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扶贫: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破解之措
——以甘肃省定西市为例

2018-01-18 05:21燕姝澐
北方经贸 2017年12期
关键词:定西市贫困人口贫困地区

燕姝澐

旅游扶贫是依托精准扶贫破解深度贫困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困境的重要模式。旅游扶贫针对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及开发条件和贫困人口状况,以多维帮扶措施帮助贫困地区发展旅游经济,提升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带动贫困人口参与旅游开发实现脱贫致富。甘肃省定西市因经济欠发达和自然、生产条件制约,农民收人不稳定,多数以务农为主的农民用于生产生活的成本支出占收入的比重较高。群众实际收入存量偏低,长期制约农村发展,影响农民生活质量,延缓了脱贫攻坚进度。在脱贫攻坚背景下,仅靠政府单项投入和一般性投入很难形成脱贫减困的整体和持续效应,必须转变以往的将扶贫目标定位于贫困地区的工作思路,把扶贫目标转向贫困人口,提高扶贫工作的精准化程度。

一、旅游扶贫的实践依据

(一)宏观政策依据

旅游扶贫以强大的市场优势、新兴的产业活力、强劲的造血功能、有力的带动作用成为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模式。2011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把旅游扶贫作为扶贫的重要方式,并列为扶贫开发十项重点工作之一。2014年,《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扎实推进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随后以国家旅游局为首的七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实施美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推进旅游扶贫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扶持约6 000个贫困村开展乡村旅游。同年,全国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10%以上贫困人口脱贫,旅游脱贫人数达1 000万人以上。2015年,《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依托贫困地区特有的自然人文资源,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让贫困人口分享资源开发收益。同时,国家提出在全国形成15万个乡村旅游特色村,300万家乡村旅游经营户,通过引导和支持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国17%贫困人口(约1 200万)脱贫。这些政策体现出,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型产业,关联度高。充分发挥旅游业在脱贫攻坚中的突出作用,必须以精准扶贫为根本要求,瞄准贫困地区及贫困人口,做大做强贫困地区旅游经济,引导贫困群众参与旅游开发,带动贫困群众以更多的发展机会实现收入增长,以企脱贫致富并长期受益。

(二)微观实践依据

首先,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战略后,甘肃省率先在全国推出“1+17”精准扶贫组合拳,定西市积极响应,提出“1+16+5”精准扶贫方案,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其次,定西市是甘肃省的一个典型传统农业区,受自然灾害频发等因素影响,相当一部分集中于生态环境脆弱、耕地条件差、水资源短缺等自然条件恶劣地区的群众处于国家贫困线以下。再次,古丝绸之路穿境定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然景观与地域文化资源富集,传承丝路文明,旅游资源丰富。因此,基于贫困实际和群众的利益诉求,借“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之东风,将精准扶贫理念应用于旅游扶贫实践,正确选择旅游扶贫招商项目,精准定位与有效实施旅游帮扶,提高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针对性和精准度,必将使文化旅游业成为定西市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旅游扶贫的驱动机制

(一)旅游扶贫的实现机理

旅游扶贫通过帮扶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其实现机理涵盖内容广泛,着重体现于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三个方面。

三者相互联系、互相作用,精准识别是基础,精准帮扶是关键,精准管理是保障,目的在于提升帮扶对象参与旅游发展的能力,走上持久脱贫和可持续发展道路。诚然,随着旅游扶贫工作的推进和扶贫效果的显现,旅游扶贫对象、帮扶内容与措施以及管理等会随之变化。为此,必须根据贫困地区旅游发展条件、贫困人口参与能力等方面出现的新变化和新要求适度调整旅游扶贫对象、帮扶内容、措施与扶贫管理。

(二)旅游扶贫的驱动力量

1.政府是主导拉动者。政府通过宣传推介、规划项目、筹集资金、配套相关设施等宏观调控,拉动旅游产业链延伸,实现旅游利民、惠民、富民。

2.市场是最大源动力。经济利益是驱动旅游业发展和贫困群众增收的最大源动力。定西贫困人口获取旅游收益主要有四条途径,一是参与经营,如景区群众把自家建设改造成“农家乐”,直接经营住宿、餐饮接待,获得经营收入。二是参与服务,如从事向导、运输、拉马、照相等服务,获得劳务收入。三是参与销售,如出售野生中药材、山野蔬菜、水果等农副土特产品,获得非农收入。四是参与务工,如到旅游企业打工,获得务工收入。

3.基层组织是主要推动者。基层组织具有发展乡村经济和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的双重职能。从发展的角度看,旅游扶贫不仅能够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而且能够拉动贫困人口就业,利于脱贫目标的实现,还能建设当地生态和环境保护,所以是基层组织乐于接受、愿意积极配合并主动支持的扶贫模式。

4.帮扶工作队是重要带动者。驻村帮扶人员,一般都具有高政治素质和实干精神,能诚心为民谋利。他们拥有广阔的交际网络与资源,更多的社会经验和专业知识与其他社会力量沟通协调的能力,能够带动贫困群众提高认识,积极思谋和主动参与。

5.社会各界是得力助手。旅游扶贫具有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典型性,需要多方相互协调配合。社会各界参与旅游扶贫,能够打破多元决策、多头管理的局面,实现旅游资源的有效统筹管理,深度研发提升旅游精品,拓展延伸旅游产品,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达到扶贫效应最大化。

(三)定西市旅游扶贫的可行性

定西市有许多贫困地区是旅游资源富集区,旅游业发展与精准扶贫之间有必然的有机联系。按照“加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要求,以精准扶贫理念为指导,把扶贫与文化旅游相结合,发展以环境资源为优势的旅游业,释放文旅产业所拥有的巨大功能,不仅能够迎合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奢望于旅游休闲娱乐人们的心理诉求,而且能够使定西市经济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具有可行性。

