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佳飞 邵琼琰 陈丽琼 张永华(指导)
作者单位:1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杭州310053);2 杭州市中医院(杭州310007)
张永华教授是浙江省名中医、第一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30 余年,深谙中医经典,擅长情志病的诊治,对郁证的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郁证,多为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胸胁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物堵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1]。历代医家对郁证认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郁乃情志、饮食、外邪等诸多致病因素,狭义之郁,为情志内伤所致,即今所谓之郁也。先贤朱丹溪根据郁证特点提出了气、血、火、食、湿、痰六郁之说。清·叶天士有“郁则气滞,气滞久必化热,热郁则津液耗而不流,升降之机失度,初伤气分,久延血分”之说。张老师认为,郁证虽因情志内伤所致,但发病与否与体质息息相关,这一内在因素却往往是容易忽视的。王孟英曾云:“肝主一身之里,七情致病,必起于肝”,张老师认为,郁证虽以气为病,但患者就诊时往往多滞后,常见以气、火、痰郁胶着,各有偏盛多见。现将张老师辨治郁证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张老师认为,情志内伤为重要诱因,体质禀赋乃内在之本,病位在肝,但与脾、心密切相关。病机有以下几方面。
1.1 情志不遂为标,体质禀赋乃本 张老师认为,治病求本。人的“七情”等情志活动,是正常的生理活动,凡事总有度,过犹不及,若情志变化太过,超过机体的调节能力,则会成为重要的发病因素。情志内伤是其基础病因,人的体质是情志形成的基础,与成长环境、社会文化等息息相关,体质禀赋的内在影响不容忽视。
1.2 气、痰、火胶着一体 张老师指出,郁证,为郁怒、忧思、悲愁等情志过激而致病。因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喜条达而恶抑郁,在志为怒,与胆相表里,体表经脉循行部位广。而人又是有机整体,脏腑功能间由经络系统沟通联络,在生理功能活动上互相协调,在病理变化上互相影响。郁怒伤肝,使肝失条达,疏泄不利则肝郁气滞,气郁易化火,或夹湿,或生痰。如木郁克土,痰湿乃生;肝郁化火,或劫肾阴,或扰心神。郁证起病多缓慢,肯就医者多滞后,往往病机已由肝气郁滞转化为痰气或痰火之象,病证很少单一出现,多为气、痰、火胶着一体。
基于对郁证的病因病机认识,张老师在治疗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一套诊疗体系:(1)从气、痰、火郁论治;(2)忧思伤脾,思则气结,使脾气郁结,影响脾之运化,则湿浊内停,日久气血生化乏源,则气血亏虚;(3)辨体与辨证相结合;(4)妇人脏燥善用甘麦大枣汤补益心脾;(5)重视调畅情志。
2.1 从气论治 张老师指出,长期情志抑郁不畅,七情不遂,易致肝失疏泄功能,气机失调,形成肝郁气滞之候,其滞或于躯体,或于脏腑。则症见郁郁寡欢,情绪低落,胸胁胀痛,或脘腹胀痛,善叹息,食欲不振,脉弦等。治拟疏肝理气,行气止痛。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1)从火论治:“久郁则蒸热,郁久必化火”。张老师指出,肝郁气滞,久则化火,证见心烦易怒,口苦口干,入睡困难或梦多易醒,头晕胀痛,不思饮食,或口渴喜饮,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偏红、苔薄黄,脉弦数,治以疏肝解郁,清热宁心,选用丹栀逍遥散合栀子豉汤加减。(2)痰气互结:气机郁滞,气滞则津停,凝液成痰,气滞痰郁交阻于胸中膈上,阻遏胸中之气的宣达,故见胸部满闷,咽中如有物堵的梅核气。症见精神抑郁,胸脘满闷,咽中如有物堵,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舌淡红苔薄腻,脉滑。治以行气开郁,降逆化痰,选用半夏厚朴汤加减。(3)痰火郁结:情志郁结,气郁生痰,久则化火,火邪郁积于内,痰浊阻滞于外,胆失疏泄,胃失和降。胆为清净之府,痰火内扰,不得静谧,少阳之气郁滞,郁证乃生。症见:虚烦
