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传令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的疾病, 患者一般伴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 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 严重者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1]。目前我国临床上对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主要采用静脉溶栓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能够帮助患者开通梗死动脉, 有效挽救患者的死亡心肌。基于此, 本研究选取本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接收的5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研究, 探讨静脉溶栓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接收的5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按照奇偶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观察组患者中男16例, 女13例;前壁梗死9例,后壁梗死7例, 下壁梗死7例, 侧壁梗死6例;年龄32~71岁,平均年龄(51.5±7.5)岁。对照组患者中男12例, 女17例;前壁梗死11例, 后壁梗死8例, 下壁梗死6例, 侧壁梗死4例;年龄29~80岁, 平均年龄(54.5±9.5)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本研究所选对象均符合美国心脏病学会和世界心脏联盟制定的临床诊断标准[2];②患者发病时间<12 h, 严重胸痛胸闷持续>30 min, 服用硝酸甘油后症状并未得到缓解;③患者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导联ST段升高, 胸导联>0.2 mV, 肢体导联>0.1 mV;④患者无溶栓和介入治疗禁忌证, 并排除恶性肿瘤患者、严重血管疾病患者、严重肝肾功能疾病患者、严重内分泌疾病患者、心脏手术患者;⑤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 并签署知情同意承诺书, 本研究已获本院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 患者入院后立即口服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J20130078)300 mg和替格瑞洛(AstraZeneca AB, 国药准字J20130020)180 mg。观察组患者采用静脉溶栓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于患者发病后6 h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 静脉溶栓方案:依据《中华心血管杂志》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标准, 将150万U尿激酶溶于10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1 h,治疗后选择适合的时间对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 并对相关动脉进行介入治疗。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以IRA再通率、支架植入成功率、ST抬高段下降≥50%比例、2 h内胸痛胸闷症状缓解率作为疗效判定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死亡情况。不良反应包括反复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消化道出血、血尿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x-±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IRA再通患者26例(89.66%), 对照组IRA再通患者19例(65.52%), 两组IRA再通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58, P<0.05)。观察组患者支架植入成功27例(93.10%), 对照组患者支架植入成功21例(72.41%), 两组支架植入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50, P<0.05)。观察组患者ST抬高段下降≥50% 27例(93.10%), 对照组患者ST抬高段下降≥50%12例(41.38%), 两组ST抬高段下降≥50%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611, P<0.05)。观察组患者2 h内胸痛胸闷症状缓解28例(96.55%), 对照组患者2 h内胸痛胸闷症状缓解21例(72.41%), 两组2 h内胸痛胸闷症状缓解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444, P<0.05)。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死亡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出现反复性心律失常4例(13.79%), 心力衰竭1例(3.45%), 消化道出血2例(6.90%), 血尿1例(3.45%),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59%;对照组患者出现反复性心律失常8例(27.59%), 心力衰竭3例(10.34%), 消化道出血4例(13.79%),血尿2例(6.90%),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62%;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95,P<0.05)。
观察组患者死亡0例, 对照组患者死亡4例(13.79%), 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96, P<0.05)。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急性心肌缺血性坏死的疾病, 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如:①吸烟和酗酒会导致冠状动脉痉挛及心肌耗氧量增加, 从而引发急性心肌梗死;②暴饮暴食会使体内血脂浓度突然升高, 血黏稠度增加, 血小板聚集在一起, 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形成血栓, 诱发急性心肌梗死;③过重的体力劳动和连续紧张劳累等, 会加重心脏的负担, 造成心肌缺血, 导致急性心肌梗死;④情绪过于激动会引发急性心肌梗死, 例愤怒、紧张等, 突然的寒冷刺激可能引发该病。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主要是对心肌进行再灌注治疗, 恢复患者的心肌血运, 保护患者的左心室功能, 从而降低死亡率。目前我国临床上对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主要通过静脉溶栓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方式进行治疗,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手段之一, 治疗后患者出血和复发的几率较小, 而且血管再闭塞的几率也逐步降低, 但直接介入治疗的再灌注时间存在50 min左右的延迟, 可能影响到患者的预后[3,4]。基于此, 临床上提出了对患者进行静脉溶栓后在进行介入治疗的方法。静脉溶栓一般采用尿激酶进行溶栓,尿激酶通过将患者体内的血栓、硬化斑块等进行溶解, 有效的改善了患者心肌缺血的临床症状, 降低了患者心肌梗死的范围, 并且提高了患者血流速度, 促进了血管的再通[5-7]。静脉溶栓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段的有效结合弥补了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再灌注延迟的缺陷, 介入治疗前进行溶栓治疗能够明显的改善患者左心室的功能, 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8]。黄培清[9]研究结果显示, 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IRA再通率、支架植入成功率、ST段下移率均高于对照组, 本研究结果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中, 观察组IRA再通率、支架植入成功率、ST抬高段下降≥50%比例及2 h内胸痛胸闷症状缓解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死亡0例, 对照组患者死亡4例(13.79%), 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静脉溶栓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符合裴艳兵[10]的研究结果。
综上所述, 静脉溶栓早期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效果确切,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临床价值较高, 值得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