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越芬 李国庆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关乎国家的未来与希望,历史必然性教育是唯物史观理论体系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让青年人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必然这个现实结果,对坚定信心跟党走的理想信念教育十分重要。而这一历史必然结果是符合一定历史必然逻辑的,把握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青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918( 2018) 14- 0103 - 03
doi:10. 3969/j.issn.1671- 5918.2018.14.045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的现实结果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思维是历史观研究的基本思想。历史发展的结果是有必然性的,这点是毋庸置疑的,是由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决定的,历史必然性思想在哲学领域具有重要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依据,历史必然性与人的历史主动性有逻辑关联,强调历史必然性思想是人类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理论武器,在未来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同时《德意志意识形态》已经阐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历史就是在一定生产力条件下,阶级和阶级相互博弈的结果,历史必然性就是历史必然的现实结果。
(一)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是必然的现实结果
自1842年鸦片战争中国签订《南京条约》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代表不同利益的各阶级都开始主张符合本阶级利益的救亡图存运动。在风云诡谲的乱世,各个阶级开始了政治力量博弈。
作为对列强侵略战争炮声的回声,受压迫最深重、革命意识最强的农民阶级首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通过颁布制度和法典来确立农民对土地、工商业、外交和国家命运的掌控,由于诸多因素交织导致最终“天国”失败了,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是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胜利,同样阶级性质的捻军、义和团也难逃失败的宿命。封建帝国统治阶级——地主阶级内部也在进行自强求富,清王朝通过“洋务运动”等一系列改革,最终也没能挽救中国被帝国主义列强欺凌,在“中体西用”的畸形体制下落后的封建地主无法同先进的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国家日本相抗衡。甲午战争的失败,虽然打破清帝国的中兴梦,但是也把资产阶级推上了历史舞台,资产阶级主导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中国命运,只是取得了一些表面上的成绩。
史实证明了代表落后生产力的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只能在无产阶级的政党领导下取得胜利,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武装下的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起,先后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北伐战争”铁军第四军的叶挺团是以共产党员为主体的战斗英模部队,该团摧枯拉朽般击溃吴佩孚军队,为北伐顺利打下基础。历时14年的抗击日本法西斯战争,中国共产党始终冲在抗日第一线,东北抗联始终坚持抗战,党领导的其他军队开展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有力打击日寇的嚣张气焰,发挥中流砥柱作用。中国历史对共产党的选择、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不是偶然性发生的,是历史必然。
(二)历史选择了社会主义国家方案是必然的现实结果
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类社会“五种形态”的论断,人类必将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而共产主义社会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高级形态,这样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随着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炮声传到中国的,给那些对中国国家前途绝望的人民以希望的曙光,给中国爱国志士指引了新的救国道路。历史的舞台开始了针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国家方案抉择,所谓国家方案,就是指围绕国家出路、国家制度、国家结构、国家前途的一种设计主张。不论是列宁阐述的“国家与革命”还是毛泽东结合中国实际的“人民民主专政”,虽然内容不同,但是都是对国家出路的理论表达。而信仰什么主义、坚持走什么样的制度,中国近代历史给出了七个选项。即“封建帝国、太平天国、君主立宪帝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制国家、傀儡国家、人民民主共和国”,其中,封建帝国无论是清王朝、袁世凯称帝还是张勋复辟都严重背离历史大势,太平天国因为自身局限等多种因素被中外反动势力绞杀,国民党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制统治在同人民民主共和国道路的较量中,是在隨着解放军攻陷南京总统府标志了这个制度的完败,傀儡国家的产生本身就伴随着侵略产生,当日本人扶持的伪满洲国、汪伪政权在日本法西斯覆灭后,在中国历史上自然昙花一现了。
这七种国家道路,从理论角度看,在1949年建国后,经历七年社会主义革命(改造),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确立走社会主义道路前,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道路寄托了很多民主人士的希望,有学者认为是功败垂成。实则不然,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根本不适合中国国情,1898年单凭无实权的皇帝和少数改革家就想施行西方君主立宪制,本身就带有偶然性,研究历史不能忽略当时历史的客观情况,当时国家的实权依然掌握在顽固势力手中,包括洋务派、满洲贵族、地主阶级和大买办手中。“百日维新”的为政举措又严重打破既得利益,失败是必然的,在20世纪初清廷施行的预备立宪、皇族内阁也只是掩人耳目的缓兵之计。虽然在随后的很长历史时间,有一大批学者、官员和实业家鼓吹“立宪保皇”,实践表明都不可能逆转失败的命运。更何况在当时的主流社会还有孙中山等其他民主党派提出的民主共和国方案,在革命性、阶级性和效果上暴力革命要比温和的改良迅速、彻底。但是,研究历史还是不能忽略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辛亥革命和“大革命”的果实马上被袁世凯和蒋介石为首的新、旧军阀所窃取,难怪孙中山感慨:“南北军阀如一丘之貉”。当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历史上有唯一一次离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道路机会,那就是1945年重庆政治协商会议时,以民主同盟为首的民主党派提出的”第三条救国道路“即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共产党人毛泽东《论联合政府》也是符合这样的道路,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和平的、正确的最接近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被国民党军队的炮弹堵死了,历史证明也是走不通的。而选择社会主义方案,还有国际环境,当19世纪巴黎公社为世界第一次展示无产阶级政权后,20世纪列宁就提出在帝国主义最薄弱的环节打开缺口,首先在俄国取得了苏维埃政权,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巩固政权、卫国战争和恢复重建上充分展现。尤其是二战后,世界产生十几个社会主义政权国家,中国走社会主义既符合中国实际,又符合世界国际共运趋势。
(三)历史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必然的现实结果
1956年底,党领导中国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后积极探索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取得很多骄人的成就,但是由于思想路线问题,社会主义事业在曲折中艰难前行,“大跃进”、“反右扩大化”、“三年自然灾害”还有长达十年的“文革”浩劫,对党和国家造成很严重损失,人民内心是渴望改变的。当时的国际大环境下,苏联、美国两极格局下冷战,两大阵营对峙,苏美争霸,东欧社会主义卫星国盲目复制苏联模式,民主社会主义冲击科学社会主义。尤其是1956年社会主义内部发生的“波匈事件”和随后的中苏论战,都侧面反映了苏联这样社会主义国家的沙文主义外交本质,发生这样的干涉他国内政事件,对我国的影响就是摆脱苏联的压制,走自己的道路。但是中国对社会主义的曲折建设之路,本质上依然是坚持斯大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样的一个体制下社会主义本质没有得到最大化体现。
