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凛凛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自身免疫疾病, 发病机制尚不知晓, 但目前可以知晓部分细菌、病毒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发挥作用, 如幽门螺杆菌感染等[1]。部分儿童在出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时, 往往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 而且在根治幽门螺杆菌过程中血小板有回升趋势, 因此临床上认定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存在一定联系[2]。本院对幽门螺杆菌感染和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生发展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5年12月~2017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6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 男女比例45∶17, 年龄46 d~12岁, 平均年龄(4.6±2.8)岁, 其中急性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51例,慢性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11例。
1. 2 纳入标准 ①所有患儿经过骨髓细胞学检查, 确诊为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3];②年龄<18岁;③所有患儿家长均知晓本研究,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④本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 3 排除标准 ①药物过敏者;②先天性疾病者;③早产儿、低体重儿等;④肝、肾功能不健全者。
1. 4 方法
1. 4. 1 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
1. 4. 2 试剂 幽门螺杆菌抗原酶联免疫法诊断试剂盒(协和药业有限公司)。
1. 4. 3 检测步骤 设置阴性和阳性对照。取患儿粪便100 mg,加入稀释液稀释, 混匀, 取混悬液100 μl酶标抗体并震荡0.5 min,进行室温孵育, 1 h后去除封条, 舍弃孔中液体。重复操作,在显色后加入100 μl, 在酶标仪下进行15 min吸光值读取,当判定结果A值≥0.121时, 则为阳性。
1. 5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幽门螺杆菌抗原阳性和阴性患儿临床表现、血小板减少程度以及治疗过程中的反应。血小板减少程度:轻度:血小板计数(51~100)×109/L;中度:血小板计数(30~50)×109/L;重度:血小板计数(10~29)×109/L;极重度:血小板计数<10×109/L。治疗效果:完全缓解:治疗后血小板计数>100×109/L;部分缓解:治疗后血小板上升, 但未达到100×109/L, 出血情况得到控制;未缓解:治疗后血小板未上升, 出血情况无好转。
1. 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1 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出现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年龄的相关性 62例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中, 出现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11例, 中位年龄4岁7个月;出现幽门螺杆菌感染阴性51例, 中位年龄4岁8个月。从年龄中进行分析, 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年龄上无相关性 (r=0.032, P>0.05)。
2. 2 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出现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血小板减少程度的相关性 51例急性儿童免疫血小板减少症患儿中, 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7例, 阴性44例;阳性患儿血小板水平恢复正常时间(7.8±1.3)d, 明显长于阴性患儿的(4.9±0.8)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129, P<0.05)。从血小板减少程度上分析, 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血小板减少程度上呈正相关(r=0.856, P<0.05)。
2. 3 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出现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治疗效果的相关性 在未经幽门螺杆菌治疗的基础上, 给予患儿糖皮质激素治疗, 51例急性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血小板上升至正常水平需(5.1±1.6)d, 11例慢性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血小板上升至正常水平需(6.3±1.8)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08, P<0.05)。从治疗效果上分析, 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在治疗效果上呈正相关 (r=0.769, P<0.05)。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一种影响人体免疫功能的感染, 在数年前被证实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存在一定联系[4]。我国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多发国家, 无症状人群的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50%。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儿童中属于多发感染, 而且部分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往往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儿童中, 幽门螺杆菌阳性受检率>40%, 而且随着儿童年龄增长,呈现一定流行特性。在其他研究中发现, 对患者进行幽门螺杆菌抗感染治疗, 有助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病情缓解, 但尚未对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进行研究。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年龄上无相关性(r=0.032, P>0.05);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血小板减少程度上呈正相关(r=0.856, P<0.05);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在治疗效果上呈正相关(r=0.769, P<0.05)。
综上所述, 在治疗方案设计时, 要注意患儿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 并记录治疗效果以及血小板减少程度, 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 保证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尽快被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