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

2018-01-18 05:25路明洁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8年14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发展策略互联网+

路明洁

[摘要]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行动上升为国家战略。将“互联网+”思维引入高校志愿服务活动,能够打破时空限制,提高志愿服务的效率。同时,也是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奉献意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需要。针对目前高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中的局限因素,从完善志愿服务体制、构建“互联网+”新媒体平台、落实评价激励机制以及建立专业化的志愿培训平台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C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918( 2018) 14- 0039- 03

doi:10. 3969/j.issn.1671- 5918. 2018.14. 018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近年来,我国志愿服务活动发展迅速,志愿服务队伍逐渐扩大,大学生作为志愿服务的主力军,在社会发展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志愿服务作为一种公益性活动,能够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幸福观。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互联网+”应运而生。“互联网+”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把互联网在各方面的创新与传统行业结合。这不是一种简单的堆砌,而是利用互联网科技,在實现经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促进经济的发展,创造一种新的发展形态。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就第一次提出了“互联网+”计划,将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产业。为了促进其发展,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推进“互联网+”的发展,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的形成,有利于公共服务模式的创新。

“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延伸和实践,随着“互联网+”行动逐渐上升为国家战略,“互联网+志愿服务”模式可以实现互联网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融合,发挥互联网在资源配置中的优化作用。但目前,“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有很多局限问题,探究新的发展路径,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合理化显得尤为重要。

一、“互联网+”思维引入高校志愿服务的必要性

随着“互联网+”战略的开展,网络志愿服务活动迅速发展,为高校志愿服务开辟了新领域。“互联网+”思维引入高校,对于高校志愿服务的变革和发展,提高志愿服务工作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整合资源,实现志愿服务效用最大化的需要

“互联网+”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对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近年来,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不同地区各种类型的志愿服务组织不断涌现,对于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不同的志愿服务工作需要招募不同的人员,需求标准不一致,这样就容易导致各个组织从自身的需求出发对资源进行配置。因而会形成资源分配不均、资源浪费等现象,进而给信息的流通造成障碍。互联网因其自身的特点,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实现在更大的范围里配置资源,使志愿服务活动更加具有针对性。大学生志愿服务借助于互联网,通过互联网宣传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激发他们的服务热情。同时,借助于互联网招募志愿者,便于各地区的大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服务工作,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实现效用的最大化。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互联网+”可以传递正能量,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伴随我国转型的深入,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社会矛盾的存在影响着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高校志愿活动以服务、奉献他人和社会为宗旨,致力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高校通过互联网实现志愿服务更加精准化,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播撒爱与温暖的种子,传播志愿服务精神,弘扬社会正气。同时,高校利用互联网传播的特点,对一些优秀的志愿服务团队和先进个人的事迹进行宣传,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需要

目前,很多高校还是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在课堂上的理论灌输,忽视社会实践的作用。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志愿服务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实践活动,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结合,创新了教育模式,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能够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对于高校实践育人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此外依托互联网平台建立健全志愿服务评估制度,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成为考核学生的第二成绩单。

二、“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现状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与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结合,使得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更加具有活力。新媒体逐渐成为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载体,因其便捷高效的传播特点,打破了传统的公益活动的模式。大学生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活动时,积攒了大量的粉丝,通过组织线上线下的活动,让公众更加深入的了解志愿服务工作,促进了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但是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一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志愿服务活动的效果和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的弘扬。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和形式缺乏创新

近年来,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广泛的开展,但活动内容比较单一,形式已经模式化缺乏新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这样就会导致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不匹配,供求信息出现脱节的现象,可能使得志愿服务的效果适得其反,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甚至还会对志愿服务产生负面影响,打击大学生的积极性。目前,由于大学生生活范围的局限以及自身服务能力的制约,他们参加的志愿服务活动主要集中在助学扶贫、灾难救助、社区服务等,时间分布相对集中,主要在假期有组织地开展。社会阅历的贫乏成为大学生选择帮助对象时的制约因素,不能及时给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认同感。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形式化

大学生志愿服务形式化,“快、短、浅”问题突出。首先,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时,相关组织者线上线下宣传不到位。大学生主要还是校园生活,活动半径有限,大部分只能通过学校的团体组织,才能参与一些公益活动,这样他们参与的活动受限较大次数也较少。其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体制不健全,影响他们主体作用的发挥。由于缺少专业化的管理以及相应的监督,致使大学生容易对志愿服务活动失去参与兴趣。高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大多以通知的形式发起,这种自上而下的方式没有经过调查,往往会忽视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影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存在功利的现象。有的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抱着一定的目的性,他们只注重活动的参与,至于如何在服务的过程中更好的奉献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并没有深入思考。因此,志愿服务往往浮于表面,难以深入了解被服务者。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评价激励机制不全

