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祝华
摘要:借助“互联网+”的时代东风,高等职业院校要结合自身的类型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以互联网的思想理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重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以“以生为本”的互联网用户思维确立职业素质教育新理念,以互联网共享思维构建职业素质教育资源大平台,以互联网技术创建职业素质教育教学新手段,实现素质教育向特色化、个性化方向的纵深发展。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银领学院在基于“互联网+”职业素质教育体系构建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关键词:互联网+高等职业教育 职业素质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国家行动计划,标志着在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20年后,中国正全速开启通往“互联网+”时代的大门。因此,在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从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转变的发展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要借助“互联网+”的时代东风,结合自身的类型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以互联网的思想理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重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实现素质教育向特色化、个性化方向的纵深发展。
一、高职院校构建“互联网+”
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的背景
1.职业素质的内涵与生成机制
关于素质与职业素质的内涵,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理解。在素质教育的论域中,“素质”一般认为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社会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四个方面。素质教育视域下的“职业素质”,是“素质”的下位概念,是作为“职业人”身份的要求在职业过程中所需要具备的素质,内容包含了思想道德层面的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等,社会文化层面的职业交往、职业礼仪、团队合作等,专业素质层面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技能、创新素质等,以及身心素质层面的职业心理、职业性格等。从职业素质的内涵可以看出,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是与职业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需要与思想教育、职业体验、工作实践相结合,通过学校教育来引导,在工作实践中生成、在自身感悟中内化、在人生歷练中升华。
2.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对职业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各种教育类型中,职业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最密切,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要求最迫切。
(1)“学生”与“学徒”的双重身份,突出了职业素质教育的紧迫性。高等职业教育积极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展人才培养,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到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大量行业业务骨干、技术能手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标准制定、教学内容开发,乃至其中很大一部分作为兼职教师直接上台授课和指导实习实训。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同时具备了行业学徒的身份,某种程度上已经迈入了职业的门槛,开始了职业实践,就需要提前接受职业素质教育。
(2)“学习”与“工作”的内容叠加,彰显了职业素质教育的必要性。高等职业教育通过工学结合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在学校期间就实现了学习与工作标准统一、内容互通,大大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学生无论在学校的实验实训场所开展模拟实训或仿真演练,还是到企业从事真实的生产实践、顶岗实习,都要求做到“做中学”“学做合一”,既是职业技能、实践能力的学习与锻炼过程,也是职业素质的教育过程。
(3)能力培养与品德教育的并重,强调了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把德育放在首位、坚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以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为特点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着力培养既掌握熟练技术、又坚守职业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相对而言,高职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较差,进取意识、自控能力、刻苦精神等思想素质和心理品质较弱,而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期望和要求较高,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更加需要突出职业素质教育的地位,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4)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的模式创新,提出了职业素质教育融合开展的新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往往需要企业的深度参与,比较典型的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订单人才培养。在企业共同参与的情况下,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不仅需要在学校期间的教育引导,而且需要在企业具体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在优秀企业文化的熏陶、企业规章制度的约束和企业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企业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教育的主导方,学校要充分调动企业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获得“1+1>2”的教育效果。
3.职业素质教育中存在的现实困境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开展,根据学生学习阶段一般可以划分为校内学习时期和岗位实习时期两个部分,时间上涵盖课内、课外,空间上覆盖校内、校外,参与主体既有学校老师又有企业导师,甚至还有客户、同事等职业相关人员,素质教育的开展往往零碎不成系统,但是时效性强、情境化特点明显、个性化要求突出,需要在职业活动的过程中因时、因地、因事及时进行差异化指导,因此要取得好的教育成效,必须进行教育教学思维的创新和教学方法革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从思想理念、思维模式和教育方式各个方面,为解决这些困难提供了新的理念、思路、方案和现实路径。
二、“互联网+”时代职业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的理念和思路
“互联网+”这一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概念,其内涵不仅仅是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及其与各产业领域在物理意义上的简单拼接,而是互联网信息技术、云计算、大数据以及新媒体等新兴科技,以在线、互动、功能叠加等形式,连接经济、社会、文化、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的虚拟空间与现实世界的一种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更是一种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体现“开放、共享、融合、创新”特点的新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从教育视角认识“互联网+”,应当看到这场风潮带来的不仅是教育技术的革新,更是对学习教学、组织模式的冲击及由此给教育理念和体制带来的深层次影响。将“互联网+”的思想理念、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应用于职业素质教育,将有效提升教育教学成效。
