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佩贞
摘要:在学校教育中,不良行为虽然仅发生在极少数学生身上,但对学生、学校、家庭乃至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危害。不良行为有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使青少年道德水平降低,甚至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作为中等职业学校一项最基础的德育工作,对学生不良行为的疏导与矫治迫在眉睫。因此,明确学生不良行为发生的现状,分析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等外部因素和学生认知、心理因素,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至关重要。本文初步探讨了这个问题,究其原因有家庭教育的失误、学校教育的失当、社会诱因及学生的主观心理因素影响等。
关键词:学生 不良行为 成因 健康心理 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大学时也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重要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抓好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帮助中职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始终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首位工程、基础工程。
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实践中,笔者发现职高生正处于身心健康趋于定型的时期,处于走向成年的过渡阶段。而他们的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却不同步,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因此,在他们心理素质发展的关键阶段,容易产生心理失误,甚至心理滑坡。职高教师必须正确分析学生不良品行的成因,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积极引导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
学生的教育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学生不良品行的形成首先也要从这三方面去分析,除此之外学生的主观心理因素也影响其自身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家庭教育的失误
笔者在多年的德育教学工作中,通过对学生家庭情况的了解以及对问题学生家庭状况的分析,在品行不良的学生家庭中,经常可以看到以下几种情况。
1.家庭破裂,父母离婚,导致孩子被疏于管理和教育
在父母离异的家庭中,中职学生往往出现自卑、自闭、懦弱的心理,因长期得不到完整的家庭关怀,单亲家庭的学生往往出现不合群的现象,过早出现叛逆心理。有的学生父母虽未离婚,但生活中经常激烈争吵,使学生在家中缺少温暖,思想负担重,导致学生在社会上寻求“哥们”“姐们”的帮助,因此更容易受到不良的诱惑走上歪路。在笔者遇到的问题学生中,有50%左右存在着家庭破裂的问题。
2.有些家庭在对子女的教育上缺乏统一意见
在家庭教育上当着子女的面唱对台戏,尤其有的爷爷奶奶与父母的教育理念不一致,导致学生对道德规范迷惑不清,容易养成表里不一的品行。农村有句俗语:一个打,一个护,到老都不上路。这句话确实有些道理。例如学生张某某就是在父母和爷爷奶奶的双重要求下,成了一个在班里惹是生非,在老师面前虚心认错却屡教不改的孩子。
3.有些家长存在不良行为习惯,给孩子做了坏榜样
有些家长平时行为不检点,行为粗鲁、脏话连篇甚至作风不正、酗酒赌博、盗窃腐化等,直接影响了自己子女品行的发展。笔者这学期就遇到了这样一件事,两个学生打架,学校把双方父母请来处理问题,结果有一对父母到了学校就喊要对对方的孩子动手。父母这样的暴力行为方式必然会影响孩子的品行发展和身心健康,从而产生家庭与学校德育“两张皮”的现象。
所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们自己先要学会当家长,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才能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
二、学校教育的失当
在升学率的压力下,抓升学是学校永恒的主题之一。在这样的现实面前,学校必然会把压力转嫁到学生身上,使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越来越重,导致一些学生个性受到压抑,屡遭挫折和失败使他们不能適应甚至到讨厌学校的地步,表现出求知欲减弱、学习热情降低,而这就是学生不良品行形成的开始。当学生学业不佳时,往往难以得到老师的表扬,在班集体中得不到温暖和关爱,容易被老师忽视、同学歧视,逐步形成旷课逃学的不良行为。进而拒绝接受老师的教育,与学校、老师对立,甚至产生暴力行为,致使教师对这些学生失去信心。而教师的这种态度则又会使学生失去改正错误的机会和勇气,自暴自弃,形成恶性循环。这样的孩子在职高生中的比例也很高。
