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素质教育的普及和全民阅读的推广,使得社会和高校积极的推广阅读,克强总理曾连续两年将“全民阅读”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引发了全社会对阅读的广泛关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和知识积累,也会对人起到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特别是对高校大学生而言,阅读在其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小觑。注重高校大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既有利于大学生成才,又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但是,当今信息媒体高度发展,大学生可选择的阅读方式越来越丰富,好多大学生却陷入阅读量匮乏的困境,对海量信息表现出了迷茫。本文将从大学生阅读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出发,对高校大学生阅读习惯现状进行初步探析,并提出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具体策略,希望通过文中的策略分析,能够对大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阅读方式;阅读习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日益增加,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阅读条件和阅读方式不断更新,但大学生的阅读习惯情况却不容乐观。李克强总理曾说:“书记是人类文明传承的工具”,学生要多阅读经典著作,还要读时新的书籍,这样才能积淀更多的文化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信息量巨大的社会环境,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大学每天都在吸收很多的碎片知识,这种浅阅读、碎阅读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积淀,相对于传统阅读来说,“快餐化阅读”的信息获取方式更为便捷,新媒体推送的内容更加轻松,受到广大学生的喜欢,大多数学生都在翻阅收集进行电子阅读。但是这种浅阅读的方式会使得学生陷入阅读困境,如果不对学生的阅读习惯加以引导,则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学生要想高效的获取信息,必须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而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不仅影响它的个人修养和竞争力,还会影响到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实力。同时,当今大学生正处于信息量巨大的时代,部分学生难以辨别众多信息,尤其是西方意识形态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冲击和影响,因此,高校应在阅读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大学生阅读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1.1大学生阅读相关概念
所谓大学生阅读,是指人们通过文字、图片、符号等视觉材料获取信息,是阅读者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可以根据阅读者的自身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阅读内容。阅读的范围较为广泛,既包括传统纸质图书的阅读,又包括电子阅读、网络阅读等多种方式。需要注意的是,阅读和读书的侧重不同,读书强调要掌握阅读内容,而阅读则比读书的范围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之中。
阅读习惯是阅读者在阅读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包括阅读方式、阅读心理等。阅读者阅读习惯的养成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不同时期的阅读习惯有不同的特点,正处于电子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阅读资料,以各种形式扩散,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符合学校养成教育的期待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大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教育,是通过阅读习惯的养成,让大学生群体获取知识,以此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阅读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是中小学阶段,但大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度较高,他们处在拥有丰富教育资源的高校中,又处在媒体高度发达的阅读新时期,有利于阅读习惯的养成。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培养大学生的阅读习惯也逐渐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让阅读习惯养成教育贴近学生课堂,是大多数高校的教学目标之一。
1.2大学生阅读习惯研究的理论基础
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教育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的,要研究大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需要对大学生阅读习惯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探讨。
第一,阅读习惯养成的哲学理论依据。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一定的实践哲学进行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认为,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思想与行为之间存在着较强的辩证关系。因此,大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需要教育者認识阅读教育养成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阅读习惯的养成需要不断的实践才能得以巩固,一方面,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性作用;另一方面,实践推动认识不断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是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第二,阅读习惯养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依据。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运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有计划的对教育对象施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一种处于重要的地位。但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小学就卡斯和抓起,且教育内容枯燥、单调,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甚至是抵触心理。因此,高校应该转变教育思路,将思想政治工作实现日常化、隐形化,阅读习惯的养成刚好可以实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阅读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力,还有利于高校和教师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而有效开发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多角度的教育理念。
2高校大学生阅读习惯现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电子阅读,网络阅读率迅猛提升,如果不对学生的阅读方式加以引导,就容易陷入浅阅读的困境,进而影响学生的思维深度。相关研究表明,大学生群体的阅读时间普遍较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习和工作的压力较大,另一方面是学生缺乏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自我学习的能力较低。从阅读倾向来看,当代大学生的阅读倾向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更加注重阅读的实用性,但更多的学生偏向于娱乐消遣,个性化阅读仍然占主流趋势。从阅读方式来看,深阅读、浅阅读、选择性阅读、休闲式阅读方式较为常见,当代大学生选择数字媒体阅读的方式更为普遍,这种便捷的阅读方式往往会导致大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从阅读内容来看,专业书籍仍是大学生的阅读首选,另外,高校学生迫于就业压力,还要考取各种证件,与考试相关的书籍也是大学生的必须读物。
3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具体策略
3.1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自我构建
大学生阅读习惯的自我构建,就是按照習惯养成目标,主动进行阅读以提升阅读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应明确“为什么读”、“怎么读”,并按照制定的习惯养成方案进行阅读。
第一,制定阅读习惯养成目标。笔者认为,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条件包括阅读时间、阅读空间和阅读动机,有的学生没有目的性的阅读,社会上流行什么就读什么,思想修养之类的书籍很少有人问津。因此,养成阅读习惯首先需要制定阅读目标和训练方案,良好的习惯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形成的。第二,学生在制定阅读目标和方案时,要分析习惯养成方案的可行性,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开始时尽量做相对容易的阅读,以不断激励自己长期坚持下去,习惯的养成重点在前几天,但需要长期反复的实践,才能巩固初步形成的阅读习惯。具体说来,要明确阅读目标,积极地加工当前的阅读材料;阅读可能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要给自己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并正确掌握能高度集中注意力的阅读时间。
3.2制定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规范
高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阅读习惯养成教育规范。其一,建立阅读习惯的评价机制,教育者应该在阅读实践中探索评价指标,以检验学生的阅读成果,包括奖励体制等对其进行评价,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其二,阅读习惯的养成应确保学生有充足的阅读时间,一方面开设阅读指导课来保证学生的课上阅读时间,另一方面要落实学生的自由阅读时间,引导学生在课下进行个性化阅读,并记录阅读感受供老师监督和批改。其三,高校可定期举办阅读实践活动,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阶段性地阅读评比,既评比课外阅读的数量,又评比阅读心得体会的质量。
3.3注重环境对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影响
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养成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建设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起基础性作用。因此,每一个家庭都应教育好子女,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模范作用。高校是传播文化的主要阵地,大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前接受了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应组织读书会、图书漂流等活动,号召大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引导学生树立读书官,如创办会刊、微信公众号、网站等平台,鼓励学生抒发阅读后的心得感悟。社会环境是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最大平台,政府相关部门和图书馆等社会文化组织,可以举办“全民读书月”等阅读活动,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以鼓励全民阅读的风气和习惯,为全社会创造浓厚的阅读氛围,为大学生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以便让学生的阅读习惯在实践中反复锤炼。
参考文献:
[1]王孝武.民办高校大学生阅读行为及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6,34(4):104-109
[2]陈一菲.培养大学生阅读习惯是高校图书馆的责任[J].图书馆学刊,2016(11):112-114
[3]夏平.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培养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研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5(2):87
[4]沈峥,王新.大学生网络阅读环境下实施阅读学分制的探讨[J].科技视界,2015(28):30-31
[5]张进竟,胡晓勤.以提高正能量灌输有效性为目的培养高职学生阅读习惯研究[J].好家长,2017(11)
[6]吴小威,赵云昌,孙丽.当代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措施与方法研究[J].山西青年,2016(13)
作者简介:
邵雷(1977.3.15—),男,满族,辽宁海城人,研究方向:互联网与图书馆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