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贫困地区劳务输转工作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2018-01-18 15:24张巧艳
甘肃农业 2018年21期
关键词:农牧民劳务贫困地区

■ 张巧艳

(甘肃行政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改革开放40年来,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在给城市发展带来繁荣的同时,也有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很多地区,特别是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都把劳务输转当成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精准脱贫的有效手段之一,从政府层面出台各项政策强力推进。但在一些偏远落后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劳务输转工作依然是举步维艰。2018年7月,笔者先后深入西部某贫困地区,采取走访农户、座谈交流、查阅资料等方式,对当地劳务输转情况进行了详尽的调研,试图寻找问题的症结,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一、西部贫困地区劳务输转的基本情况

此次笔者走访了4个县及部分乡镇,当地人社部门按照省上有关文件精神,均成立了劳务输转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制定了劳务输转等工作管理制度、工作计划、工作安排等,劳务输转工作在有序推进。各县还组织专门力量对全县农牧民外出务工劳动力的基本信息、务工地点、务工时间、务工收入等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并逐户逐人登记造册,完善了务工人员的基本情况,特别是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外出务工劳动力做到了人员底子清、务工去向明、收入数据准,管理规范等,全部实现了台账管理。

经过当地政府的强力推进,2018年上半年,四县共输转富余劳动力59 569人次,实现劳务收入4.6689亿元。劳务收入基本占到农民收入的50%,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同时,群众的观念和素质得到了转变和提高。农牧民进入城镇务工,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进而增强了商品意识、市场意识、法制意识,他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生活方式随之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些对我们正在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无疑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西部贫困地区劳务输转存在的问题

虽然,劳务输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其他非少数民族地区相比,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当地劳务输转的进一步发展。

(一)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

1.缺技术。据调研,现在外出务工的农牧民大多没有技术,在劳动力市场上只能从事简单的技术劳动或单纯的体力劳动,待遇相对较低,收入非常有限,有些收入仅能维持自己的生活,难以有效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

2.组织纪律观念淡漠。长期从事农牧业生产,使当地农牧民养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由散漫的生活习惯。一旦走出去务工,很难适应务工目的地相对快节奏的生活,对于务工单位严格的纪律约束更是难以适应,导致劳务输转的回流率非常高,有的甚至超过90%。

(二)劳务输转规模化程度不高

在对外开展劳务输转工作方面,当地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提供市场用工信息,组织外地企业进行对接,还有的是根据企业的用工需求开展订单式培训,并集中输转,但目前通过政府有计划培训、有组织输转的只占当地劳务输转的10%,90%的外出务工者都是通过亲朋好友的介绍自发性输转。这些自发外出务工的农牧民大多是在私有小企业就业,而一些企业主为了逃避监督,故意钻法律空子,以小利为诱惑,仅仅进行口头协议,不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务工的农牧民有些是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有些是怕麻烦。一旦发生劳资纠纷,很难解决。还有一些务工农牧民不能正确认识工资中“五险一金”的重要作用,只关注拿到手的现金,不仅让资方钻了法律的空子,还损害了自己的长远利益。

(三)劳务输转本地化倾向明显

调研中发现,当地很多农牧民不愿走出去务工,而更愿意呆在家门口就近打零工。究其原因,一是思想观念保守。很多人故土难离,不愿离开家乡。也有一些人抱着小富即安的思想,安于现状,不肯吃苦,缺乏致富奔小康的内生动力。二是生活不习惯、语言交流有障碍。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的务工人员,除了饮食、生活方式等不习惯外,语言交流也存在一定的困难。而就近在家门口打零工虽然工资收入比较低,但花费小,而且能照顾到家,还可以兼顾到地里的农活。而去外地务工者,就不得不顾虑到买房、成家等一系列问题。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值得引起重视,虽然这是少数现象,但也不容忽视。就是一些家庭一人外出务工,因为受到外面繁华世界的诱惑,从此离家失踪,造成留守家庭的残缺,从长远来讲,这更不利于扶贫工作的开展。

(四)劳务输转人员培训效果不佳

对于务工人员的培训,当地政府非常重视,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及省上的安排,做了大量的工作,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但效果却差强人意。主要原因是:

一是培训时间太短且安排不合理。目前,开展的很多技术性培训只有3-5天,使参加培训者很难真正掌握所学技术。调研发现,很多农牧民参加了几次培训,拿到了几个证书,但由于没有真正熟练掌握这项技术,在劳务市场上基本派不上用场。还有一些订单定向的培训,虽然经政府部门统一组织输转了出去,但真正能长期留下来还不到10%。还有一些培训项目,根据上面的安排,月月都要进行。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很难实施到位。因此,现在当地农牧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很低。

二是培训人员不精准。如一些每月都要进行的培训项目,一般都是先统计能参加培训的人数,根据统计的结果,隔一段时间再实施具体的培训计划,但因为农村生活及农牧活的特殊性,加之农牧民群众比较淡漠的组织纪律观念,往往导致实际来参加培训的人都是临时拼凑的,很难精准,也没有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浪费了宝贵的培训资源。