从心理学角度,对人的行为进行评价激励给予反馈,能够有效促进行为的可持续,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但在实际操作中,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方面的激励,大学生都无法得到满足。高校志愿服务是学生无偿自愿的前提下为社会做贡献的一项工作,大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付出了时间、精力和自己的劳动。学校作为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应当适当的给予奖励以表示对他们工作的肯定。但目前,高校主要是通过发放荣誉证书、奖励学分等形式进行激励,对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动力不足,无法激发他们参与志愿服务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三、“互聯网+”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策略

当前,我国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时期,志愿服务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解决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遇到的困境,推动志愿服务健康有序的开展,显得十分重要。

(一)构建“互联网+”的新媒体平台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以微信、微博等为代表的新媒体逐渐走向成熟,网民年轻化的趋势的特点让新媒体受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喜爱。这让利用新媒体为大学生志愿活动服务成为了可能,通过“互联网+”的新媒体平台,可以打破地域、时间的限制,快速找到愿意参加服务的同学。除此之外,新媒体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志愿者、服务对象、服务项目三方的精准对接,有效提升志愿服务的工作效率。在新媒体平台上,大学生志愿者可以进行交流,对服务成果进行展示,实现信息共享、经验交流、成果共享,使志愿服务更加具有活力。

(二)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建设

以1994年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为标志,我国志愿服务活动已经开展20多年,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青年志愿服务形成了以“小白菜”、“绿羊羊”、“小青荷”等为代表的富有特色的志愿者文化,展示了我国青年的精神面貌和价值追求。高校可以借鉴我国青年志愿服务的经验,建立属于自己的独具特色的志愿服务标识体系,使大学生更具有归属感、集体感。通过标识体系来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打造高校志愿服务品牌。

以推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为契机,将志愿服务与高校实践学分结合。高校通过记录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情况,并纳入个人档案进行学分认定,完成规定的实践学分要求才能毕业,成为考量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标准。同时,将学生参加的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发展党员、选拔学生干部、评选奖学金的依据,促进高校志愿服务向制度化发展。

(三)落实志愿服务激励机制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人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以后,就会追求最高层次的需要,即自我实现的需要。志愿服务是通过无偿奉献的方式,让志愿者深入了解社会,切身感受不同社会群体的生活,以此推动人们建立积极乐观的心态,来追求进步和成功。因此,要使大学生志愿者保持对服务工作的积极性,就要满足他们的较高层次的需要。比如,在我国台湾地区,如果志愿者参加活动达到3年,累计时数达到300小时以上的,可以申请发放志愿者荣誉卡,享受在一些旅游景点、娱乐场所等地方的免费政策。此外,还可以通过在学校里选出先进典型志愿者代表,在全校范围进行宣传学习,增强优秀志愿者的成就感、荣誉感。

(四)建立志愿服务专业化培训平台

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专业、系统的培训,是保障志愿服务活动高效有序开展必不可少的条件。高校可以成立志愿者培训中心,开设专业的理论课程和实践培训,通过线上比如微信、网站开展微课堂进行培训,与线下面对面的授课培训相结合,共同为志愿服务开展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同时,为了使大学生能够拥有更多的自主性,自由合理的安排参加培训的时间,高校可以利用培训中心平台发布的学习课件,使大学生进行在线的学习,学习完成后通过考核方可合格。高校通过多渠道、专业化的指导,能够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水平的提高。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蓬勃发展,展示了我国社会的文明进步,彰显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加入志愿服务队伍,也是在实际行动中践行和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为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了新的视角,打开了全新的局面。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志愿服务”的模式可以发挥互联网优化整合资源的优势,创新了志愿服务的工作方式,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探究“互联网+”时代志愿服务的发展路径,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再上新台阶,播撒志愿服务精神的种子,温暖社会上的每一个人。

参考文献:

[1]张丽娟,“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志愿服务生态系统的重塑与变革[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7,46(1):164 -167.

[2]李滟,微媒体在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中的应用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2015,22 (12):89 - 91.

[3]吕晶,“互联网+”志愿服务平台建设策略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12):82 - 83.

[4]张晓婷,“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在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中的应用[J].高教学刊,2017(10):141 - 142.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发展策略互联网+
在线视频用户付费的商业模式研究
形成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体育竞技能力发展
浅谈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