1.以“以用户为中心”的互联网用户思维确立职业素质教育新理念
传统的教育理念更多的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统一的标准、规范的要求来确定教什么?如何教?教育的内容往往脱离学生实际,教学的方式又不被学生所接受。互联网用户思维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思维,要求我们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通过对照人才培养目标更多关注学生缺什么?需要什么?在需要的时候,学生如何能够方便、及时地获得?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成长体验,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感。教师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方向,为促进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多的支持与帮助,而不是代替学生做出决定,事先越俎代庖替学生选择好学习、成长的目标、内容、方法,再强加给他们。
2.以互联网共享思维构建职业素质教育资源大平台
要提高职业素质教育的感染力和感召力,就需要有形象具体、形式生动、形态多样、来源丰富的教育资源的支持。这些教育资源既要有文字形式的理论阐述、案例分析、职业指导,也要有音频形式的专家授课、经验分享、答疑解惑,还有视频形式的微课、微电影、讲座录像等等,既要有来自于学校的教学素材,也要有来自于行业企业和社会上的教学资源。在当今互联网世界从1.0的PC时代,发展到2.0的移动互联时代,并快速迈入3.0的万物互联的新时代,所有的数字资源都需要整合到基于互联网的资源平台上,既能够以立体化的形式加以呈现,方便教师、学生根据需要、兴趣进行查找,又有助使用者通过手机、pad等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进行获取,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交流,实现资源最大程度的共享,同时还方便教师对学生布置学习任务、统计学习进度、了解学习效果。
3.以互联网技术开发职业素质教育教学新手段
现在的大学生已经全面进入到“95后”时代,是伴随着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成长起来的互联网“原住民”。特别是进入移动互联时代后,学生们更是花费大量时间在网上查信息、看微信、刷QQ空间、发朋友圈。有学者指出,“新媒体已经成为青年群体与外界接触的重要渠道,在互联网职业素质教育中,我们同样要重新审视与信息传播方式相适宜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职业素质教育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序引导学生通过新媒体进入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平台,以公众号、微信文章推送等手段开展职业素质教育,并利用互联网“开放、共享”的优势和学生喜欢晒感想、发评论的心理特点,在教师后台掌控的情况下,鼓励学生发表心得体会,上传优秀视频和励志文章,并对其他同学的发言进行评论、点赞,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育教学,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教育的目标。
三、“互联网+”职业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
银领学院是由浙江金融職业学院和金融机构共同组建,独立“建制”的二级学院,负责统一、集中管理全部金融机构订单班级。银领学院面向全部进入订单人才培养的大三学生,探索构建“互联网+”职业素质教育体系,开展“互联网+”职业素质教育实践。帮助学生完成向“职业人”“社会人”的角色转变,为职业发展奠定基础,是银领学院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1.建设职业素质课程教学平台,强调课内课外结合
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既需要思想引导、理论指导,也需要职业体验、实践感悟。银领学院以学生职业素质提升为核心,构建了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在第一课堂通过开设《职业素质与能力提升》课程,围绕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习惯、职业心理等内容,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培养意识、掌握方法、训练思维,并同步建设课程学习平台,将理论教学课件、案例、视频等资源上传到学习平台,要求学生课后完成自主学习和练习。在第二课堂开展以提升思想素质为目标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以培养意志品格为目标的“磨炼意志,锻造品格,挑战自我”毅行、“奔跑200公里,重塑新自我”意志力挑战、“超越梦想、青春无悔”素质拓展等系列活动,以提升职业素养为目标的“提升职业素质,展示企业文化,展现银领风采”文艺比赛、“强化服务礼仪展示职业形象”金融职业礼仪大赛、“爱岗、爱校、敬业、诚信”校庆日主题活动等系列活动。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的整体设计、系统布局、动静结合,有效提升了职业素质教学成效。
2.开展实践活动与体会分享,突出线上线下融合
榜样的力量,特别是来自身边的朋辈榜样的力量,是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加速提升的强大武器。银领学院每月举办“银领学子成长交流会”,邀请近几年毕业并在单位获得良好发展的校友回校与学生开展面对面交流。校友们将自己走上工作岗位后的经验教训、心得感悟与在校学生进行分享,得到同学们的积极响应并引发热烈讨论。银领学院还组织对近十年毕业的优秀校友进行跟踪采访,收集校友们的成功案例形成系列的专题报道。在此基础上,以“信念”“敬业”“责任”“坚韧”“感恩”等为主题,有选择地将校友的成长故事拍摄成学生乐于接受的微电影,播放给在校学生学习借鉴。所有这些线下的活动,银领学院都制作成微信链接在“成长银领”微信公众号发布,学生可以在线查看、评论、分享体会,做到线上线下互相融合,进一步深化教育效果。
3.开展职业素质量化考核,凸显思想观念与行为习惯的统一
行为是素质的外在表现,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需要通过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来外化。银领学院通过制定并实施职业素质量化考核制度来将学生的素质培养与行为习惯养成统一起来,并开发了职业素质量化考核系统来进行规范管理,保证学生的职业素质不仅体现在思想观念上,更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考核的内容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形象、职业技能、职业能力和团队合作等六大模块,细化到学生日常规章制度的遵守、文明礼仪规范的落实、实践活动的参与、技能训练的开展等方方面面的行为表现。银领学院采用加分或减分的方式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量化评定,并录入管理系统。学生本人、教师、订单单位都可以登录系统查询学生的具体的考核分数以及加减分的原因。当考核分数低于一定分值,班主任、辅导员、主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书记就要分别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个别谈话教育,有针对性地指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要求,督促学生提高思想认识,规范行为举止,提升素质素养。
4.开发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实现校内校外整合
大三的第二学期,一般是高职院校学生在单位顶岗实习的阶段。这一阶段是职业素质教育的关键期,也是教育管理的困难期。银领学院通过顶岗实习管理系统,要求学生每周登录系统填写实习周记,汇报一周实习的内容经历、感悟体会。班主任、辅导员定期登录管理系统,对学生的实习周记进行批阅,点评学生的实习表现,回答学生的思想疑问,指导学生的工作实践。系统还具有分享功能,班主任和辅导员可以将优秀的实习周记在班级和学院里进行分享。银领学院还选择部分代表性的学生周记,加上教师的点评,制作成微信文章,在“成长银领”微信公众号上进行分享,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阅读、思考、分享、讨论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顶岗实习管理系统还具备行业指导教师的登录批阅功能,以调动实习单位的力量开展学生职业素质教育。
银领学院以互联网思维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搭建了课程自主学习、职业素质量化考核、顶岗实习管理三大教学与管理平台,充分利用了信息平台、微信公众号、QQ年级群等新媒体工具,整合了校内、校外教育资源,集合了学校教师、订单单位导师的教学力量,融通了第一课堂理论指导与第二、第三课堂实践锻炼的教育渠道,沟通了学校教学和企业实习两大教学环节,成功开展了“互联网+”职业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效果,历届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金融机构订单需求每年稳定保持在800人以上,学院也被教育部、财政部等六部委授予了“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