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混合所有制实训基地建设是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创新之举。深入挖掘混合所有制赋予实训基地建设的新内涵,探索其催生的实训基地创建与运作新机制,并多角度、多层面剖析混合所有制实训基地面临的新问题,是当下建设混合所有制实训基地的必要研究过程。
【关键词】混合所有制;实训基地;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68-0053-05
【作者简介】童如山,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溧阳,213300)项目建设办公室主任,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学校专业发展和职教项目建设。
近几年,随着中央财政、省级财政对职业教育支持力度的大幅增加,校内改善实训条件的投入逐步增多,中职校实训基地的建设提速很快。然而,职业教育的实训基地建设依然存在“与企业生产实际的融合度较低”“人才培养不平衡、不充分,无法满足产业转型升级时期社会对具有专业技能和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等困境。为摆脱以上困境,溧阳市职教集团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引入非公资本,开创混合所有制办学途径,借助社会力量,依托企业平台,实现产教融合,谱写了创新办学的新篇章。
一、混合所有制赋予实训基地建设新内涵
实训基地作为职业学校学生实践训练的重要载体,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重要特征,是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目前,我国已进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对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基于此,职业学校迫切需要加快建设具有生产经营、产学研结合等多功能的综合性实训基地,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创新实训基地体制机制,为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高技能人才。
借鉴国企改革的经验,将混合所有制概念引入职教体系,对照企业岗位实际要求,吸引企业、行业投资实训基地建设,推进学校与企业行业的信息互通、人员互聘、资源共享。混合所有制实训基地是指由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包括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等),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资源等要素交叉投入所建立的实践教学训练场所,是培养职业学校学生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场所,是区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心、技术创新推广中心。混合所有制实训基地建设的最突出特点是吸纳企业、行业管理者等多方力量共同投资、共同管理、共享建设成果,不仅放大了实训基地集产、教、研、训、赛于一体的功能,而且增强了职业学校的办学活力。混合所有制实训基地的基础模式是地方政府主导、社会资本投入、行业协会资源入股、学校技术入股。
二、混合所有制开辟了实训基地建设的新思路
实训基地一般可分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一般建立在企业,由于企业更多关注自身的经济利益,对实训基地建设缺乏热情。职业学校将更多精力投入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中,校内实训基地大多仅服务于课程教学,功能单一,与真实企业环境落差较大,产业化程度不高,不利于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
将混合所有制引入实训基地建设正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举措。融合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等各方力量,共建校外实训基地,能更好地促进各种要素和资源的有机融合,有力提升不同主体诉求下的教育效益、办学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建设混合所有制实训基地,解决了学校由于资源制约而后劲不足的发展瓶颈问题
职业学校的实训教学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小班化教学甚至学徒式个性化培养,在人力(师资)、物力(设备设施)及财力(耗材等)上投入巨大。因此,单靠政府和学校项目化推进和投入,实现不了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以电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例,电梯行业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远跟不上产业的发展,用传统方式培养人才无法满足电梯产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迫切需求。因此,将学校的教育资源、企业的市场资源以及电梯商会的行业资源集合起来,以混合所有制的形式培养市场急需的电梯技能型人才是一条可行的路径。溧阳市职教集团与溧阳电梯商会、溧阳市电梯生产企业(江苏立达电梯有限公司、江苏申芝电梯有限公司)、溧阳宏达电梯培训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电梯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依托政、校、企、行四方共同成立的培训基地,地方政府主导、社会资本投入、行业协会资源入股、学校技术入股,集聚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要素,使场地、设备、师资、技术、资源等不再成为人才培养的阻碍,使个性化培养不再是愿景而是常态。
(二)形成了人才培养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
首先,在传统的实训基地建设中,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实训基地都很难实现人才培养的深度诉求,导致学生无法融入企业的真实场景,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其次,缺少了利益的驱动,企业的参与热情普遍不高。但在混合所有制运行模式下,由于实训成果既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关联,更与出资各方的利益相挂钩,而且还关系到社会效益,因此,各利益主体都会在实训过程中全力以赴。在实训中引进企业管理模式,创造良好的职业氛围,在规定时间内承担一定数量的学生生产性实训任务,开发“实习产品”,将消耗性实习转变为生产性实习。例如,在混合所有制现代农业实训基地,学生种植的有机黄瓜、樱桃、番茄等喜获丰收,学生不仅可以与父母分享自己亲手种植的瓜果蔬菜,还可以对产品进行包装,让产品走进农贸市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有助于专业发展规划与职业生涯规划的精准对接
