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佩韦
搞 要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向学生渗透健康心理,引导学生积极面对遇到的困难,进而调整学生的思维模式,提高一代人的综合素质,这是在目前教育中被忽略,而又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 健康心理 综合素质 思维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1健康心理特征
1.1智力正常
智力的高低通常通过IQ测试来完成,在整个人群中,高智商,低智商,或智力残疾都占少部分,大部分都是正常智商的人。
1.2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指人在成长过程中,人际关系是必须要承受的事情,和谐人际关系是健康心理之一。
不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很多反应,例如社交恐怖,这种恐怖往往来自于青春期,内心把不良感受放大,通常表现为诸多细节的改变,例如站在人群中或队伍里,时间一长就不适应,把座位调到最后一排,下课就跑,不能跟人交流等症状。
1.3保持稳定积极的情绪状态
保持稳定积极的情绪状态是指主导人的心境是良好的,一个月30天,一般的人二十五六天的时间里都能平和地度过,只有3-5天内情绪低落,这是人的生理性周期变化,女性比男性情绪周期反应强烈,女性在月经前一周情绪波动特别大,一般人以28天为一个周期。这种正常的情绪波动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但如果情绪低落时间过长,半个月内都情绪低落,并且有抑郁表现,不愿做事,工作,甚至连饭都不愿意吃,思维迟钝,不想思考,这就不能说是稳定积极的情绪状态了,如果这种低落持续1个月,抑郁倾向持续3个月,则发生了病理性改变,需要去看医生。
1.4良好的自我意识和健全的个性
一般人满18岁以后,自我意识相对完善,在大学期间得到形成和健全,因此大学期间对学生积极引导,会对学生形成协调一致的个性起到促进作用。
1.5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
良好的意志品质包括做事的主动性、目的性、果断性、坚持性、独立性、自制力等方面。
1.6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以下一些方面: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选择并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指社交能力、处事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同时社会适应能力是反馈一个人综合素质能力高低的间接表现,是人这个个体融入社会,接纳社会能力的表现。
1.7心理行为与年龄特征基本相符
心理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同年龄的人,其心理活动特点与其年龄的心理特征基本是相符合的,这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2教师的自控性
教师的属性只是职业,而教师的担当成份则是人,不论在职业上有多强的自律和自控性,仍然避不开作为人所应有的生理的周期性,也就是说,教师作为人本身,也会同时拥有积极和消极心理,在教师自己生理低潮期时,或教师自己的生活中遇到低谷或麻烦、悲伤的事情时,情绪难免也会有波动,也会产生消极心理,这是很正常的心理反应,但是身为教师,特别是在上课过程中,必须要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低潮和消极心理,尤其不能把自己的消极心理散发到学生当中,毫无疑问,教师的消极心理越严重,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也会越大。但是毫无疑问,任何一个人,都会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地遇到这样那样的难题或是打击,当教师自己情绪失控或处于低潮期时,应该非常主动,非常有意识地尽量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尽快地把心理往健康心态上调整,具体可以尝试如下方法:
(1)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饮食习惯,合理的作息制度,尽量早睡早起。
(2)树立积极的生活观念。善待自己,生活中不求完美,舍得放下功名利益,积极面对困难与磨难。活在当下,享受过程,注重此刻的感受,而不是沉浸在过去的不顺以及对未来不着实际的幻想。学会弯曲,伸屈自如,有益于自我和谐。直率是一种良好的个性品质,但直率并不是执拗,并不是一条道走到黑,要有良好的心理弹性,锻炼更强的承受力,更能保持健康心态。
(3)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过分关注情绪的变化。调整情绪关键是调整认知:情绪由事情引起,而对事情的认知会直接影响情绪,调整情绪实质上是调整认知,你对事情看法是否瓜奉迎对事物的态度。
合理地喧泄不良情绪,沉默,压抑,不是调整不良情绪的手段,只能让不良情绪深度发酵,更加影响自己的身心,要学会释放不良情绪。例如:跳舞,做游戏,干体力活,听音乐,上网打游戏,画画,喝酒,吃东西,倾述,聊天,到没人的地方大哭或大喊等。应该注意一点是:合理的喧泄情绪应该建立在不伤害自己,同时也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转移注意力,让繁忙驱走烦恼,冲淡不良情绪的影响。
(4)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健全的人际关系圈子,保持与家人的情感沟通,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
3向学生渗透健康心理的作用 (下转第23页)(上接第19页)
3.1调整一代人的思维模式
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模式是二维思维,几乎一生不变的以土地为核心的生存、生活环境导致他们实际看到的世界就是那么的单纯而狭隘,以致在中国人传统的思维定式中只有两个问题,也只需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我多大了?二是我该做什么?把它化成二维空间就是横轴是“时间”,竖轴则是“想法”,时间是以我的年龄为标准,想法当然到什么年龄该做什么?”,“我的年龄”与“我的想法”就构成了传统中的中国人二维思维的基本单元,这种思维模式像遗传基因一样,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信念、行为以及由此而构成的生活方式。
世界是立体的、空间是多维的,如此以平面的二维思维模式生活在立体的多维空间里,这种思维模式显得多么的贫乏、无力并特别容易受伤害。大三的学生普遍共性是迷茫,迷茫的主要原因是认为自己挺大了,该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了,但不知道做什么?迷茫中不知道自己的定位,就算自己捎有想法,也不敢自己给自己定位,就算有些同学敢于按自己的方式去社会中闯荡,因为没遭受过太大的挫折,在经历一些小的挫折后,也会放大困难, 对社会产生痛,厌倦,甚至恐惧的念头。
向学生渗透健康的心理,可以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甚至起到引导的作用,让学生的思维不局限于二维世界,更远、更广、更深地认识世界,必超越传统的二维的平面思维,把它变成立体思维,在社会中,敢想,敢受苦,并且能够正确地对待困难与困境,造就更强更高的新一代。
3.2提高一代人的综合素质
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要求和趋势,尤其是当前人类即将迈入知识经济社会,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尤为迫切。
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不是几个人,几句话就能解决的问题, 需要国家、政府、全民大众共同努力,也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提高,正所谓十年育树,百年育人!
虽然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是个慢活儿,但是不能因为慢就停止不前,甚至发牢骚埋怨社会,必须切实着手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大学的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提高综合素质的平台。良好的心态则是提高综合素质的基本。很多大学生认为自己能考上大学,是这一代人中的姣姣者,素质很高,显然这种想法偷换了概念,一个人能考上大学的素质和综合素质并不是一个概念,能考上大学的素质也需要多层面的素质的集合才能达到,比如知识水平,应变能力,紧急处理问题能力等诸多方面,但是应试素质并不是综合素质的全部,不能以点代面。
4综合素质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如下
(1)综合素质是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道德修养以及各种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养。
(2)综合素质是指人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社交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在体育、文艺、美术、音乐、舞蹈、语言、等方面的特长。
(3)综合素质是指人们自身所具有各种生理的、心理的和外部形态方面以及内部涵养方面比较稳定的特点的总称。它大体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外在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等五大块。
(4)关于综合素质的理解是指人所具有的认识、分析、处理事物的潜能,通常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等。
显然,综合素质不单单是学习成绩优秀那么简单。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引导学生,会让学生在学习文化,专业课之余,意识并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只有提高综合素质,才能培养出一代高素质的人才。
5对学生一生的影响
学生在大学期间只是其一生中经历的一段时光,但是在这一段重要的成长速度非常快的时间段里,引导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人、事、物,并在世界观,方法论方面形成自己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会在其一生的工作、生活中起到关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