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运动定律教学刍议

2018-01-18 10:08王金聚徐群贤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控制变量法五性科学思维

王金聚 徐群贤

[摘 要]牛顿运动定律是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也是高考考查的热点,文章针对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举例说明应采取的应对办法。

[关键词]牛顿运动定律;科学思维;控制变量法;“五性”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32-0029-03

牛顿运动定律作为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也是高考考查的高频热点。《考试大纲》(全国)中明确指出:考点“共点力的平衡、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都属Ⅱ级要求。《物理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探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受力、物体质量的关系。理解牛顿运动定律,能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本文對牛顿运动定律教学中的一些重点、难点、易错点等进行摘要剖析,以期对本章的教学有所帮助。

一、关于牛顿第一定律

1.通过理想实验让学生理解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理想实验的“理想”不是凭空想象,更不是瞎想、胡思乱想,而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合理想象。伽利略的实验设计是让小球从一个斜面滚下,自然冲向另一个斜面,由于不能完全消除摩擦阻力,也不可能把第二个斜面做得无限长来加以验证,所以我们不论怎样改进实验,都不可能使小球上升到原来的高度。但我们却可以想办法改变第二个斜面的粗糙程度,如依次覆盖毛巾、棉布,再撤去棉布去做实验,使摩擦阻力越来越小,会发现小球越来越接近原来的高度,如此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真的没了摩擦阻力,小球会升到多高?这就自然激发学生“在脑子里做实验”了!这样就能让学生体会到理想实验的魅力,知道这里的“理想”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的思维,亲身体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对物理学发展的重要作用。

2.第一定律的冠名问题

学生对“由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得出牛顿的第一定律”往往不能理解,教学中要围绕第一定律的产生过程,深挖物理学史中的相关素材,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直觉判断→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笛卡尔的补充完善→牛顿建立完整体系”的链条交代清楚,厘清来龙去脉,使学生感受真理的来之不易,体现科学探究之美。

【例1】(2018年4月浙江省选考卷第1题)通过理想实验得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科学家是( )。

A.亚里士多德 B.伽利略 C.笛卡尔 D.牛顿

解析:正确答案为B。此题表明,对教材中涉及的物理学史,特别是一些重要的定理、定律,还是要引起重视,要给学生交代清楚,讲清其来龙去脉,并要求学生掌握。

3.对惯性概念的错误认知

对惯性的认知学生往往存有一些先天性的误解,如认为“运动的物体才有惯性”“车开得越快惯性就越大”等,诚如亚里士多德一样,一些日常生活经验反而使学生得出了错误的判断。为此,我们要多举些学生身边的例子,详加分析,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扭转其固有的错误认知,使其明确质量才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从而建立正确的惯性认知观。

二、关于牛顿第二定律

1.利用好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是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虽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接触过控制变量法,但学生根据实验数据绘图并从图中寻找物理规律的能力还不足,所以要利用好“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呈现控制变量法的魅力。要求学生能明确实验原理,熟悉实验操作,能描点、绘图,并能根据图像进行分析,继而得出正确结论。

【例2】(2016年新课标卷Ⅲ第23题)某物理课外小组利用图1(a)中的装置探究物体加速度与其所受合外力之间的关系。图中置于实验台上的长木板水平放置,其右端固定一轻滑轮:轻绳跨过滑轮,一端与放在木板上的小滑车相连,另一端可悬挂钩码。本实验中可用的钩码共有N=5个,每个质量均为0.010 kg。实验步骤如下:

图1(a)

(1)将5个钩码全部放入小车中,在长木板左下方垫上适当厚度的小物块,使小车(和钩码)可以在木板上匀速下滑。

(2)将n(依次取n=1,2,3,4,5)个钩码挂在轻绳右端,其余N-n个钩码仍留在小车内;用手按住小车并使轻绳与木板平行。释放小车,同时用传感器记录小车在时刻t相对于其起始位置的位移s,绘制s-t图像,经数据处理后可得到相应的加速度a。

(3)对应于不同的n的a值见下表。n=2时的s-t图像如图1(b)所示:由图1(b)求出此时小车的加速度(保留2位有效数字),将结果填入下表。

[n 1 2 3 4 5 a/m·s-2 0.20 0.58 0.78 1.00 ]

(4)利用表中的数据在图1(c)中补齐数据点,并作出a-n图像。从图像可以看出:当物体质量一定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

(5)利用a-n图像求得小车(空载)的质量为___kg(保留2位有效数字,重力加速度取g=9.8 m·s-2)。

(6)若以“保持木板水平”来代替步骤(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填入正确选项前的标号)。

A.a-n图线不再是直线

B.a-n图线仍是直线,但该直线不过原点

C.a-n图线仍是直线,但该直线的斜率变大

解析:(3)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由位移公式[s=12at2]知s-t图像为曲线,由图像1(b)可知:当t=2.0 s时,位移s=0.80 m;代入[s=12at2]得a=0.40 m/s2;

(4)在图1(c)中描绘出点(2,0.40),并用直线将各点相连,如图2所示;

