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县种子管理站 王付山
桐柏县常用耕地面积4.53万hm2,农作物常年播种面积7.33万hm2,土壤类型主要为黄棕壤土和稻田土,其中黄棕壤占82.8%、水稻土占 13.9%、潮土占 3.3%。全县自然生态条件良好,适合水稻、小麦、花生、茶叶、中药材、林果以及各类蔬菜等多种农作物生长。
1.产业状况及优势。桐柏县是我国稻麦两熟、水旱轮作的发祥地,是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确定的800个粮食生产大县之一,是河南省粮食核心区建设规划确定的粮食生产主体县。现有荒坡面积 1.33 万 hm2,旱地面积 2.67万hm2,土地资源潜力巨大。2015年,粮食种植面积达到4.5万hm2,总产达到 22.9 万 t(夏粮 8.7 万 t、秋粮14.3万t)。其中:小麦种植面积 2 万 hm2,总产 8.5 万 t;水稻面积 1.67 万 hm2,总产达到 11.1 万 t;玉米种植面积0.25万hm2,总产5万t。特别是水稻,常年种植面积占南阳市水稻种植面积的30%~40%。
2.水资源缺乏。桐柏县虽然处于淮河源头、降雨量较大,但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众多塘堰坝由于年久失修,毁坏和淤塞严重,蓄水功能大大降低,基本上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同时又无地下水,致使全县农田灌溉用水得不到保障,粮食“望天收”现象突出,水资源缺乏已成为限制全县粮食生产能力维持及提高的首要因素。急需对全县72座中小型水库、1.14多万个塘堰坝维修加固、清淤扩容。
3.耕地质量急需提升。桐柏县部分耕地处于浅山丘陵地带,水土流失严重,耕地质量不高,中低产田面积大。大中型粮食流通加工企业缺乏。桐柏县粮食流通加工企业规模小,没有深加工企业,产品附加值不高。
4.资金缺乏。3万hm2优质粮食生产建设工程,需要投入资金52.8 亿元,其中:1.33 万 hm2中低产田改造8亿元,3万hm2高标准粮田建设22.5亿元,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及3万hm2粮田良种良法配套建设 13.5 亿元,0.53 万 hm2土地开发整理需要 6.4亿元,0.53万 hm2旱改水需要2.4亿元。
1.产业状况及优势。桐柏县是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确定的花生生产重点县和河南省花生生产大县。全县适宜种植花生面积 2.53 万 hm2,常年种植面积 2.2万hm2,其中:春花生1.8万hm2、夏花生 0.4 万 hm2,总产 8.6 万 t。全县各乡镇均有花生种植,黄岗、毛集、固县、吴城、月河等乡镇是主产区,主产乡镇多属于丘陵地带,土壤透气性好,磷钾含量高,气候适宜,所产花生优质、高产、商品性好,饱果率高,以皮薄、米饱、色鲜、味美、出油率高而闻名遐迩,被誉为“桐柏珍珠”。目前,全县花生良种覆盖率达85%,平均单产达246 kg。全县已建成1.33万hm2的花生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全县已初步建成以河南三源粮油有限公司为龙头,以江记食用油有限公司、淮源方欣粮油有限公司等为骨干,以合作社、生产大户为支撑的花生产业集群。花生产业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每年花生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农户近3万户。
2.急需扶持解决问题。一是桐柏县花生基本上种在岗丘瘠薄地,生产基础条件差,属于“望天收”,2012年遭受干旱后,黄岗、毛集等乡镇主产区普遍减产40%以上,绝收面积25%左右。急需加大投入,改善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二是机械化程度低,收、种费工费时,急需加大花生播种、收获机械的推广力度。三是虽然建立起了花生产业龙头企业,但是企业与农户没有建立有效联系,企业对农户的带动作用有限,急需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1.产业状况及优势。桐柏县气候温和,降水充沛,光照充足,土壤呈酸性,非常适合茶树生长。桐柏县在茶叶区划上位于我国高纬度茶区—江北茶区的北缘,处于大别山—桐柏山名优绿茶规模化生产带。