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教育教学中,有些教师教学手段单一,过多地依赖“言语”的力量,只知“苦口婆心”,没有细究“非言语交流”在培育良好师生关系、行之有效地影响学生、高效地组织课堂教学等方面能收到“无声胜有声”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非言语交流;教学手段;多样化;新师培训
作者简介:王永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九四初中教师。(湖北 宜昌 44313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31-0099-02
非言语交流(Nonverbal Communication),是指人际交往过程中,不使用语言而进行的信息传递过程。“非言语交流”在培育良好师生关系、行之有效地影响学生、高效地组织课堂教学等方面,能起到比“言语”更好的教育效果,达到“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一、常用于教育教学的“非言语交流”基本形式
哪些“非言语交流”形式可以直观有效地用于教学呢?一是体语。即以身体动作等特征表达出来的意义信息系统,如面部表情、手势、握手、鼓掌、击掌等身体接触的方式,它们可替代自然语言,辅佐深层次意义的表达,流露真实的感情。二是眼神交流。眼神可表露出理解、鼓励和热诚等含义。三是情境氛围。和学生谈话、谈心,课堂组织教学,有意营造一定的情境氛围,可以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如突然的沉寂,可以收拢开小差的学生的注意力。四是讲话的声音要素。如音质、音量、音调、节奏等辅助性语言要素。
二、利用“非言语交流”提升教育效果的实施途径
1.“非言语交流”用于塑建良好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愿意亲近老师,才能信任老师,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教育。教师可以采用一些“非言语交流”方式,和学生建立亲密无间的关系。如接触新学生,在很短时间内准确记认学生姓名,迅速从侧面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了解学生喜欢的事物,如明星、球星,甚至是游戏,让学生感觉你很重视他,只有和学生打成一片,让他们乐于把你当朋友,才能听从你的教导。
当然,师生关系要亲而有度,亲而不昵才行。“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这话的意思是:父子之间要严肃,不可以过于亲昵;子女对至亲的爱,不可以简慢不拘礼节。不拘礼节就不能做到父慈子孝,过分亲昵就会产生放肆不敬之心。这话同样适用于师生关系,教师要与学生适当拉开一点距离,让学生认识到教师的威严是不可轻侮的,从而建构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的师生关系。如教师发现学生言行不当,可根据场合,采取目光注视或制造沉寂环境等“非言语交流”方式暗示学生,这样既保住了学生的面子,又不会打断课堂教学。同时,春风化雨式地解决学生的各种问题,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宽容和蔼,自然会逐步养成良好的言行习惯。
2. “非言语交流”用于教育暗示。初中生心理还不成熟,容易跟从他们喜欢的人的言行。教师要利用这一点,言传更要注重“身教”,在无声的身体力行中,给学生以暗示,从而收到“不令而从”之效。例如,有两名学生在打扫环境区卫生时,因为谁做多谁做少的问题起了争执,老师走过去一句话也不说,捡起他们丢下的扫帚就扫起地来,装作不知道他们起了争执。两名学生都来抢扫帚扫地,老师顺势夸奖他们为了班级要清扫这么大一块地,可能是累了,是该休息一下,听老师这么说,他们两个都低下了头。后来,老师让这两名学生一起管理清洁区的卫生,他们做得非常好。又如,班级上的圖书角时常被还书者弄得很乱,没有几个学生好好放书,老师认真地整理了一周,还书的学生都学会了在哪拿就还放在哪,图书角整整齐齐的。在这两个事例中,“非言语交流”的教育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老师只是说教一通,估计是没有什么效果的。
在对学生进行表扬或批评时,笔者发现采用“非言语交流”形式,学生更容易接受,其教育效果远大于“言语”的作用。教师当众把一个学生怒斥一通,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招致学生的反感甚至是对抗。教师在与学生谈话时,采用“非言语交流”方式代替用“言语”轰炸批评,更能打动或震慑学生的心灵。沉默是“冷处理”,可以和缓气氛,使师生冷静下来,防止因言语过激而战火升级。采用“非语言交流”方式,教师有观察学生反应、理清谈话思路和措辞的缓冲时间,学生也有思考和转变态度的机会。在实践教学中,有些教师表扬学生一般只是几句并不新鲜的话语,这显然已激不起学生心中的波澜。而辅于略夸张的表情、适宜的手势,或恰当的肢体接触,如和学生击掌、叠手、轻拍肩膀等“非言语交流”形式,能起到更好的鼓励效果。
3. “非言语交流”用于组织教学。老师用表情、手势、眼神等多种“非语言”要素对学生进行提醒、暗示、表扬、批评。同时根据学生的“非言语”表现,调整讲课的音量、节奏、形式,这样巧妙采用“非言语交流”方式驾驭课堂,防止因学生的小动作、走神等因素打断课堂而浪费时间。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中《穆老师的眼睛》一课,文中穆老师采用“非言语交流”形式组织教学,利用眼神对学生进行批评、鼓励、赞许、关爱,课堂高效而流畅。
语文课上,我想起书桌里那块漂亮的新橡皮,手痒痒了,不知不觉地伸进去,想要摸一摸。正巧被穆老师看见了,她的眼睛好像在暗示:“你怎么做小动作啦!”我的手马上不痒了,赶紧缩回来,认真听老师讲课。
有一次,穆老师在大礼堂给我们讲《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有三百多位老师来听课。穆老师提问:“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我马上把手举得高高。穆老师叫我回答。我站起来,只见那么多老师看着我,心怦怦直跳,回答的声音很轻。穆老师的眼睛马上向我投来鼓励的目光,似乎在说:“说得对,就是声音再响亮点儿!”我看看穆老师的眼睛,胆子大了,声音也响亮了。这时,穆老师的眼睛又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好像在说:“讲得好!”
“非言语交流”不仅是组织教学的重要手段,在培养学生学科兴趣,理解知识方面,也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这样一段:
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当教师以自己的真情实感投入课堂教学时,这种“非言语交流”也会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引起学生的共鸣,增强教学效果。
三、“非言语交流”应用于教育教学时应避免的问题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不可以夸大“非言语交流”的作用而滥用。有些教师上课时,过多地运用“非言语交流”形式,或动作、表情过度夸张,并且形成一种不好的习惯,这会让学生产生滑稽的感觉,冲淡了他们对课堂知识的关注。因此,教师应当重视自身“非言语交流”形式的训练,如把一些较好的动作形式,对着镜子,训练自己尽量做得优雅而有特点,提升自身形象,提升教育效果。
“非言语交流”的形式应具有“程式”和“变式”。“程式”是教师一些肢体、表情、动作,是具有相对固化的样式,它具有一定指令含义,能让学生心领神会,按要求去完成指示。“变式”要求教师能根据自身气质、性格、教学环境,灵活恰当地运用新的“非言语交流”样式,以此提升学生的课堂新鲜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否则,老是那几个动作、表情,“非言语交流”的作用就会钝化、淡漠化,而起不到作用了。
教师在教学中对“非言语交流”方式的运用,一方面要多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并勤于思考;另一方面也要在教学实践中多仔细观察学生,提升自身的教育智慧。只要将非言语交流和语言交流有机地结合起来,高效课堂肯定不只是一个梦想。
责任编辑 黄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