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视阈下的“五类人才”作用发挥路径选择

2018-01-17 00:58殷治琼
锋绘 2018年4期
关键词:作用发挥脱贫攻坚

殷治琼

摘要:人才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本文以石柱县为例,对“五类人才”在脱贫攻坚战中的作用发挥的路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五类人才;脱贫攻坚;作用发挥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限时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在人才。人才作用发挥是一项系统而又庞大的工程,需要调动党政人才、专技人才、本土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力量,五位一体,全面发力。本文以石柱县为例,对“五类人才”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发挥的路径进行分析。

1 突出党政人才“智库”功能

党政人才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推动力量,承担着实现党的执政使命、保持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职责。就贫困地区而言,党政人才是一支难得的理论水平高、综合能力强、思维开阔、见解独到的人才队伍,这支人才队伍能有效发挥党管人才的组织优势,主动对接上级相关部门,积极促进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执行,并有效督促各级党组织,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各项扶贫优惠政策,汇集强大的政治资源优势。

1.1 发挥政策理论水平高的优势

充分发挥党政人才理论水平高的优势,主要从事政策制定、宣传等工作。一是找准发展定位,明晰发展方向。“风情土家、康养石柱”这一发展定位符合石柱县域实际,利于群众脱贫致富。二是逐级开展培训,全面提高素质。面对新时期扶贫开发的新机遇、新变化、新挑战,党政人才不仅在自己加强学习,更要把所学知识惠及更多人才,带动他们成长。三是制定相关政策,统筹扶贫工作。政策措施是发展定位的具体体现,更是发展道路的“指南针”,好的政策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撬动作用。

1.2 发挥善做群众工作的优势

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缺乏是致贫的重要原因。扶贫要先扶志和智。组建一支善做群众工作的人才队伍就成了当务之急。石柱县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择优精准选派党政人才组成驻村工作队,到贫困村开展驻村扶贫,每个驻村工作队由3-6人组成,实行吃在村、住在村、干在村,并建立健全工作脱钩、请销假、月报告等工作制度,加强后勤保障,切实做到驻村队员“三在村”,共帮助贫困村规划扶贫项目654个。二是建立党政人才联系企业工作制度,从县“四大家”选派具有经济、管理或营销等方面专业知识的人才,联系重点工业项目和重点工业企业,协调提供贫困人员就业岗位、创业担保贷款等。

1.3 充分调动“夕阳”人才的激情

充分利用临近“改非”或者已经退休的党政人才,让他们在农村发挥余热。石柱县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改非干部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所在单位为改非干部安排工作,尤其是扶贫工作中每名改非干部必须联系1-3个贫困户,帮助贫困户解决技术难题、资金困难、项目缺乏等。二是在全县范围内遴选经验丰富、经历充沛、群众认可的改非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支部书记”,具体为村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并根据贫困户的致贫原因,谋划产业发展,让闲置的改非资源发挥“余热”。三是用好本地退休党政人才,发挥他们人脉广、经验丰富的优势,聘请他们担任顾问,指导当地产业发展,助推贫困户脱贫致富。

2 强化专业技术人才“支撑”功能

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2.1 著力培养“骨干型”人才

专业技术人才群体大、涉及面广,与群众接触紧密,这类人才的能力水平状况,将对脱贫攻坚起到重要作用。石柱县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方面具体做法如下:一是广泛通过远程教学、专题教学和“师带徒”等形式,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二是大力培养学科带头人,遴选了一批有培养前途的专技人才,纳入人才库进行重点管理。三是不折不扣地落实了专技人才相关待遇,在职称评定给予特殊照顾。四是营造良好的爱才重才氛围,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2.2 层层下派“传经型”人才

坚持“人才到基层去、干部从基层来”,大力选派县级专业技术人才乡镇、乡镇人才到村组,让他们在一线发挥作用。一是针对“因病致(返)贫”问题,石柱县采取选派了医师对口支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人才到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临床进修等措施。同时,抽调了组建健康扶贫专家组,建立县乡村三级医务人员联系帮扶贫困患者制度,免费为贫困患者提供就医咨询、病情随访、健康咨询、康复指导等服务。二是针对“因技术致贫”问题,石柱县及时补充乡镇“农林水”相关专业人员,选派优秀人才到乡镇挂职担任副乡镇长等领导职务,并对产业扶贫干部和贫困户进行大规模培训。三是针对“因学致贫”问题,定向招聘农村学校教师,选派城区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四是针对“因项目致贫”问题,组织种植、养殖等方面的专技人才,规划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层层宣传技术,做到项目到户到人,让贫困户发现商机,开阔眼界。

2.3 柔性引进“领军型”人才

一个地方的发展,既需要大众化的专业人才,更需要拔尖型的领军人才。为解决这一问题,石柱县通过与高校合作的方式,柔性引进拔尖专业技术人才。一是按照“一个产业、一个科研示范基地、一个专家大院、一个研究中心”的要求,建成了辣椒、黄连、莼菜、魔芋、冷水鱼等专家大院或科技研发中心,致力开展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二是依托高校专业优势,采取“1+3+10”模式壮大农业科技人才,即1名专家教授负责指导3名县级科技特派员,最终带动10名以上种养殖大户,带动本地专业技术人才成长。三是加强县校双方对接,高校组织学生赴石柱开展农业生产实践、科技文化下乡和顶岗实习,选派专家教授到石柱开展专题讲座、理论研究和技术推广,县方每年选送农技骨干、种养殖能手、教师等人才到高校进修。通过县校合作,提高了石柱农业的科技含量,解决了农民的种养殖技术难题,突破了农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环节。