1.旅游业市场前景广阔。近年,人们对旅游休闲娱乐的需求和动机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而日益增长。以城镇居民为例,2010~2016年,城镇居民用于教育、文化和娱乐消费的人均支出增幅明显高于人均可支配收人和一般消费性支出(表1)。定西旅游业发展目前已经具备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以满足精神文化生活追求的条件,具有开发寻祖探秘、山水观光、民俗文化、休闲度假等多种旅游产品的巨大潜力,市场环境良好,发展前景广阔。

表1 2010~201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支情况

2.文化旅游资源富集。定西市是古丝绸之路核心地区,域内既有建于汉代的巉口青烟寺、北宋的陇西威远楼等历史文化古迹,又有贵清山、遮阳山等原始森林自然风光(表2),还有裕固、藏、蒙古等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在甘肃境内东接关中、西连河西,“座中四联”的地理区位优势,使特色文化旅游发展有着良好基础和条件。

3.旅游资源地方特色显著。定西市旅游资源主要有五大类,一是历史文化遗址,如临洮马家窑、辛店文化遗址,陇西西河滩西周遗址等。二是古建筑,如战国秦长城、陇西威远楼、渭源灞陵桥、岷县清水关帝庙、临洮城隍庙、漳县断涧仙桥等。三是古墓葬,如漳县元代汪世显家族墓、安定巉口村墓群等。四是风景名胜区,如贵清山风景区、渭河源国家森林公园等。五是红色文化,如通渭“榜罗会议”、岷县“岷州会议”、漳县“盐井会议”纪念馆等。这些历史遗迹、文物古迹、自然景观、红色文化自成特色,符合“回归自然、追溯历史、体验文化”的现代旅游新潮流,是定西市旅游业发展独有的最大财富和主题,为旅游扶贫奠定了雄厚基础。

三、旅游扶贫的实现路径

(一)构建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合力

旅游业是一个关联度高、涉及面广的综合性产业,旅游扶贫需要多部门协作、合力推进。旅游扶贫定西市,应将脱贫致富贯穿于“脱贫攻坚”始终。以旅游扶贫项目为载体,整合扶贫、旅游、交通、财政、环保、农业、林业、水利、卫生、发改等部门资源,协同联动县镇(乡)村及农户,制定、构建挖掘民族文化,开发旅游项目,助推旅游扶贫的强大政策合力,让贫困群众在旅游业发展中切实得到实惠。同时,借助广播电视、路牌广告等传统媒体以及官方微信等现代新型传播工具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定西市旅游景点和体现民俗风情的艺术精品的知名度。

(二)融动发展三次产业并延长农村产业链

整合适合旅游精准扶贫的农村旅游资源,把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与农业、工业、新型服务业(商贸、物流、休闲服务)互融互动,重塑农村以特色优势农畜产品种植养殖为主的种养业,以特色优势农副土特产品和旅游纪念品加工为主的加工业,以物流运输、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为主的服务业产业结构调整,将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相融合,延长农村产业链,促进贫困群众更快、更多地享受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

(三)提高旅游帮扶精准化程度

根据不同贫困地区、不同贫困人口的能力及需求,定位贫困人口脱贫发展,采取不同帮扶措施,提高旅游扶贫精准化程度,帮助贫困人口短期脱贫,长期致富。对能力水平强、愿意参与的贫困人口,帮助其从事种养业、务工加工企业或就业旅游服务。对自身条件好、扶一把就能脱贫的,鼓励并支持其自主经营旅游餐饮、住宿及旅游商品销售。对没有脱贫条件及劳动能力的,由政府兜底保障,直接把旅游业的一部分收益用于救济这部分人群。这种分类帮扶措施让不同贫困程度的群众都能从旅游发展中受益并实现脱贫致富。

表2 定西市A级风景名胜区及重点保护历史文物

(四)打造区域性旅游精品

打造富有特色的旅游精品,必须遵循“因地制宜”原则。首先,以“乡土本色”理念整合凸显“在地”元素的农村文化、旅游资源,以“本地特色”创意创新旅游主题和产品,为贫困群众提供更多参与“本地旅游”的发展机会,提高旅游开发性收益。其次,以“生态环保”理念融合贫困地区的生态和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着力打造凸显产业发展、百姓富裕、环境优美的独具浓郁民俗特色的旅游产品,提升贫困群众的参与能力。再次,鼓励有条件的宾馆、饭店、旅行社等投资旅游扶贫,帮助贫困地区收集历史遗存物、创意旅游产品、设计旅游项目、培训贫困群众、搭建旅游扶贫平台、提升旅游业的知名度,满足游客的旅游欲望和意愿,吸引旅客的旅游消费,实现社会财富向贫困群众增收致富转移。

[1] 刘 英.对甘肃省精准扶贫工作的十点建议[J].发展,2016(1):14-15.

[2] 李 刚,徐 虹.影响我国可持续旅游扶贫效益的因子分析[J].旅游学刊,2006(9):64-69.

[3] 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4(6):78-81.

[4] 殷红梅,徐 燕.贵州省贫困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化扶贫建设模式探讨[J].贵州农业科学,2011(10):197-200.

[5] 周歆红.关注旅游扶贫的核心问题[J].旅游学刊,2002(1):17-21.

[6] 邓小海,曾 亮,等.精准扶贫背景下旅游扶贫精准识别研究[J].生态经济,2015(4):94-98.

猜你喜欢
定西市贫困人口贫困地区
亢蕾作品精选
亢蕾作品精选
原继斌作品精选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定西市安定区凤翔幼儿园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隐形贫困人口
贫困地区干部要摆脱担当“贫困”——基于山阳县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状态的思考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