作为投资主体的企业和行业协会,掌握着市场对本专业发展要求的最前沿信息,利用混合所有制实训基地市场敏感性强的优势,真正发挥企业和市场的办学主体作用,将全日制学生学历教育和社会技能培训有效结合,让职业学校的学生专业素养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从而实现从学校到岗位的无缝对接。同时,利用行业人才大数据对学生进行职业启蒙教育,推动专业文化和企业文化对接,提高学生对专业、企业的认可度,让学生明晰自己的职业预期,帮助学生做出职業生涯的有效规划。如溧阳市职教集团与溧阳市餐饮业商会、溧阳市新华厨餐饮有限公司、江苏优鲜到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在新华厨餐饮有限公司下属的各企业共建烹饪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很好地解决了以往该专业学生专业发展与市场要求脱节、职业生涯规划不明确、就业不稳定等问题,向合作企业输送了一批可以信赖和长期聘用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
三、混合所有制催生了实训基地建设与运作的新机制
溧阳市职教集团的混合所有制实训基地建设是采用政府引导下的校、企、行合资共建模式。校企双方共同出资,以股份制经营模式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对基地实行股份制经营、企业化运作,责权利清晰。其中,政府扮演主导者角色,学校负责提供师资,企业主要负责投入资金、设备及技术,行业提供市场资源及标准等,各方共同签署协议,运用企业的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保障学生生产性实训的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人才培养與需求之间的差距,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一)依托区域优势,彰显学校特色
混合所有制实训基地建设首先面对的是合作企业、行业的选择。职业学校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充分认识自身服务的行业产业,厘清发展立足点。实训基地建设模式要适合区域经济发展,建设方向要匹配优势产业。有些企业虽然规模大,但技术和管理落后,产业优势不明显,发展前景堪忧;小企业转型快,但辐射面过小,面向专业群过窄,这些都将制约实训基地的后续发展。为保证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要选择优势产业中的骨干重点企业作为合作企业。混合所有制实训基地的建设还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专业特色,选择适合学校校情的专业优先、重点展开,切不可盲目追求全面化。溧阳市职教集团的电梯、烹饪、现代农业、新能源汽车、现代加工制造等混合所有制实训基地建设正是坚持市场需求导向,服务区域经济、产业转型升级,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人才培养,且都选择了区域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
(二)完善组织架构,建立长效机制
传统校企合作型实训基地建设中企业动力不足,其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很多校企合作仅靠人脉维系,而非体制保障。学校和企业对实训基地建设所追求的目标不一致,学校追求的是人才培养,企业注重的是经济效益。混合所有制实训基地引进企业的管理模式,由出资方按股权比例组成董事会,再由董事会推荐选举产生理事会,理事会全面负责项目组建及运行工作,归口指导和管理,重大事项由董事会决策。依照企业管理模式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实训基地实施企业化、市场化运作。实训基地除了给企业培养“准员工”外,所取得的生产性收益也要按各方出资比例合理分配,企业的付出能获得回报,合作才能深入和长久。
(三)实现资源共享,组建混编师资
在董事会的协调下,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与激励机制,使合作方在人力资源、设备、场地、技术等方面实现共建共享、互通互用。以电梯专业为例,校、企、行出资建成了独立于学校和企业之外的实训基地,电梯专业学生第一、二学期的基础实训主要在校内实训场所进行,后面几学期的安装和维修项目实训及生产性综合实训则可在校外独立实训基地完成。实训基地除了作为学生日常实训场所之外,可同时承接订单,完成业务。将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工程人员组成混编师资团队,共同承担生产业务和人才培养工作。企业技术人员可作为学校兼职教师的稳定来源,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而学校教师也可参与订单的完成,大大降低了培训和生产业务成本,更能促进企业员工和专业教师的技术交流,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和企业文化氛围。
(四)加强产教融合,定制精准培养
当下,很多职业学校的实训基地利用率低,社会服务能力较差,致使大量实训设备无法产生经济效益,也无法实现实训设备与行业发展同步更新。混合所有制实训基地既可以发挥学校人力资源、技术资源丰富的优势,又可按照产业实际和岗位需求,发挥企业精于市场服务和业务实践的优势,实现产教融合。企业根据自身实际需要和行业发展需求进行学生技能定制,校企协同对各层级学生实施精准培养。校、企、行合作共同构建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体现岗位技能特征的课程体系,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的市场资源和实践教学资源,开发符合客户需求和精准教学的技能训练课程,提高学生培养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五)实施多元考核,实现无缝对接
混合所有制实训基地的建成,使职业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基地的培育功能,制定并实施阶段化培养、零距离上岗的育人模式。以电梯专业为例,学生培养阶段划分为:1.5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掌握基础技能,考取电梯从业资格上岗证;1年在实训基地接受学校、行业和企业的专业技术技能培养,取得电梯技能等级证书;0.5年到企业进行跟岗锻炼。这种育人模式下学生毕业即上岗,实现了教育与产业的无缝对接。以往的学生学业考评学校说了算,实际到岗后却不符合企业要求,导致企业对学校考评结果的不信任。混合所有制下,由行业、企业、学校对学生共同开展考核评价,行、企、校三方依据培养目标,按企业技能要求、行业素质评判、学校成绩考核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并将考评结果作为录用学生的一个重要指标,考评不合格的不予毕业、不推荐工作,彻底改变了过去学校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状况,企业、行业对自己所参与的考评结果也认同。
(六)创造品牌产品,服务地方经济