现有宜茶山地面积4万hm2,已发展优质茶园0.4万hm2,其中开采面积 0.27 万 hm2,年产干茶 1200 t。2010年桐柏山野茶开发有限公司0.07万hm2野茶生产基地获得国家认证机构有机茶认证,成为全国最大的野茶认证基地。组织制定《桐柏县玉叶茶》《无公害桐柏玉叶茶》2个省级地方标准,已建成茶叶省级标准化示范基地。先后有六大类产品获省名茶称号。“桐柏玉叶”茶被评定为“河南省十大名茶”“河南省名牌农产品”,“淮源”牌商标被评为“全省十大茶叶品牌”“河南省著名商标”;桐柏红茶具有“条索紧结乌润、汤色金黄明亮、蜜香浓郁自然、回味甘醇耐泡”等特点,先后获得省新名茶、最具潜力品牌、杰出贡献公益品牌和河南红茶“四大名枞”等称号,已成为桐柏县茶叶的一张新名片。桐柏县茶种场为全国45个示范茶场之一,2000—2004年国家农业部投资600万元,建成了全国四家之一的河南省茶树良种繁育场,全省第一个引进微波制茶和现代温室育苗技术,全省第一个引进以色列微喷设备,拥有全省规模最大的龙井茶手工制茶车间,2007年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目前,全县有60多个村6000余户从事茶叶生产。茶叶收入上一般成龄园每667 m2纯收入都在3000元以上,良种园则可在6000元以上,茶叶产业已成为桐柏县农业生产的优势产业,被桐柏县委、县政府列为全县重点发展的农业支柱产业予以重点扶持。
2.急需扶持解决问题。一是产业规模小。桐柏县宜茶山坡面积大,茶园实际面积小,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二是良种繁育努力低。桐柏县茶树良种繁育场良种繁育能力不足,不能满足生产需要。三是加工龙头企业缺乏。茶叶多为一家一户分散加工,品质不一,不利于品牌打造。四是资金投入不足。全县每年发展良种茶园0.07万hm2,按0.07 hm2茶园投入5000元计算,每年需要投入5000万元;发展1.33万hm2,就需要投入10亿元;再加上建设加工厂及配套设施、茶叶深加工等,投入资金更大,实际缺口很大。
1.产业状况及优势。桐柏县产药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为国家中药材生产重点县,素称“中药材之乡”。 中国第一部中药专著《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桐柏有271种,占74%。1978年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桐柏共有各类中药材1098种,其中全国重点普查的356个重点品种中,桐柏县有218种,占61%;全省重点普查的107个品种中,桐柏县有85种,占79%。1975年国家商业部确定桐柏县为桔梗生产基地县。桔梗、夏枯草、丹参、栀子、木瓜、金银花、茯苓、天麻、何首乌等中药材因适生地道、药效高而久负盛名。人工种植中药材近30个品种,以桐桔梗、木瓜、丹参、夏枯球、栀子、艾草、泽兰、葛根等为主的中药材种植面积达0.71万hm2,总蕴藏量约8000万kg,初步建成木瓜基地0.26万hm2,夏枯球 基 地 0.25 万 hm2, 艾 草 0.13 万hm2,桔梗基地 133.33 hm2,栀子基地 133.33 hm2,丹参、泽兰、葛根等400 hm2。桐桔梗体大质佳,色白,味苦,菊花心明显,含皂甙量高达16.9%,高于《中国药典》要求不低于6%的限量标准,畅销国内外,被誉为“桐参”。2004年桐柏县被河南省农业厅认定为无公害中药材产地,2006年桐桔梗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0年获得国家工商总局地理标志产品证明商标。桐柏艾草产量高品质优,目前成立了桐柏艾产业协会,利用桐柏艾草产量高、品质优等特点,在品牌上做文章,相继打响“桐艾”“淮草”等知名品牌,提升了市场影响力。与此同时,注重技术创新,引导艾制品企业先后开发了艾精油、艾条、艾柱、艾茶等6个系列110种艾制品,获得国家专利近百个。近年来,全县人工种植夏枯草、艾草积极性高,技术成熟,每年种植面积均在0.33万hm2以上,年产干品2600万kg,产品质量优良,药效道地,是豫南最大的夏枯草、艾草集散地,年交易量2000万kg,占全国交易量的70%,在全国特别是南方市场享有较高声誉。