三是人均每次培训费用太低。就目前劳务输转培训的整体费用而言,还是比较充足的,但因培训项目培训经费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培训项目及培训经费都难以进行有效的整合,致使出现多次培训、重复培训的情况发生,但每人每次培训的费用又过低,使培训者难以真正掌握一门技术,加之为了培训,可能还会耽误农活,耽误打工挣钱,致使农牧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比较低。

四是培训任务不符合基层实际。目前各县各乡镇的培训任务,都是上级部门根据各县各乡镇的人口总体情况人为下达的,且因培训项目培训经费分属不同部门管理,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任务安排,但到基层,真正能参加培训的农牧民是有限的,实际上造成多头培训、重复培训的局面,很难达到培训的预期效果。

三、提升贫困地区劳务输转的对策建议

(一)提升劳动力整体素质

一是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提高农牧民受教育的平均水平及平均年限,从根本长远上解决贫困民族地区农牧民群体整体素质偏低的状况。

二是多开展一些文化下乡、文体娱乐等活动,丰富贫困地区农牧民群众生活。在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中,春风化雨般潜移默化地影响转变农牧民的生产生活观念,激发其致富奔小康的内生动力。

(二)整合培训资源提升培训效果

第一,科学设置培训项目。培训项目的设置应该遵循两个原则,一是符合贫困地区农牧民的文化程度及接受程度,二是符合市场的实际需求。

第二,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建议将贫困地区农牧民的培训尽量安排在农闲时节,如春节期间,外出务工者一般都会返乡探亲,可以提前通过一些渠道进行调研,根据贫困地区农牧民的实际需求及外出务工的情况适度安排一些培训项目。

第三,合理下达培训任务。目前,各县各乡镇的培训任务都是上级部门根据各地的人口数量硬性下达的培训任务,并且要求培训时人员不得重复,培训项目不得重复,但实际上很难做到。建议培训任务的下达,由从上往下的硬性安排,改变为各地根据当地富余劳动力的实际情况从下往上报,然后统一安排,合理实施。

第四,精准选择培训人员。在培训人员的选择上,应遵循两个原则,坚决避免生拉硬拽,浪费宝贵的培训资源。第一,有培训意愿的。因为有培训意愿,在参加培训时就会比较珍惜难得的培训机会,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学习,更容易掌握培训的技术。第二,有一定基础的。一是农村的两后生,因为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接受新技术更快更容易。二是本身有一定技术基础,但在劳务市场上还不够用,迫切想要进一步提高的。对于他们而言,因为认识到掌握一门技术在劳务市场上的重要作用,培训效果会更好。通过精准选择培训人员,确保培训一个,成功输转一个,致富一家人,对未能参加培训的人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更好地推动后续培训工作的开展。

第五,有效整合培训资源。建议在省级层面对现有的培训资源,包括培训项目、培训经费等进行有效整合,避免多头管理、多头培训、重复培训、撒胡椒面式的培训,浪费宝贵的培训资源。

第六,增加单人单次培训经费,延长培训时间,使参加培训的务工者真正能掌握一门技术,用于劳务市场,而不是为完成任务而培训。考虑到目前贫困民族地区的现状,建议在精准选择培训人员的基础上,对培训的所有费用进行包干,包括住宿、吃饭、交通等费用,切实减轻农牧民负担,增加培训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三)提升培训的政府服务质量

第一,简化报表手续,减轻基层负担。目前,就劳务输转培训而言,就有多套报表,且分属不同部门,互不兼容,无形中增加了县乡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而这些报表的内容,有很大的重复性,完全可以简化整合。

第二,增加人员编制、配套专项经费及设备。由于编制的原因,目前省上相关几个部门对应到县乡一级就只有一个部门,且一般只有2—3个工作人员,工作任务非常繁重,不得不经常加班加点才能完成任务,而加班加点因为没有专项经费支撑还得不到任何经济上的补偿,这不仅直接影响到基层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还会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建议增加相应的人员编制,配套一定的专项经费。另外,在调研中还发现,一些乡镇设备(例如专用电脑等)配套不到位,到目前为止,开展工作一直借用的是乡镇社保系统的电脑,不仅工作起来很不方便,且影响工作效率。

第三,考核注重实绩,培训注重效果。目前,对劳务输转工作的考核就是根据上级下达的任务,看考核会开了没,方案制定了没,人员培训了多少,发出了多少证书,报表是否完备等等,但培训效果怎么样,培训的人员是否真正输转出去了,收入是否因此而增加,很难进入真正的考核范围,结果是从报表上看,即便做了大量的工作,也确实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效果却很不理想。建议改变考核方式,更加注重工作实绩的考核,如参加培训的人员是否真正掌握了培训的技术,拿到的培训证书是否增加了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砝码,是否通过培训实现了劳务输转,增加了收入等等。

第四,做好劳务输转人员的后续保障服务工作。鉴于西部贫困地区农牧民更愿意就近在家门口打零工的现实,作为政府部门,除了合理引导外,还应该因势利导,助推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发展当地经济,给农牧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并做好法律政策服务,切实保障他们的各项权益。

猜你喜欢
农牧民劳务贫困地区
张小燕:代言“洪洞三保” 提升劳务品牌
打造用好劳务品牌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新疆吉木乃:“三平台”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
远教“三结合”服务“农牧民夜校”
内蒙古农牧民收入增长变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问题探析
个人劳务致损责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