由于行业主管部门的加入,大多数实训基地具有职业技能鉴定功能,这不仅满足了学生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需要,同时也满足了当地相关专业社会人员职业技能鉴定的需求,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本地区整体就业水平,为产业升级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同时,实训基地为下岗工人、退伍军人、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等提供社会培训,这无形之中为精准扶贫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实训基地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促进了科研产品的开发,现代农业基地开发种植的新品种农产品成为地方名品,上市即供不应求,带动一批毕业生的自主创业。实训基地的多功能辐射,赢得了社会效益和老百姓的口碑,不仅引领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还走出了富有特色的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混合所有制实训基地面临的新问题
混合所有制实训基地的建设尚属新生事物,没有成熟的先例可借鉴,只能在摸索中前行,在建设过程中遇到问题和困难在所难免。就目前的实践过程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一)缺乏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支持支撑
目前我国尚没有混合所有制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实训基地的建设缺少法律的保护,解决类似于产权归属等敏感问题时也缺少有力的政策引领。虽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但纵观全省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很多都停留在文件或计划上,真正在职业教育领域开展混合所有制试点工作的不多,混合所有制的实际推进相对缓慢,很多尝试因政策不明朗而停滯不前。因此,亟须建立健全混合所有制经济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加强国家政策的宏观设计,尤其是加快制定有关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和退出、公平竞争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确保改革于法有据,为非公资本积极投入职业教育扫除障碍。
(二)生产性经营模式容易受市场影响
随着科技进步,产业升级转型速度加快,实训基地的设备更新换代快,这些就要求基地要提高设备的利用率,让设备创造出最大价值,降低基地运营成本。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这就需要基地做到生产一代、试制一代、研发一代,新产品层出不穷。基地的经济效益不仅取决于自身产品的优势,还取决于市场的认可度。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竞争,想争得一席之地,要靠行业、企业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以及丰富的市场资源,这就需要激发行业、企业的主体意识,诚信合作、利益分成到位、共建共享共赢是保障。
(三)校企目标不一致影响发展的深度
生产性实训教学过程中,企业重点考虑生产效果,追求经济效益,这会导致教学实践功能不足;学校重点考虑实践教学效果,这会影响生产性效果不足。追求目标的侧重不同导致校企合作过程中意见不一致,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靠人情、靠关系解决此类矛盾不是长久之计,必须创新内部管理体制,完善日常运行机制,加强基地的规范化管理,以制度规定的形式明确此类问题的解决办法。
(四)校企对学生管理标准不一
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有自己的标准,以批评教育为主,惩戒手段为辅,可以一而再地容错;企业对员工管理亦有自己的一套标准,比之学校的人性化管理更严格。学生在基地实训,既有学生身份,也有企业准员工的身份,这就需要制定符合这种双重身份的管理标准。管理标准可更偏向于严格的企业标准,因为实训基地就是按企业情景设置的,要达到的就是与行业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当然遇到具体问题时也要适当考虑学生这一特殊身份。
五、促进混合所有制实训基地建设的新思考
(一)做好与专业群建设的衔接
现代化专业群的建设使得职业学校的专业结构随着经济发展需求的变化与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优化,专业群的设置与职业岗位(群)的能力需求相一致。学生所接受的实训应结合企业岗位群的需要,并尽可能多地覆盖行业岗位群的必需技能。因此,混合所有制实训基地要有服务专业群建设的意识,优化整合实训资源,以专业群内各专业的核心技能训练为基础,按专业群分类组建实训基地,将分散的实训资源整合为共享型、开放型的专业化实训中心,提高实训设备的利用率,降低实训运行成本,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共享。学生在实训基地所获得的是岗位群的能力,是适应就业市场变化的职业迁移能力与职业创新能力。
(二)成为践行现代学徒制培养的基地
现代学徒制已成为发达国家培养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现代学徒制是职业培训与学历教育紧密结合的人才模式,基本特征是校企一体化双元育人,企业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在德国实行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中,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训的时间约占总学时的60%,因此,提高企业的参与度显得尤为重要。混合所有制实训基地的建设使企业与学校一样成了育人主体,培养人才就是培养企业的后备力量,企业的参与热情高涨,为我国在职业教育领域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开辟了新通道。当然,实训基地不仅要提供实训的场所、设备、耗材、师资,使现代学徒制教学活动正常开展,企业、行业更要参与课程体系建设、专业建设,将企业的岗位任务转化为教学案例,实施符合产业岗位群需求的实训模式。
(三)搭建国际化交流合作的平台
在全球化经济时代,职业教育也必然要走国际化之路。混合所有制实训基地融合了学校、企业、行业各方的综合实力,更应在国际化过程中起示范作用。混合所有制实训基地可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开展对外合作,从一般性的交流互访向真正的与经济建设结合转变。实训基地可吸引国际专业人才入驻,指导国际化模式实训,也可将学生送出去接受国际先进的实训,甚至可与国际知名企业联合创办实训基地。
混合所有制实训基地的尝试为处于产业转型升级期的职业学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了新的范式,使新形势下职业学校的专业发展与产业对接变得自主化,也为培养具有综合职业素养的立体化人才开辟了绿色通道。虽然混合所有制实训基地的建设尚处于摸索前进阶段,但它的出现满足了多方诉求,实现了教育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共赢,因此笔者认为,它必将成为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