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
【摘要】全日制教育硕士兼具学生与职前教师双重身份。在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如何培养全日制教育硕士,直接影响着未来中小学生的教育问题。本文结合东北师范大学综合改革实践,从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实践方式、测试与评价等方面,分析有利于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方式。
【关键词】全日制教育硕士 综合改革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9-0038-02
教育硕士,是为专门培养中小学教师而设立的专业型学位,是中小学教师职前教育中的最高学历。我国在二十多年的培养过程中,全日制教育硕士并没有完全显现出区别于学术型硕士与本科学历的优越性。为了解决培养中的瓶颈问题,全面提高全日制教育硕士(后文简写为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东北师范大学启动了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综合改革。2013年,首先选择学科教学(数学、英语、化学和地理)作为首批试点专业。2016年,又把学科教学(中文)专业加入试点行列。几年来,培养的教育硕士质量明显提升,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本文结合东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英语)综合改革实践,分析有利于教育硕士培养的方式。
1.培养模式
第一学年采用“3+2”培养模式,即每周3天在大学进行专业课程学习,2天在实践基地教育实习。实习期间,教育硕士在中学导师指导下进行观课、磨课、授课等实践活动。大学和中学导师一起指导教育硕士进行备课、磨课、试讲。最终通过大学老师的理论指导和中学导师的实践指导,改变了以往实践低效,“双导师制”流于形式的问题,实现了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并重。
2.课程设置
综合改革团队精简所开课程,各学科中都设置了学科教育课和学科素养课。如英语专业的学科教育课中有一门“中学英语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大学教师,通过分析课程标准,进行案例分析,并邀请中学优秀教师专题讲座等方式,引导教育硕士自我解读中学英语教材。课后任务是从语音、语篇等方面对比分析不同版本的教材并撰写小论文,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不同版本英语教材的优劣,而且学会在实际教学中取舍教材内容、或结合其他版本教材进行教学。学科素养课中开设了 “文学视域下的中学英语教学”,此课程关注中学教材中的文学知识,授课教师引导教育硕士分析中学教材中的文本体裁,赏析小说、诗歌、小说和戏剧。
3.教学方式
“体验-理论提升-实践-反思”的反思教学贯穿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如某堂教育心理学课,授课教师引导不同学科的教育硕士讨论各科错题的类型,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错误原因,如何指导学生整理错题。通过研讨,各学科归纳和整理本学科的易错题类型,从而了解到学生出现错误的心理学原因。课后任务是到实践基地指导学生整理错题,教师依据指导结果打分。最后教育硕士回到课堂,通过分享经验进而修改和完善理论知识。这种先进行理论探讨,再实践摸索,最后反思理论的授课模式,有效解决了知识产出与理论脱节的问题。出了大学课堂,在实践中也随时进行反思。每周都有个人反思和小组反思,来提出本周遇到的问题,然后查阅文献,寻找理论依据。通过反思研讨的方式,教育硕士自身的思维方式不断改变,不断创新,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未来的教育方式中。
4.实践方式
基础实践与应用实践相结合。教育硕士第一学年进行基础实践,每周2天在中学实习。需要完成听课助课实践任务,磨课授课实践任务,教研实践任务和论文研究任务。听课助课实践任务包括随堂听课,批改作业或试卷,辅导答疑。磨课授课实践任务是实践中最重要的环节,为了充分保证完成的质量,每学期授课一次。授课前需要进行备课,说课,小组磨课,中学大学导师集体磨课等过程。经过多次打磨,最后上一堂“公开课”,由中学和大學导师进行指导和点评。教研实践任务包括参加教研活动,分析试卷等。论文研究任务,是需要针对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选题、查阅文献,最后撰写小论文。在任务这些任务的过程中,教育硕士充分利用图书馆、校园网等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养成良好习惯。
5.测试与评价
测试与评价成为一个动态过程。大学课程,分为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平时成绩比重大,包括个人表现,小组活动参与情况,平时作业完成情况等。中学实习成绩,由中学、大学导师,小组长等人依据教育硕士日常表现和任务完成情况给分。测试与评价贯穿整个学习与实践过程,能更加全面、真实地反应教育硕士的表现。这种评价方式改变了以往只注重考试成绩和突击学习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全面提升教育硕士的个人能力,也改变了他们的教育理念。
本文通过分析培养过程,旨在探讨有利于教育硕士培养的方式和举措。综合改革仍然在摸索中进行,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如评价标准尚不健全,实践基地管理不足等。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7年4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