2.急需扶持解决问题。一是特色产业形不成优势产业。比如桐柏桔梗远近闻名,但是种植面积一再萎缩,有名无实。二是基地建设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缺乏强有力的龙头企业带动,企业及其他组织和农户之间缺乏应有的利益联系,尚停留在提供原材料的阶段,附加值低。三是是资金、技术投入不足,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农民盲目无序投入,没有起码的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和人员,产业存在较大风险,急需对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技术培训及示范推广进行重点扶持,引导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扩大基地规模,实现规模化生产。
1.产业状况及优势。桐柏县丘陵、浅山区面积大,适应板栗、桃、梨、枣等多种果树生长。目前,全县已发展以板栗、桃为主的林果面积2万hm2,其中:板栗1.67万hm2、桃 0.27 万 hm2、桐柏大枣 0.04万 hm2、梨 0.013 万 hm2,果品年产量达11.6万t,产值5亿元。桐柏县在国家桃产业带布局上处于湖北省的枣阳市、随州市至豫北早中熟桃区的重要承接地带,是早中熟桃产品由南向北依次成熟的重要节点地,适应桃树种植面积在1万hm2以上,发展桃产业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高。桃园平均每667 m2产量1500~2500 kg,高产园每667 m2产量为3500~4000 kg,每667 m2经济效益在4000元以上,高产优良品种园在1万元以上,是山区农民较省工高效的致富好项目。近年来,在淮源镇、新集乡、埠江镇、吴城镇、黄岗镇等乡镇发展较快。目前,全县桃园面积达0.27万hm2(含油桃0.07万hm2)。全县桃种植品种主要有朱砂红、中国砂红、日本砂红、美脆、美佳、曙光、华光等,多为早熟桃品种,其中朱砂红桃种植面积达466.67 hm2,为桐柏县原产地理标志优质红肉桃品种,目前已定为地理标志产品。2010年桐柏县和内黄县、温县、卫辉市、西华县等5县被确定为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郑州试验站示范县,建立起与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的技术依托联系。
2.急需扶持解决问题。一是林果龙头企业数量少,带动力不强、果品深加工基本处于空白,急需培育林果龙头企业,开展精深加工生产,实现规模经营,加快形成一批产品附加值高、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林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二是林果业管理粗放,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不健全,科技含量不高,果农缺乏独立的操作技能,生产技术推广服务滞后,现有质量管理队伍远不能满足发展需求。三是林果企业、合作社市场营销积极性不够,果品销售滞销问题加重,急需加强林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搭建销售平台。四是果品的仓储规模小,设备简易,保鲜存储质量低,日益增长的果品产量完全超过了现有果品的保鲜仓储规模。
1.产业状况及优势。桐柏县地处淮河源头,境内有拳菜、珍珠花、桐桔梗、荠菜、马齿苋、葛花等百余种山野菜,年销量250万kg,产值5000多万元。山野菜因营养丰富、具有保健和药用价值而远近闻名,销往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和美国、日本等6个国家,成为河南省最大的山野菜加工出口基地。近年来,桐柏县聘请国内外有关专家现场指导,攻克了山野菜低温灭菌、生态保鲜技术,先后获得国家星火计划科技成果奖和第五届亚太国际博览会金奖。
2.过度采收,资源破坏严重。山野菜以自然采集为主,由于一些山野菜品种市场需求量大,致使掠夺式无序采收现象日趋突出,资源破坏严重,野生资源日趋枯竭,急需建立山野菜自然保护区,进行轮休养护,保护珍稀和濒危品种。
3.开发种类少,利用率偏低。桐柏山野菜资源十分丰富,但绝大多数处于林区、边远地区,目前进行商品化生产的仅10种,约占7%,造成资源浪费。
4.产品加工科技含量低,市场份额占据小。目前山野菜多为初加工、粗加工,大多数产品为干制品、盐渍品和罐头类,品种单调,档次不高,同时市场开拓力度小,份额低。需要把山野菜的开发利用列入国家产业开发项目,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加大研究和开发力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