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微,潘博,惠云芝,徐子健,迟翔丹,李沐阳,于永辉,孙策,侯立贺
(吉林省蔬菜花卉科学研究院,吉林长春,130033)
山野菜[1]是我国野生植物资源极其珍贵的部分,山野菜的根、茎、叶、花或果实等既可食用,又可药用,大多数山野菜是“药食同源”植物。 吉林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辖区面积为18.74 万km2,其中山区占据吉林省辖区面积的60%[2]。 吉林省山区是我国山野菜的主要产区之一。吉林省山区宽广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山上的野菜资源极其丰富,需要深入了解其资源的特点,发现潜力,以更好地开发利用山野菜资源[3]。山野菜具有对季节、生长环境要求较高,采摘后存储性差的特点。 随着人们对山野菜优点认识的逐渐加深,对山野菜的需求量随之逐渐增加,部分广为人知的山野菜被过度采摘利用,山野菜资源遭到破坏,甚至少部分山野菜资源濒临灭绝[4]。为弥补山野菜的过度挖掘,通过人工方式进行培育, 以保持山野菜原有特性为目的,科学探索山野菜的种植技术、采收方式和采后处理方法,深入研究各种开发利用技术手段,达到山野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实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践行生态文明。
“野菜”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莫愁客到无供给,家酿香浓野菜春”中。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专家在报告中,首次系统阐明了山野菜的概念及内涵。将山野菜定义为:生长在山林、沼泽、草原等自然环境中,获取方式是自然采摘,以菜的形式食用为主,含有保健药用功能,并可食用的野生植物资源的统称,可理解为:菜用为主,食药兼用的野生植物资源[5]。
吉林省山野菜的特点为分布广、种类多、生命力强。 适合植被生长的地方也适合山野菜生长,自然生长在山区的林边、树丛、荒坡等地,主要分布在有适宜光照和湿度的林下、林边缘等地。土壤水分、湿度条件较好的山坡上分布的山野菜种类丰富,河流两岸湿度、水分充足的地方也会有少部分山野菜生长。
根据食用部位将山野菜分为草本植物、 木本植物、真菌、蕨类等。 目前吉林省常被人们食用和采摘的山野菜有100 余种, 如荠菜 (Capsella bursapastoris)、蒲公英(Taraxacum ohwianumKitam.)、灰菜(Chenopodium albumL.)、 黄 花 菜(Hemerocallis citrinaBaroni)、桔梗(Platycodong randif lorus)、蕨菜(Pteridium aquilinum)等[6]。
山野菜风味独特,营养成分高。 由于山野菜生长环境和种类的不同导致其风味有所差异,部分可作为高档名贵山珍,是天然绿色食品,不受或少受农药、化肥等污染而形成的真正的绿色食品。 多数山野菜可入药,吉林省的山野菜如蒲公英,又叫“婆婆丁”“苦菜”,以全株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功效;刺五加,以全株入药,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神经衰弱等;蕨菜,被称为“山菜之王”,出口量大,具有清热、降气、祛风、化痰的功效。
目前, 吉林省山野菜的优势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利用现代技术进行人工培养山野菜,少用或不用农药,减少农药污染,以保留山野菜在绿色、健康蔬菜生产中的独特优势。山野菜人工驯化分为5 个步骤,播种、选地、整地施肥、定植、采收。 人工驯化的关键点在于调控好山野菜生长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照、水分及土壤条件。 栽培过程中,种子保存使用沙藏层积法,沙子与种子以3∶1 的比例混合冷存,模拟山野菜种子在冬季的自然状态。 可使用松针覆盖的方式保存,利用松针疏松的特性,保持透风性,还可使土壤保湿,土壤适宜湿度为保持植物含水量的70%左右。 根据山野菜的生长状态,调整移植时间,一般选择春季或秋季移栽为佳。 山野菜一般生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根据这个特点,应采用遮荫的方式控制光照强度,模拟山野菜野生生长环境,有效提高吉林省山野菜的产量和品质。
吉林省部分山野菜种质资源收集
吉林地区常见的人工栽培利用的山野菜包含蒲公英、野菊花、菊芋、苦荬菜等。 根据不同山野菜的生长环境进行人工培育生长环境的调控,如蒲公英生长于山林、田间、路旁、沟边、地头等,喜凉冷环境,冰雪融化后温度在5℃时开始发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10~20℃, 超过25℃时蒲公英发育不良,易老化,蒲公英对生长温度的要求较为严格,可通过试验选择适宜的温度催芽育苗[7]。
