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要脱贫致富,人才是关键。实践表明,当前一些贫困地区在发展中最大的制约因素是人才匮乏。贫困地区群众思想不够解放,害怕失败,如果身边缺少看得见、学得来的成功榜样,就难以从“等靠要”观念和“不敢出手”的担忧中走出来。乡村本土人才是贫困地区群众身边的榜样,与当地有比较紧密的地缘和血缘关系,有与家乡群众比较亲近的天然优势,在家乡群众中有一定的带动力和号召力,容易得到家乡群众的欢迎和信任。因此,发挥回流的乡村本土人才在脱贫攻坚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有利于推动各级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和长远发展注入新动力、提供新动能。促进乡村本土人才回流,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需要加强相关机制建设,集众智、汇众力,让乡村本土人才真正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支撑。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吴 超
乡土社会之所以情感特别,传统村落之所以是一个世代累计意义和情感的体系,深层的原因在于那里面有着紧密的、上百年的一种地缘联系和一个家族单姓村落血缘联系。这种连接是无法抗拒的,但是外来的各种力量深入以后,他们变得松散了。今天,我们努力地做着搜寻乡土社会共同记忆的工作,希望能够激发共同的情感体验,继而唤回自身的认同与自信,在已经失落的文化面向之下,重新寻找到乡村团结的内在力量。当你把这种观念转变成扎根乡土的实践以后,生活的境界由此发生变更。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 孙庆忠
乡村价值具有准公共产品特性,其产出的产品不仅包括商品,还包括一些公共物品。这其中,生活居住、农产品生产属于商品性功能,而国土资源保护、水资源养护、自然环境保护、自然景观形成、传统文化继承等属于非商品性功能。乡村价值的这种外部性,较难从市场交换中获得相应的补偿。因此,乡村价值的属性明显不同于传统产品生产意义上的生产性农业,由于多功能的乡村价值的受益者首先是整个社会,其次才是农业农村的生产者和经营者,从这个意义上讲,乡村价值的非商品性功能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乡村价值本身具有准公共产品特征。明确了这一点,推进乡村振兴理应得到整个社会的广泛支持。
——上海市委农办研究室主任 方志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