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建春 (成都鱼康水生动物执业兽医师)
水体中有各种样的藻类,当某一种藻类泛滥,那一定与水质环境相关,是环境适宜了这种藻类的生长,是不同种藻类对营养环境资源竞争的结果。像现在正值高温,光照强,鱼塘投料多,粪便残饵相应也多,富营养化严重,塘里的水基本没有什么流动,相对静止,所有这些条件,都非常适合蓝藻的生长。在这样的条件下,许多精养塘于是爆发了蓝藻。
当了解了蓝藻的习性,其实蓝藻是可以预防的。首先,就是控制水体中有机质的累积,养殖水体中的残饵粪便,是造成富营养化的根源。平时根据养殖水体中悬浮有机质的多少,通过透明度观察,比如低于25cm;或是用白色塑料桶沉淀法,在投料区附近打一桶水,沉淀0.5h,看水桶底部的沉积物,根据沉淀在桶底有机物的多少,决定补充施用分解有机质的微生物,例如成都鱼康的芽孢原粉。
其次,补磷补碳。蓝藻在高温强光条件下,只要有氮的供给,适应性非常强,生长完全不受其他营成分的限制。而其他一些藻类,生长不仅需要氮,还需要磷、钾、碳源等。所以,这些营养物质少量多次的补充,有利于其他有益藻类成为优势种群,保持藻类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抑止蓝藻爆发。
再次,人为的定期补充微量元素,如活藻素,促进水体中单胞藻的生长,同时也可以促进水体中其他有益藻类的生长,此长彼消,有利于抑制蓝藻爆发。最后,就是通过机械设备,比如水车式增氧机,让养殖水体形成环流;或是高温的中午,通过涌浪机、叶轮式增氧机,让上下水体交换,降低表层水温,都有利于抑制蓝藻的生长。
当已经爆发蓝藻,那要怎么处理呢?首先想到的不应是把蓝藻全部杀死,而最为关键的是考虑杀藻所带来的危害。蓝藻是有毒素的,温度越高,释放的越快,毒性越强。当达到一定的浓度,就会让鱼中毒死亡。曾经有过这样的案例,一袋杀藻剂下去,蓝藻杀死了,鱼也杀死了,最后连在鱼塘里喝水的牛也毒死了。其次还要考虑到杀藻所带来的缺氧的风险。水体中的溶氧80%以上来源于藻类的光合作用,当藻类被杀死后,势必减少了水体中溶氧的来源,同时死亡的藻类分解中还要消耗氧气,所以杀藻后经常会因缺氧而死鱼。为了应对上面两种情况,少量多次的杀,是最好的办法。一次可以在下风口,当蓝藻集聚时,使用整个面积的1/4至1/3。
杀藻时药物的选择,开始很多人用硫酸铜来杀,一是硫酸铜杀藻的效果有时不太理想,而最关键的是硫酸铜的残留,为重新培藻带来了困难,同时鱼鳃丝上铜离子的富集,容易让鱼中毒出血。于是又有人选择了相对硫酸铜副作用更小的硫氢酸红霉素,从最开始的1亩施用20g有效,到最后加量到30~50g,同时还要复配盐,一亩用两2~3斤,成本高不说,红霉素属抗生素。抗生素外泼会带来细菌抗药性的增加,排出去了水还会带来二次污染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厂家研制出了蓝藻分解酶,能做到安全高效,但只能杀灭部分蓝藻种类。针对颗粒型的蓝藻门的微囊藻属等有效,而对丝状藻类的颤藻属等效果不佳。在以前的文章中我都有提到过鉴别的方法,就是看蓝藻水华粘不粘手。不粘手的是微囊藻为代表的藻属,像油漆样粘手的是以颤藻为代表的藻属。粘手的可以用分解酶的二型,但受环保影响许多厂家都没有原料生产,所以好些地方只能用蓝藻杀星代替。
除此之外,利用现成的一些鱼药,也可当作杀藻剂来使用,比如二氧化氯粉,复合亚氯酸钠,三氯粉,因为蓝藻即是藻类,也是细菌,被称作蓝细菌。所以完全可以用消毒剂来杀,但用量会比平时消毒时的剂量大很多,至少在用至4g/m³,同时也只能局部用药,如在下风口一次使用1/4至1/3的面积。当把这些兑好的药水泼到蓝藻水华上时,短期内就可以发现蓝藻出现死亡,表面开始发白。此时就应及时解毒,可以用有机酸等。
而对于一些虾蟹塘、养殖的名优鱼品种,在不适宜用以上方法处理蓝藻时,也有一种更加温和的方法,细菌占位去抑制蓝藻的生长。还是同样的道理,既然蓝藻是蓝细菌,那自然不断的培育优势种群的细菌对他就有抑制作用。当把活化好的芽孢杆菌,或是光合细菌,乳酸菌等,反复的往蓝藻水面泼,水面空间有限,细菌间竞争占位的结果,必然导致蓝藻数量上的减少。以芽孢原粉为例 ,按1亩水面150g,按100倍的水量加水,然后用气泡机补足氧气,浸泡2~3h,然后把让这结已经活化好的芽孢杆菌泼到蓝藻的水华表面,不到24h内,这些蓝藻表面就会发白,粘附成团,然后人工捞起。
假如没有菌数含量很高的原粉级芽孢杆菌,也可以使用乳酸菌和碳源多肽,没有碳源多肽可以用红糖替代。一亩施用超浓缩的乳酸菌500~1,000mL,普通的使用2~3L,再配合3~5kg碳源多肽,没有可用5~8kg红糖代替。在蓝藻不太多的情况下,施用1~2次就达到抑制蓝藻的效果,假如特别多就要反复多次的使用,可以明显的看到有蓝藻水华区域的水面在减少。这种方法,一是利用了不断繁殖的细菌对蓝藻的抑制,同时也降低了养殖水体的碱度,因为蓝藻喜欢碱性高的水体,当碱性降下来后,环境不适宜蓝藻的生长,蓝藻也会一天天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