为更好地发挥山野菜资源的价值,吉林省对山野菜的保护与培育进行了大量的探索研究,总结了山野菜的栽培技术、山野菜快速繁殖技术等,搭建了典型的山野菜圃进行育苗, 进行了林下栽植,严控采收管理,平茬的更行与种苗复壮等技术体系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如在清河镇建立了德源种苗基地,包含蕨菜、刺五加、刺老芽等多个品种的种苗,并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形成了当地的科技示范园。
吉林部分地区开展山野菜的反季节栽培模式试验,人工控制并创造山野菜的生长环境,从而提高山野菜的供应量,满足人们的需求量,提高人工林下培育山野菜的经济效益。如在吉林省通化市的王海滨山野菜种植基地建立了温棚和光温棚,带动当地居民共同培育反季节山野菜,并给予当地居民技术指导和销售渠道,带领百姓通过栽培反季山野菜致富[8]。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在吉林省利用无性繁殖,通过分根、压条、扦插等方式,对蒌蒿芽,薄荷茎尖、茎段、叶片等材料进行无菌培养,成功培养出扩繁倍数在1∶10 000以上的组培苗。 其中蒌蒿芽试验已进行小规模生产示范, 并取得了较好的结果。蕨类、刺嫩芽组织培养进入种苗驯化与培育壮苗阶段, 实验室阶段已基本完成, 为建立吉林省山野菜工厂化育苗技术体系与模式奠定了基础。 通过人工培育技术增加了山野菜的保有量, 可保持山野菜的原有品质, 使山野菜成为一年四季都可供应的特色蔬菜, 助力吉林乡村振兴, 推进吉林省山野菜科技与产业的发展[9]。
山野菜资源已经被国内外所认可,是天然的绿色食品,因而备受国内外人的喜爱。 目前吉林省对获得山野菜产品的方式以自然采集为主,面临资源分散、经营成本高、生态资源遭到破坏等问题。为促进山野菜野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人工山野菜资源栽培产业的健康发展,开发利用山野菜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10]。
了解吉林省山野菜的种类及种群数量,对有价值的山野菜进行开发利用,主要有蕨菜、芦笋、蒲公英、苣荬菜、黑木耳、刺嫩芽、刺五加等,开展人工栽培,扩大繁育研究工作。 利用所开展的品种资源调查进行分类,开发新型可食用的山野菜类型,如短梗五加等。
如刺嫩芽、刺五加、荠菜等不适合人工采集的山野菜,可采用人工组培的方式进行繁育,进而形成大规模培养,最终形成一套以山野菜组培为基础的育苗技术体系。如在桓仁县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共同参与运行的方式,建立山野菜种苗繁育基地,完善山野菜产业链。 另外在通化市辉南县建立周成山野菜基地,根据当地山野菜现状,挖掘和保留了大量山野菜原始种,极大程度保护了当地山野菜的种质资源,进一步了解了当地山野菜的发展现状,并开展了当地山野菜品种培育工作,改良山野菜野生生长性状,如无刺刺嫩芽、紫绿茎蕨类野菜、野苋菜的品种培育等。
随着吉林省设施农业的不断进步,可完善模拟不同山野菜生长所需的生态条件,并在人工栽培条件下,尽量保持其独特特性,在满足山野菜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下, 可进行山野菜人工反季栽培,进一步提高山野菜的产量。
随着吉林省外贸出口的需要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吉林省山野菜深加工技术尚需进一步提高,除完善现有的盐渍、脱水、晾晒、保鲜、速冻、罐头加工等存储方法,还应对山野菜深加工后的剩余材料进行开发利用, 以山野菜特殊的功能特性为基础,利用现代加工技术手段, 开发出适于市场的产品,如生物碱、某些活性酶等,做到物尽其用。
吉林省对生态旅游发展越来越重视,在此政策环境下,可通过山野菜旅游餐饮、“农家乐”等资源平台,开发新型多样、色香味俱全的山野菜食品进行推广,宣传山野菜知识,将资源优势转变成市场优势[1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饮食、绿色生活已成为当代新时尚, 山野菜在自然环境下生长,是无污染、无化肥添加、无农药残留的天然绿色食品,且山野菜的再生能力强,其味道独特鲜美、营养成分高,可入药,兼具药用功效,深得消费者的喜爱。 吉林省山野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拥有大量的绿色资源, 且深受吉林省当地百姓认可,虽然吉林省山野菜种质资源丰富,但山野菜的市场仍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状态,吉林省山野菜的市场依然存在很大发展空间。 目前,开展对吉林省山野菜的开发利用是一个良好的机会,可充分利用吉林省的地域优势、环境优势、资源优势,结合人工研究技术优势,推动吉林省特色山野菜的产业优势、市场优势,推进吉林省特色山野菜的发展,弥补目前山野菜市场的不足,促进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助力吉林乡村振兴。争取将吉林省山野菜变成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通蔬菜”,使吉林省山野菜走进千家万户的餐桌,从而发挥吉林山野菜的潜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