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茂义
[摘要]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是丰富思政资源的需要,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在教育目标上的一致性、教育内容上的契合性、教育方法上的相似性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提供了可能性。而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新型媒介则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提供了现实性,能够切实提高高校思政的实效性。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要性;可能性;现实性
[中图分类号]C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918(2018) 14- 0062- 02
doi:10. 3969/j.issn.1671- 5918. 2018.14.028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资源,高校思政是对其加以传承、弘扬和创新的重要载体,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可能性与现实性。
一、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的必要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思想价值,高校思政承载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高校思政资源、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和高校思政的有效融合,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具体来讲:第一,是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需要。文化入侵对大学生的影响要求我们须在坚持其精髓的基础上将其创造性地转化为大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高校思政为其创造性转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人才储备和制度保障。第二,是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需要。习近平强调,与时俱进是应对新挑战、完成新任务的重要武器之一,与时俱进就是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是应对其面临的挑战、对其加以更好弘扬的需要。同时,实现其创新性发展,也是高校思政所应承担的重要任务。
(二)丰富高校思政资源的需要
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内容、方法和原则,实现两者的有效融合,是丰富思政资源的需要。第一,蕴含丰富的思政内容。这集中体现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之中,“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政内容,是高校思政应不断探索、研究和传承的优质资源。第二,蕴含丰富的思政方法。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自我教育法和榜样教育法的体现。第三,蕴含丰富的思政原则。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日:“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日:“闻斯行之。”公西华日:“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日,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日,‘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日:“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这是因材施教原则的典型体现。此外,优秀传统文化中还有很多可供高校思政借鉴的原则,比如循序渐进原则、渗透性原则等等。
(三)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政的有效融入,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有利于大学生正确三观的树立。大学生辨别能力还不完全成熟,极易受到某些消极思想文化的影响,形成错误的三观。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爱国主义、责任意识等优质思想,在高校思政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正确三观的树立。第二,有利于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当今,道德滑坡现象在高校内并不少见,以“复旦大学投毒案”为代表的人际关系问题便是高校大学生道德滑坡问题的一个典型。优秀传统文化中历来重视忠、孝、礼、义、廉、诚、信等良好道德品质的修养,使其有效地融入高校思政,有利于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
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的可能性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的提出与实践有其现实可能性。两者在教育目标上的一致性、教育内容上的契合性与教育方法上的相似性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提供了可能。
(一)教育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第一,知识目标的一致性。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知识目标与高校思政的知识目标大体相同,均需通过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实现教育对象对基础理论的识记、理解与运用。第二,能力目标的一致性。两者均要求使大学生受到正确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的熏陶,形成正确的政治认知能力、思辨能力与道德行为能力。第三,两者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一致性。通过对大学生的教育,使大学生充分接受积极正确的政治观点、思想道德观念以及心理品质,使大学生在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效提升。
(二)教育内容上具有契合性
第一,两者在人生观教育上的契合性。高校思政的人生观教育主要包括:理想信念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和生命价值观教育。优秀传统文化中向来重视人生观的培养,主张立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公忠、仁爱、自强、和谐,无不是人生观教育的体现。第二,两者在道德观教育上的契合性。高校思政的道德观教育主要包括:集体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四个方面。优秀传统文化十分重视道德观的培养,推崇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重视以“尊老爱幼”为核心的家庭美德教育。
(三)教育方法上具有相似性
第一,理论教育法。高校思政的理论教育法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理论教育,主要包括理论讲授、理论宣传、理论学习等具体形式,这同样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常用并且常见的方法,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同样需要我们对其加以讲授、宣传和学习。第二,实践锻炼法。高校思政的实践锻炼法是指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的方法。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觀点,亦是优秀传统文化所推崇的思想,“知行合一”便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的现实性
在当下,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高校思政的发展具有共同的实现载体。在其现实性上,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新型媒介为两者的有效融合提供了现实基础。
(一)课堂教学
第一,讲授式教学。在高校思政中通过讲授式教学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中与思政要求、原则、内容相联系的内容讲授,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和理论,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的积累。第二,探究式教学。通过抛出优秀传统文化中契合高校思政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提高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知。第三,讨论式教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优秀传统文化中与思政相关的问题展开讨论,在思政讨论式教学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二)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实现两者有效融合的有效路径,包括思政实践方式和思政实践基地两种具体路径。第一,实践方式上。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的实践方式,通过多种多样的思政实践方式增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比如:通过思政的社会服务方式增强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奉献教育;通过思政的劳动教育方式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勤劳勇敢教育等。第二,实践基地上。思政实践基地是高校思政的重要资源,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实践资源。实践基地主要有优秀传统文化讲习研究基地、优秀传统文化体验基地等。
(三)新型媒介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型媒介日益成为高校思政的重要方式之一,也必将成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的重要路径和手段,是尚需深入挖掘和开发的新型路径。我们可以通过在思政网站设立专栏、在微信公众平台定时推送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新媒介信息交流平台开展相关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开展与思政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问题的讨论,集中新媒介信息交流平台与思政讨论式教学的双重优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结语
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的研究,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是丰富思政资源的需要.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两者在教育目标上的一致性、教育内容上的契合性、教育方法上的相似性为两者的有效融合提供了可能性,研究两者有效融合的现实性也就成为必然。因此,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新型媒介三个方面对实现两者有效融合的现实性加以研究,初步探索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的现实路径。
参考文献:
[1]张文闻,朱书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 (1).
[2]习近平,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N].人民日报,2014 -9 - 24.
[3]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4]张志安,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第1版)[M].济南: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2004.
[5]何长辉,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5(8).
[6]吴芮凌,浅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融入[J].學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