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分制在技工院校班级管理中的实践

2018-01-16 02:43李虎陈邦兵
职业·中旬 2018年9期
关键词:积分制技工院校班级管理

李虎 陈邦兵

摘要:本文介绍了如何根据技工院校学生情感认知和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积分制管理制度,并融入班主任班级日常管理,通过鼓励、表扬学生的优点、善行,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主观自觉性,形成班级文化导向的做法,从而达成班主任工作目标,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成长。

关键词:积分制 班级管理 技工院校

技工院校教育本身具有一定特殊性,近年来,随着大批“零零”后学生的入学,技工院校班主任工作面临更多的挑战。传统的压制式管理,学生“无惧”说服式教育,学生又“无感”。笔者在班主任工作中尝试引入积分制管理的办法,在实践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班级管理中积分制的内涵

积分制管理是指把积分制度用于班级管理,以积分来衡量学生的自我价值,反映和考核学生在校的纪律、学业、品行及素质等综合表现,然后再把评先评优、奖评推荐与积分挂钩,从而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创先争优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为什么要实行班级积分制管理

技工院校的班级管理工作,传统方式主要依靠班主任说教管日常、纪律处分“大棒”兜底的模式。很明显,这种方式有很多弊端。主要表现在,说教总归是一种负面评价的传导,学生可能表面上点头认错,但心里并没有认识到错误,也不会付诸行动予以改正。久而久之,教师觉得自己“苦口婆心”,学生则是“完全无感”。

另外,一般技工院校不设置专职班主任,班主任除了负责班级管理外,还承担着教学、教研任务。班主任要随时随地处理班级工作中的突发事件,常常陷入分身乏术、顾此失彼的境地,最终导致各项工作都难以做好。

建立班级积分制管理体系,较好地克服了上述弊端。它实际上是给班级管理增加了一种全新的激勵资源,并可以根据班级特点制定差异化的激励措施,以精准实现班主任班级管理意图。

有了“积分”这根线,再结合青春期学生特点精心制定积分评定办法,就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达成班级管理目标。相对传统班级管理方式,班级积分制管理有如下几个优点。

1.管理人性化,增强了制度的执行力

班级积分制管理的核心就是让优秀的学生、多为班级做贡献的学生在学业、纪律、品行、才艺等方面的良好表现都能通过积分被迅速认可。而扣分则可以关联诸如诗词朗诵、美文分享等有趣且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惩罚”。这样学生即便受罚,也能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大大增加了制度的执行力。

2.制度效率高,有利于班级文化快速形成

班级文化就是班级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构成班级文化,简单而言,就是好习惯养成和坏习惯革除的过程。

通过积分制管理班级,用加分培养学生的好习惯,用扣分约束学生的坏习惯。通过不断地加分、扣分,从一点一滴促进学生行为和习惯的改变,健康的班级文化就会快速形成。

3.实施成本低,无须修改校纪班规

班级实行积分制管理以后,将现有的校纪班规赋予一定分值,表现优秀或遵守规则的给予加分,违规的进行扣分。只需明确界定各种行为边界及其对应的加、减分,就可以进入考核运行。实施起来方便易行。

三、积分制在班级管理中的具体实施

下面以笔者所在的学校、班级为例说明如何实施积分制。

笔者所在的学校为湖北省中部某地级市的一所技师学院,班级学生以初中毕业生为主,城乡户籍比约1:2,学生进校时年龄在15~16岁,多数学生的中考成绩难以达到普通高中水平,自律性较差,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差学生”。抑制其散漫纪律、弘扬优良学风是笔者班级管理的主要目标。

制定班级积分制管理办法时,笔者从禁止性规定、积分规则、加分事项、扣分事项及激励与约束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规定。

其中,禁止性规定是将严重违纪、会受到校级纪律处分的行为列为禁止性行为,不在积分制办法调整范围,实现积分制“管早”“管小”的目的。积分规则,是以百分制建立一套以积分为依据的奖惩体系。加、减分事项,则是将常见的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列举,并根据班级管理目标列出不等分值,达到对学生行为进行调控的目的。激励与约束,是指通过荣誉或物质奖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激发全体学生、特别是班干部参与到积分管理中来。

班级积分制管理总的原则应是:简单明确、便于操作。首先可将学生常见的违纪行为和良好习惯归类,记分予以量化,以扣分和加分的形式尽可能地列在一张表上,力求简单、明了;再则,要严格考评规则,可以利用每周班会进行班级积分考核的周评、月评。存在问题的,及时点出、提醒;表现优秀的,给予表扬、鼓励。对月评优秀的学生,以系、部名义给予表彰、奖励。同时,要安排两名值周班干部同时记录积分,教师核查,确保积分考评的准确。

学生理解并认同积分制管理很重要。教师应确保所有学生对规章制度清楚、明了。在此过程中,首先应做到制定的规则明确、具体,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同时,教师应对各类行为边界予以界定、厘清,便于学生理解;其次,教师应通过宣讲,使全部或大部分学生认同积分制管理理念,为积分制管理在班级顺利推行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再则,制定积分时也应发扬民主性、注重覆盖面。笔者通过几个细节说明这个问题。