3 挖掘本土人才“帮带”潜能

本土人才对本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对本地的发展更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在使用中具有到位快、进入角色快、能够吃苦的优势,同时他们对本地的情况更加熟悉,能够提出更加符合实际的办法,工作中可以避免少走弯路以及由此造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3.1 培育本土“永久牌”人才

一是根据本土人才的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的特点,注重从种养殖、加工能手、致富带头人、个体工商户、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等领域,培育一批懂科学、会技术、善经营、能管理的“土专家”、“田秀才”,让其全覆盖深入贫困户家中开展现场指导,为贫困户生产、经营难题出点子、想办法,并跟踪解答贫困户技术方面的问题,从而起到“帮带”作用。二是建立“土专家”、“田秀才”信息库,由行业主管部门有针对性开展技能提升培训,不断提高其专业素质,并颁发相应证书,激发本土人才的创造活力和工作热情,营造重才、爱才、惜才和不拘一格选用人才的良好氛围,助推其发挥行业模范带头作用。三是鼓励优秀本土人才参政议政,为政府建言献策,优先列席人大、政协、党委等会议,推荐担任群众团体、公益组织相关负责人,遴选担任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增强他们的社会认同度。

3.2 用好在外本土人才资源

一是畅通与在外本土人才的沟通联络渠道,建立土人才信息库,并通过电话、QQ、微信等方式,定期收集他们的个人诉求与想法,让他们关心家乡发展、了解家乡商机。对有创业意愿的,积极引导其返乡创业;有人脉资源的,使其竭力帮助家乡销售农副产品;有经济基础的,争取其为家乡规划致富产业;有用工信息的,助推家乡发展“劳务经济”产业。通过利用在外本土人才资源,带动贫困人员就业或发展产业,实现“1带10帮100”的作用。二是建立“乡情联络站”,由就业部门收集在外的本土人才联系方式,通过一定渠道让同一地区的“家乡人”知晓,既让他们沟通联络,避免生活单调无趣,也让他们扩大就业信息来源,避免失业。

3.3 搭建本土人才与贫困户的沟通纽带

一是落实帮扶人才,建立“1+1”“1+N”的沟通纽带,由本土人才联系1名或多名贫困户,利用专业所长为贫困户提供信息、技术等支持。二是公示本土人才,将本土人才个人信息、联系方式及专业所长等,在村便民服务中心或乡镇公示栏公示,方便贫困户及时请教。

4 发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造血”功能

龙头企业带动的产业发展之路,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因此,抓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对脱贫攻坚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4.1 引进“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一是积极运用创新的思维、战略的眼光,不断发展壮大企业规模,吸纳更多的本地贫困户就业;二是通过“公司+农户”、“基地+市场”等形式,大力发展当地的特色优势产业,变资源优势为资产优势;三是有针对性地对贫困户进行培训,通过企业的发展思维,为他们提供就业、创业方面的指导,帮助贫困村理清发展思路,提高他们适应市场的能力。

4.2 产业扶贫开启“搭便车”模式

一是“基地代种”模式,即贫困户将扶贫资金委托带动主体发展种植基地,带动主体扣除管理和人力成本后将收益保底返还。二是“贫困户互助”模式,即带动主体优先鼓励有富余劳动力的贫困户代种失能弱能贫困户的闲置土地,扣除人力成本后将收益返还失能弱能户。三是“社会化服务”模式,即将贫困家庭富余劳动力登记成立劳务合作社,优先支持合作社成员进行技能培訓,支持种养大户优先向劳务合作社购劳务服务,实现村有主导产业、企业有稳定原料供应基地、贫困户有稳固增收渠道的共赢局面。四是“成本托底”模式,即带动主体租赁贫困户土地发展农业产业,每年按约定金额保障贫困户土地收益。通过扶贫“搭便车”,整合了产业扶持资金,做到每个贫困村都有1-2个稳定增收产业,每个贫困户都有1项以上增收项目。

5 实施技能人才“转化”功能

就业是最快捷、最有效的脱贫方式,技能是最直接、最持续的就业通道,技能人才的“转化”,关系到脱贫攻坚的成败。

5.1 搭建就业平台,确保技能人才充分就业

技能人才充分就业既能为社会创造财富,也可给自身带来收益。一是建立就业台帐,广泛收集各单位的岗位需求、人选数量等信息,定期在网上发布,重点对已就业的建卡贫困户和有就业意愿未就业的进行登记,为精准就业帮扶提供基础数据。二是开展贫困人员就业宣传和求职登记活动,为企业组织专场招聘会,并通过对成功签约的提供免费体检和入职交通补助,鼓励企业招聘贫困户,帮助贫困人员就业。

5.2 做大人才规模,让更多人才有一技之长

一是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加强贫困户农技、厨师、驾驶、机电、建筑等技能培训,提升贫困家庭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围绕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二是建立农技服务精准到户机制,确保技术服务直接到户到人。三是引导支持企业在贫困地区建立劳务培训基地,开展订单、定向培训。

5.3 提高人才素质,增强技能人才就业本领

人才要发挥作用,既需要就业信息来源,更需要过硬本领。一是技能要多,犹如“万金油”,总有一行适合自己,避免技能单一而失业。二是技能要专,努力成为某一领域的行家里手,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尽量减轻“可替性”。三是技能要新,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做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人才,尤其是网络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需要人才去发现新的商机,学习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物流运输等知识。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人民出版社,2017.

[2]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EB/OL].http://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ren-caiduiwujianshe/zcwj/zhuanyejishurenyuan/201607/t20160707_243060.html.

猜你喜欢
作用发挥脱贫攻坚
对油田施工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和思考
河北省开发性金融扶贫浅议
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新路
党组织在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发挥研究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大学生党建会在学院各阶段工作中的作用发挥
基于有效利用视角分析医院档案管理
天柱县整合涉农资金的实践与思考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