1978年底,“文革”结束后经过两年多的徘徊,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战略举措,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中国的经济社会取得了快速发展。经过10年的长足发展,当1989年末“苏东剧变”的寒流席卷下,社会主义的中国岿然不动,苏联解体后扛起社会主义的大旗。之所以这样结局,是因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了抵御外部风险的实力,很难想象如果继续走苏联封闭僵化的老路,或者铤而走险走戈氏改旗易帜的邪路,党就很难取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而党在改革开放初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摸索,也印证“摸着石头过河”邓小平的形象比喻。“改革开放”初期采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自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逐步提出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党的“十六大”上正式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一个“有”字可以看出党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慎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逐渐成熟。通过“改革开放”的前30年发展事实证明,“改革开放”后40年的事实证明,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经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中国历史和中国未来的正确选择。
二、青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教育的意义
如果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到“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那么中国道路的历史逻辑就是来自于党和人民对这两次实践必然性的成功承接,这种继承性是青年人要继续坚持的,对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教育的重要性就在于此。
(一)有利于加强党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
党永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的坚强领导,对青年历史必然性教育就是要让青年人紧密团结在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上来,青年是改革发展红利的享受者,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位的论断,青年更要明确党领导的正确性,中国历史的必然性,党才有可以依靠的力量。有了青年人的支持,党领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事业成功就会加快,尤其是在“精准扶贫”工作领域冲在一线的往往是青年工作人员,特别是在交通不便,环境艰苦的偏远地区,青年的热情、干劲儿使精准扶贫工作的节奏加快了。放眼历史,对现在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对青年的下一代都是有重要作用的,等到现在青年的下一代成长成青年,中国的现代化强国事业依然离不开青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靠一代一代青年人去完成的。
(二)有利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对青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中国建设和改革起到至关作用,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在探索中前进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树立青年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是必需的,做好这项教育才能让青年更好的做到,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做好“四个自信”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的必要内容,为加强这项系统工程效果,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在教学中不断培育和践行青年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的教育。
(三)有利于树立青年人正确的历史观
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见解,正确的历史观有利于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青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对青年群体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教育有利于让青年树立正确历史观,正确的历史观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载体,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完成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就是正确的历史观,进入21世纪尤其是互联网科技的兴起,很多非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传播迅速,对青年人树立正确历史观不利。比较典型有历史虚无主义、历史循环论、历史终结论。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近代历史发生的某些历史事件持有错误观点,对某些反动事件进行留恋,对史实进行选择性虚无。宣扬历史循环论的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就视而不见,单纯地认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一切只是暂时的。历史终结论则是根据20世纪90年代苏东剧变后变得甚嚣尘上,他们认为社会主义已经随着苏联的解体而终结,没有从客观角度看待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低潮,只是一味武断地认为资本主义已经战胜社会主义,这种带有强烈阶级性和冷战思维的人严重忽视中国共产党取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成就。上述三種思潮对树立青年人正确历史观有很大的危害。
(四)有利于凝聚青年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指在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加强青年人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对青年人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的基础。党始终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定青年的理想信念始终在进行,用正确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指引青年人的行动,把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青年的奋斗目标。用正确的理想信念击破和抵制错误思潮,把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思想武装头脑。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不断得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理想,尤其是在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都对开展青年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有益。
总结
近代以来,中国在国体上实现了从“封建君主”到“资产阶级民主”再到“人民民主”的历史跨越,在政体上实现了从“君主专制”到“三权分立制”再到“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历史演进,在国家结构上实现了从“四分五裂”向“祖国统一”的历史发展,在国家政治发展道路上实现了从“封建主义道路”到“资本主义道路”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开拓。若从15世纪莫尔的《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算起,社会主义已有500年历史,历经六个阶段,而现阶段中国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改革开放”40后的今天已经充分展现,这是党带领人民取得伟大胜利,要让青年人明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坚定信心跟党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
[4]李明华,历史决定论的三种形式[J].中国社会科学,1992(6).
[5]顾乃忠,对《历史决定论的三种形式》的质疑[J].中国社会科学,1994(3).
[6]王南浞,社会主义:从理想型到现实性[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3).
[7]郑德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 -10 -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