一是关于“顶撞教师”,本来笔者是扣100分。在学习积分制管理理念的时候,有学生提到,我们都比较年轻,容易冲动,教师看能不能给一个机会,不扣100分。笔者采纳了学生们的意见,改为扣90分。因为笔者作为教师,可能也有心情不好的时候,让10分出来,留一个调查、缓冲的空间也有必要。

二是教师表扬加分。教师不只限于班主任,班级的科任教师,学校的其他教师在发现学生纪律、平行、学业及才艺等方面的优点,需要给予学生认可时,都可以给学生加分。这样既能方便其他教师的教学、管理,也可以对班级好人好事全天候地无缝隙发现、弘扬,通过学生自己的点滴行为传递正能量。

四、把握实施班级积分制管理的几点共性

班主任应该根据班级特点和自身习惯,制定自己的班级积分管理办法。但要实施好班级积分制管理,笔者认为还有几个共性需要把握。

1.紧扣积分激发“向善”主线

积分管理根植于人性追求卓越、希望得到肯定这一美好愿望。因而在设计积分管理办法时应注意以表扬鼓励为主,批评处罚为辅。即多加分,少扣分。即便是要扣分处罚,也应是“快乐的、能为学生接受的”处罚。

笔者采取的处罚措施,主要是让受罚学生抄写并分享好的文章,亦或在班会上进行各种才艺展示。这样“被罚”的学生展示了美好的一面,既减小了“处罚”压力,又能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

2.删去重叠,避免冗繁

技工院校中有一系列的学生管理办法,比较繁琐。班级积分制管理办法是班主任对班级日常行为管理的抓手,其定位应是通过点滴细小行为的评价发出学生该如何做、不能做什么的信号,从而尽可能地避免违反校纪的重大违纪行为的发生。所以,它不应与学生违纪处分条例等重叠。

3.充分发挥班干部的积极性

班干部是班主任班級管理的重要助手,是积分管理的组织者、实施者,他们承担了班级积分的记载、评定等工作。提高他们在积分管理中的参与度和话语权对于调动其积极性、促使其更好地履职尽责有重大意义。可以按承担责任的不同,给予班干部一定加分,并给予班干部给其他同学加分的权利。

笔者在带班实践中,按承担责任大小,给不同的班干部一定加分。同时在每周的班会中,请班干部点评其分管工作,给其管理服务的同学加分,以求充分调动班干部的积极性。

4.给扣分学生更多“挣分”机会

积分制管理的本质在于“奖”而不在于“罚”。对于扣分的学生,要创造条件让其把丢的分“挣回来”,防止“破窗效应”。例如让扣分的学生多参加班级文化、体育活动等,让他们也能在进步中收获自信、赞许,获得积极向上的力量。

五、积分制实施中的几个误区

积分制用于班级管理,应该说还是一个新事物。从笔者近年的实践和其他教师的反馈来看,总体而言,不少人在认识上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1.积分制包治百病,无所不能

和任何一种班级管理方法一样,积分制也有它的局限性。特别是它强化规则的反面就可能会弱化班主任和学生的情感交流,使班级工作趋于程式化。

为了避免这些情况,班主任还应注重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同时注意班级文化建设。例如以文体活动等为载体,培育生动活泼又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

2.积分制是传统班级管理手段的补充或工具

积分制虽然看上去简单,但它蕴含了巨大的能量,是充分研究了教育心理学、青春期学生性格特点后提炼归纳出来的。它不是简单的一个工具。虽然它“形”似传统班级量化考核,但从“神”来讲,它颠覆了传统量化考核“禁止、批评和处罚”的管理逻辑。其内核是最大限度地发现“美”,弘扬“美”,激发所有学生向上向善的内在动力。我们仅仅对其持“工具论”,而不对其理念深入研究,则很可能在执行时走偏。

3.为积分制设计模板。大家奉行“拿来主义”

积分制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针对班级学生具体情况(包括男女生比例、专业特点、班级突出问题及班级工作重点),班主任应该设计最符合自己班级特点的积分管理办法,以便更好地达成班主任班级管理目标。

事实上,学生在校的不同时期,在积分制的设计上也应有所不同。以笔者经验,进校第一学期,应严纪律,鼓励与惩戒并重;后面几个学期中在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较好的行为规范后,则应加大表彰、鼓励的力度,促进其他后进学生的进步。

六、小结

班级工作是一项老生常谈的工作,但也是一项常做常新的工作。衷心希望本文介绍的在班级积分制管理中的一些实践能对大家的班主任工作有所助益。

猜你喜欢
积分制技工院校班级管理
高等教育教学评价模式初探
用“积分制”党员发展模式严把党员“入口关”
微“积分”:构建活力班级的一把金钥匙
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关于技工院校学生德育课堂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基于技工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方法的思考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