当这些初中学生进入到职高,他们对学校和老师已经有了很强烈的对抗性,此时如果教师用对职高生固有的偏见看待他们,他们的行为将更加出格。但如果教师能够改变学生原先的观点,让他们感受到爱,看到自己的发展前途,拥有对成功的期待,他们就会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比如笔者学校烹饪专业的一位学生是从其他成人学校转过来,本是大家眼中的坏学生,但是经过老师的悉心培养及自身的努力,该生上学期在全国烹饪大赛中获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
因此,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是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和品行习惯重新走上正轨的重要契机和有效纽带,必须彻底转变学校和教育对中职教育“唯学历”“唯技能”的固有偏见,高度重视学校的德育教育和心理引导,才有可能引导中职学生走上人生的康庄大道。
三、社会诱因
青春期的中职学生开始越来越多地接触社会,他们离开家庭,逐步走向独立、走向社会,但因涉世不深易受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还有好玩和所谓的“逆反心理”的作用,受好奇心、好胜心驱使,他们上课讲话、睡觉、看课外书籍、不交作业,在校外吸烟、喝酒,沉迷于“网吧”、KTV等娱乐场所……他们这样做大多是为了使自己像个大人,容易交到朋友,更显得轻松、潇洒、大方。但这也正显示了他们的幼稚,如果家长、老师任由这些不良心理发展,或认为学生无药可救,野蛮地加以制止,学生就很有可能走入歧途。
反之,如果教师以平和的心态好好加以引导,帮助学生从心理上走向成熟,则可能有好的结果。在宁波市鄞州区举办的师德讲座中,一位老师举了一个例子:她的一个学生沉迷于网吧,学习一落千丈,其他老师都放弃他了,但她一直坚持,无数次找这名学生,帮助他、辅导他,最后这位学生考上了重点大学。
外因依靠内因起作用。当中职学生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时,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为学生树立起一道保护的屏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懂得明辨是非,分辨真假。学生的逆反心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学校、老师和家庭放弃了为学生成长成才校正航向的机会和走向美好的决心。
四、职高生固有的心理发展特点
职高生固有的心理发展特点,也使他们容易在主观心理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不良品行。
1.道德观念上的错误
职高生的道德认识还不稳定,有时不能正确理解有关的道德要求和道德准则,不能明辨是非,易受他人影响;思考问题、进行道德评价时,常有较大的片面性,爱做绝对的肯定或否定。如有些学生把打架斗狠当做“有本事”,把认识社会上的一些流氓当做“有关系”而乐于与他们交往,把替同学遮掩错误当做“帮助他人”,把主动做好事当做“出风头”等。这些道德认识上的错误,使少数学生容易受社会上的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导致不良品行的形成。
2.道德情感的“非正常发展”
有些职高生受到不良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的影响,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常处于缺少良好的亲情、友情调节的氛围中,感到孤立无助,易养成感情用事、性情暴躁、喜怒无常的性格,常发生一些不正常的行为,容易与他人发生矛盾。还有一些学生被家庭溺爱,生活在以自己为中心的环境中,易养成自私、任性、不懂得关心他人的性格。
3.道德意志的薄弱
有些职高生明知一些行为是错误的,但正确的道德认识无法战胜不合理的个人要求,个人欲求在外界物质的诱惑下急速膨胀,薄弱的道德意志不能有效地阻止其做出违背社会道德规范和侵犯他人或集体利益的行为。
4.心理不健康的影响
有些学生认为上职高沒出息或上职高的人本身素质就差,从而自暴自弃,自甘堕落;有些学生经常破坏公物,并因此而产生愉快的体验;有的学生课堂上东打西摸,在老师批评时故意顶撞,因老师的无可奈何而感到高兴;有些学生把同学们辛辛苦苦出的黑板报偷偷涂擦一番,把校园或社会上的花木“修理”一番等等,并因此而感到刺激。
这些心理异常如果不予以根除,任其发展,就必然导致品行不良。反过来,不良的品行会加重其心理异常,最终成为严重危害。在引导中职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中,个性教育、团队教育、心理教育、爱心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关键在于中职学校和德育心理教师如何利用好学校、家庭、朋友圈、生活圈等方有效资源,加以心理干预和德育辅导,畅通学生心理诉求、生活诉求、德育诉求的转化通道,集聚起学生品行养成的强大正能量。
总之,学生品行不良的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德育教师要对这类学生的成长成才格外留心,细加关照,剖析原因,形成对策,通过学校、老师、家长、学生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对症下药,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