图2

(5)由表格中数据可知,当n=4时,加速度为0.78m/s2,由牛顿第二定律[F=ma]可得:[4×0.01×9.8=m+5×0.01×0.78],解得m=0.45 kg;

(6)设小车的质量为m,一个砝码的质量为m0,在平衡掉摩擦力的情况下,考虑钩码和小车组成的系统,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nm0g=(m+5m0)a],即[a=m0gm+5m0?n],a-n图像为一过原点的直线;若木板水平放置,则小车所受木板的摩擦力未予以平衡,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nm0g-μm+(5-n)m0g=(m+5m0)a],即[a=1+μm0gm+5m0?n-μg],该式表明a-n图像仍为一直线,但不再过原点,并且斜率较原来变大。故B、C正确。

故答案为:(3)0.40(0.37~0.49均可);(4)如图2所示;(5)0.4 5kg;(6)BC。

2.讲清[F=kma]中的[k]为什么等于1

[F=kma]如何变成的[F=ma]?不要让学生认为k=1是一种机缘巧合,要讲清它是一种人为干预的结果。比如可举例说某力能使质量为1kg的物体产生1m/s2的加速度,我们就把这个力定义为“一个单位的力”,即“[1kg?m/s2]”,为纪念牛顿对物理学的贡献,就把[1kg?m/s2]叫作1N了。

3.明确第二定律的“五性”

公式[F=ma]表明:合力F作用在物体m上使其产生了加速度a。F是原因,a是结果,二者之间是因果关系。要强调牛顿第二定律具备的“五性”——即五个基本性质。五性说明如下:

“同一性”是指F、m、a是针对同一个物体而言的;

“矢量性”是指加速度a的方向始终是与合外力F的方向一致的;

“同時性”是指加速度a与合外力F是同时存在、同时消失、同时改变的;

“独立性”是说每个力都会各自产生一个加速度,实际的加速度就是各个加速度的矢量和;

“相对性”是说加速度是相当于惯性参考系而言的。

要结合实例来诠释“五性”,比如图3所示,运动员将铅球推出手的瞬间,问此时铅球的加速度方向如何?学生刚开始接受新课时往往会认为是沿速度v的方向,这就和铅球出手前的情况产生了混淆,要引导学生从出手前后力的变化角度去分析思考,纠正其错误的认识。

【例3】(2018年4月浙江省选考卷第8题)如图4所示,小芳在体重计上完成下蹲动作,下列F-t图像能反应体重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是( )。

解析:下蹲的过程中,重心降低,速度变化是0→vm→0,所以重心是向下先加速后减速,设体重计对人的弹力为FN,对加速过程有[mg-FN=ma],即[FN=mg-ma],属失重过程;同理在减速阶段有[FN-mg=ma],即[FN=mg+ma],属超重过程,故选项C正确。

《考试大纲》(全国)中,“超重和失重”虽属Ⅰ级要求,但却不能不予以重视,因为它还属于“牛顿运动定律应用”的范畴,而“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都属Ⅱ级要求。《物理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里也要求“通过各种活动,例如乘坐电梯、到游乐场参与有关活动等,体验超重与失重”。比如我们可利用数字式体重计,让学生在上面下蹲或站起,观察数字的变化情况;也可以把体重计搬进电梯,让学生体验电梯升降过程中的读数变化,并解释其变化的原因,以深化对超重、失重的认识。

【例4】(2017年中科大自主招生第7题)如图5所示,用两根长度均为l的完全相同的细线将一重物悬挂在水平的天花板下,细线与天花板的夹角为θ,整个系统静止,这时每根细线中的张力为T。现将一根细线剪断,在这一时刻另一根细线中的张力T'为 。

解析:剪断细线前,根据平衡条件有[2Tsinθ=mg](1),剪断细线后,小球将会下摆,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T-mgsinθ=mv2l=0](2),联立(1)(2)式可得[T=2Tsin2θ]。

将一根细线剪断的瞬间,虽然小球、另一根细线还处在剪断前的位置,但小球的状态已瞬间发生了改变——由平衡状态变成了加速状态,故细线中的张力也“随机应变”,由T变成[T]了,这就印证了第二定律的“同时性”。

三、牛顿第三定律也有“五性”

第三定律,学生相对比较容易接受,通过弹簧对拉或借助传感器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力的图像,学生都能直观地感受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但也要讲清作用力、反作用力的五个基本性质,即“等大、反向、同性、同时、异体”,其中“同性”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必定是同一性质的力;“异体”是指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甄别“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异同。

另外,作为牛顿运动定律应用的一种特殊情况——即共点力作用下平衡的物体,由于其加速度[a=0],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其合力[F=0]。要教会学生解决此类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如正交分解法、合成法、分解法、隔离法与整体法等,为今后学生对物理的进一步学习与能力提升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天利全国高考命题研究中心.五年高考真题汇编详解[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 易志毅)

猜你喜欢
控制变量法五性科学思维
细说“控制变量法”及其应用
用面向科学思维的教学方法改进计算机图形学课程教学
五性一体化设计工程构想
审清题目“五性”思路水到渠成
“五性”让学生爱上田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