不眠,心胸痞闷,失眠多梦、头痛眩晕、口苦等证属痰热内扰型之郁证,治疗以清热化痰,除烦安神为法。选用柴芩温胆汤加减,若内热甚者,加用焦山枝、淡豆豉;痰湿盛者,加用制南星、米仁。
2.2 从脾论治 《金匮要略》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张老师指出,肝郁气滞,易横逆犯脾,脾失运化,聚湿生痰,痰湿之邪,最是阻滞气机,加重郁证。症见失眠心悸,胆怯易惊,多梦,呕逆,脉弦滑,亦有患者症状不甚明显,但体型偏胖,面色偏白,性情内向之人,多为痰湿类体质;治拟化痰理气,健脾和胃;方用温胆汤加减。属气血不足者,张老师认为,多为思虑过度,损伤心脾。脾胃为后天之本,心脾亏虚,气血生化乏源,心神不得所养,导致神明不得守藏。症见心悸怔忡,健忘不寐,食少倦怠,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弱等心脾亏虚证。治拟:益气补血,健脾养心;选方归脾汤加减;若伴肝肾不足,肝气不舒者,辅以一贯煎化裁同治。
2.3 辨体与辨证相结合 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2]。而体质与脏腑经络及气血津液盛衰息息相关,情志内伤日久必然影响体质,甚至改变体质类型。张老师认为既往情志病可以影响体质,在临床辨别体质差异,酌情用药改善体质,可以在治疗郁证效果上事半功倍。不同体质人在形成的中医证型上也会有各自的病机特点,如痰湿质的人,则易表现为痰湿阻滞证,宜出现胸闷脘痞,肢体困重,宜选用半夏类燥湿化痰之品;气郁质的人,则易表现为肝郁气滞证,宜出现情绪低落,多思多虑,宜选柴胡类疏肝理气之品。
2.4 善用甘麦大枣汤治疗妇人脏燥 《金匮要略》曰:“妇人脏燥,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脏燥主要表现为情绪波动不宁,哭笑无常,喜怒不节,神疲乏力,频作欠伸等症,多为疾病发展后期,因气郁化火,火邪劫伤阴液,后表现为脏阴不足,虚热内扰。张老师认为,甘麦大枣汤方小力专,方中小麦养心安神、甘草、大枣甘润补中,共奏调和阴阳,以安心神之效。
2.5 重视情志调适 张老师指出,人有三宝,名曰精、气、神,病在精气者,好治,病在神者,难治。因此不但要关注患者的身体不适,亦需注重情志的调适。郁证多由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张老师时常告诫患者,做人难得糊涂,凡事不必做到完美,需量力而行,正如古人所言,“食取称意,衣取适体”。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人心难免会浮躁,情绪也会随之波动,影响人的心神,故需要保持内心的宁静。张老师提倡道家的修心方法,诚如“致虚极,守静笃”之言。保持身心的愉悦,少私寡欲,欲望来源于人过多的追求而求之不得,需内省自身,脚踏实地,故可做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境界。
俞某某,女,52 岁。2017 年7 月23 号初诊。主诉:情绪低落6 个月余。近6 个月来,家人发现患者逐渐出现情绪低落,平素性格内向,不喜欢出门,与人交流减少,自诉容易早醒,白天精力差,现症见郁郁寡欢,不喜言语,胸胁满闷,时有胀痛,痛无定处,嗳气,胃纳欠佳,时有心烦,寐差,大便可,舌尖偏红,苔中薄白根腻,脉弦细。辨证为肝郁气滞;治拟: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拟方:柴胡、香附、枳壳、陈皮、郁金、川芎、鸡内金各10g,栀子、生白芍、夜交藤、酸枣仁各15g,合欢皮,合欢花12g,玫瑰花6g,生甘草6g。水煎服,每天1 剂。两周后二诊,患者情绪较前好转,愿意与家人交流沟通,胸胁胀痛较前明显减轻,睡眠及胃口较前改善,舌淡红,苔薄白,脉弦。上方去栀子,改夜交藤30g,酸枣仁25g。为进一步巩固疗效,嘱患者每两周复诊,每次均在前方适当加减,并告知患者认知行为训练方法,改善睡眠,保持情绪舒畅,随访2个月后患者诸症明显改善,可正常生活交流。
按:患者平素为性格内向之人,喜欢将事情郁积在心中。因此长期的情志不遂,导致肝失疏泄,从而气机郁滞,出现郁郁寡欢、胸胁满闷不适,胀痛等症。正如《素问·玉机真藏论》所说:“五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故肝郁易犯脾土,影响脾胃之健运,出现嗳气,胃纳欠佳。心烦,表示有气机郁滞化火之趋势。方中选用柴胡、香附、枳壳等疏肝理气,郁金、川芎行气活血,夜交藤、合欢皮、酸枣仁安神;加用玫瑰花、合欢花增强疏肝理气之效,鸡内金运脾消食,栀子清心除烦,全方共奏疏肝理气,和胃安神之效,配合情志调适,改善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