测按照细菌检验标准流程展开, 主要选用的仪器有细菌生化鉴定分析系统、RT-2100酶标仪、荧光定量PCR仪等, 均展开副溶血性弧菌、致泻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变形杆菌等的检测,同时确保所用样品及试剂均处于有效期。
1. 3 观察指标 分析患者的病菌检测结果、季节分布及行业分布情况。
2. 1 病菌检测结果 50例患者的样本共41例检出病菌, 检出率为82.0%, 其中由副溶血性弧菌、致泻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变形杆菌引起分别为23、8、6、4例, 占比分别为56.1%、19.5%、14.6%、9.8%;中毒原因未知9例, 占比18.0%。
2. 2 季节分布 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于一季度7例(14%),发生于二季度21例(42%), 发生于三季度18例(36%), 发生于四季度4例(8%), 其中发生于二、三季度患者占比最高。
2. 3 行业分布 细菌性食物中毒在家庭、饮食服务行业、集体食堂、个体商户、其他等场所出现的例数分别为1例(2%)、25例 (50%)、15例 (30%)、6例 (12%)、3例 (6%), 其中多发于饮食服务行业和集体食堂。
食品安全一直是公共卫生机构十分关注的, 其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 据统计, 国内外因食品安全问题所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数量逐年升高, 主要是由于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种饮食行业逐步发展, 在食物重度中, 细菌性食物中毒属于食物中毒的一种, 并且占有较高的比值, 细菌性食物中毒对于食品工业以及农业结构造成较大的影响[4-6], 因此在食物中毒方面, 国家也比较注重。细菌性食物中毒相关因素多样化, 其中包括区域、饮食习惯等, 根据我国各个民族、各个区域饮食习惯差异较大, 因此其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菌也存在较大差异, 本文通过实际调查研究对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菌的种类和特点进行分析, 并探讨相关对策[7]。
3. 1 研究结果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包括副溶血性弧菌、致泻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变形杆菌,其中占比例较高的为溶血性弧菌, 但研究中还存在有不明原因的中毒情况, 主要是患者在出现细菌性食物中毒后没有及时上报卫生监督部门, 拖延时间较长, 采集的样品价值较低,同时进行细菌检测的手段还有待研究。也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不常见或是样品在进行采集或储存时没有按照正确要求[8-10]。对其病原菌出现场所进行研究得出, 饮食服务行业和集体食堂出现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事件较多, 其原因在于饮食服务行业、食堂人数较多, 并且在规范、监管制度、食品抽检等方面较为缺乏。同时细菌性食物中毒主要是由海鲜类食品引起的[11,12]。
3. 2 对策分析 ①在出现细菌性食物中毒时应当由中毒原因出发, 找出导致中毒的因素, 例如在集体食堂中, 食物供应量相对来说较大, 用餐人数也多, 因此其相应的加工食物场所较为落后, 设备也不好, 其中人员卫生意识也很弱, 会出现加工操作不恰当的情况等, 这些都是引发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根本原因, 因此由根本原因开始改善集体食堂、饮食服务行业等的卫生状况[13-15]。②在集体食堂、饮食服务行业等方面, 相应的卫生监督部门应该对其加上食品安全管理,定期对卫生设备不完善、简陋、布局不合理的食堂进行整改,同时对相关行业人员进行培训, 提高人员食品卫生安全意识[16-18]。③还需要进行关键控制点的建立, 在各行业进行原件采购、储存、分类、加工等方面都必须进行分点控制, 把握好每一个环节, 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手段, 确保提前杜绝相关因素[19,20]。
总之, 食物中毒历来属于社会以及临床医疗所关注的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 各个居民更需要养成良好饮食习惯, 实现对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有效预防, 以确保自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