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爱玲
一、传奇的一生
徐渭生于正德十六年,经过了漫长的嘉靖与短暂的隆庆,终在万历二十一年辞世,享年73岁。历史上,嘉靖隆庆已是明朝见衰之期,万历加之更甚,或许是在这样一个明朝急速衰落的年代才令他觉得生不逢时,使得一生如此颠簸。他以“畸”自名生平年谱,自称“畸人”(与世俗格格不入的人)。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吏家庭,自小丧父,天资聪颖的他四岁能迎送宾客,八岁能举业文字,十岁得县令期于大成的期望,家中嫡母也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光宗耀祖,年仅六岁的徐渭在众人所盼之下,怀着“鸡鸣紫陌曙光寒”的报国理想长大成人。而世事终不能得偿所愿,他一生中有八次科考,年年败北。少年丧母,青年丧妻,中年入幕而被卷入政治斗争,屡屡自杀未遂,后杀妻入狱七年,出狱后晚年无依无靠,如此悲惨的一生却成就了一代伟人。
二、徐渭的《论中》思想
徐渭与阳明先生的传人王畿和季本两人相交甚深,因此阳明先生的心学对其思想的形成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曾说,要做到人与天地合一,只需要做普通而平常的事,做得恰到好处,并且明白其全部意义。其中的恰到好处是冯先生所认为的中,没有过多,也没有不及,而是刚刚好。孔子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乃我们从小背诵的至理名言,但如果用了上述反推的逻辑,又是否可以说“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就是对的呢?徐渭用量体裁衣之说解释了“中”,因人的不同,量的方法可以是变化的,而不是说一个道,放在那里就是标准。接受每个人,生而为人却有着不同的人性,不可一概而论。在徐渭著作《论中七首》中曾提到“以骸治骸,以人治人。”所谓道不远人,远人非道,宋代新儒家曾说:“不离日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圣人之法,与其天等同为一,我们既是平常的人,就应尊重人的有骸性,承认人心的合理化,杜绝“灭人欲,存天理”之说。克己守礼的前提是有把人当做人看待的人文关怀。徐渭所推崇的“真我”与“本色”,也是尊重人内心的情感,将人的精神寄予在作品之上,用激情和生命演奏属于人自我的乐章。
三、病从悲中来
徐渭入幕前曾五次科举失败,而当他接到胡宗宪的邀请时却并未即刻答应,是第六次的落榜才真正将他推进了胡的阵营。胡宗宪虽知人善用,堪称徐渭的伯乐,可他却与权臣严嵩勾结招来非议,徐渭的姐夫沈錬便是被严所害。在这样复杂的心情下,徐渭成为了胡宗宪的幕僚。在府期间,为胡作的《进白鹿表》深得嘉靖皇帝欣赏。胡也对他情深意重,见他不甘入幕,还助他科考,可惜终不得愿,令徐渭不堪重负,病倒告归。胡宗宪对他关怀备至,并重金為他建下“酬字堂”娶妻张氏,这是徐渭人生中难得的好光景,幕府的生活虽令他备受恩宠,但依然束缚不了他放浪形骸之外的自然天性。可惜好景不长,随着他锲而不舍的第八次科举以失败告终。严嵩倒台,胡幕解散,徐渭跟着被打入严派,卷入党争之中,多次自杀未遂生死一线。在胡宗宪二度入狱而亡后,徐渭心灵最后的防线终被击溃,可以说他一生的荣辱、自尊与抱负都与胡宗宪息息相关,当一个人被社会所抛弃,处于众矢之的,时刻为自己的性命而忧,前途而茫,又痛失友人,谁能理解此时他的绝望“可以无死,死伤谅。可以无生,生何凭?”致使他癫狂成疯,杀妻入狱,终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但或许七年的牢狱之灾也成为了徐渭人生中的一次转机,使他走向自己的内心,释放他的自然天性,走进艺术的殿堂。
四、《四声猿》的呐喊
徐渭出狱后第四年完成《四声猿》剧本,其中由中国最早肯定人欲的穿越剧《玉禅师翠乡一梦》、用神鬼之权维护百姓正义当众痛斥反动势力的《狂歌史渔阳三弄》、反讽封建社会对女性压迫的《雌木兰替父入军》、充满对官场抱负理想的《女状元辞凤得凰》(以上按创作时间顺序排列)四部戏组成。
我就《女状元辞凤得凰》一戏浅说徐渭之科举心。二十岁女郎黄春桃,爹娘幼时双命亡,爹爹原是前朝栋梁,最终家境没落,只剩黄姑陪郎。从小天赋异禀,才识过人,不甘穷饿困一生,愿做儿郎赴官场。径自取名黄崇嘏,应试夺魁状元郎,遇新例,上第者,皆试民事参军做,黄参军青天鉴,三桩奇案断如神。才学精敏远之器,周丞相看重欲招婿。特邀府上把酒迎,琴棋书画样样精,酒后言怀木兰债,丞相未明差人讯,凤黄忐忑信相告,辞得凤女获男凰,帝王得知惊却喜,男才女貌状元情,同任参军忠报国。多么美好的一个故事,却道尽了徐渭一生的辛酸。幼时丧亲,家道中落,同样拥有好的学识却没有黄女的运气。频频落榜,八次的科举最终只能让黄女代之圆梦。常常初试第一的他,却总在复试止步不前,只因科举的模式化又怎能将他那自由无拘之心定死在这条条框框之中?不是他无才,而是他太有才了!拥有奇才却未尽其事,此戏也算是聊以自慰。面对周丞相的知人善用,想必定是对胡宗宪的感恩之情,愿报以终身。戏中帝王的圣德明理,惜才宽容,这也一定是徐渭梦寐以求的朝堂。四部戏中,我以此戏最为之有感,一生追求与梦尽系于此,可叹世间虽大,却无处容纳他的报国之心。
他最后两部戏虽都以女子为题,抨击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制约,但我更觉之,徐渭想表现的不仅仅是女权,而是人权,是对人自由平等的向往和追求。
五、绘画历史新高度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徐渭曾评价自己:“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此诗、书、画皆具,堪称三绝的《墨葡萄图》是他一生中不得不提的一幅重要作品。世人皆知徐渭考了半辈子的科举,只为一展宏图的抱负,虽不曾成功,可他却也从未放弃过,最终是因牢狱之灾彻底的将他秀才之名夺去,真正取消了他此生做官的资格。一生所求的希望和唯一能施展抱负的门路,就这样远远的抛弃了他。与世不容,无人赏识,一腔热血无处报,野藤独挂明珠心。他似有孤独无望之遗憾,可更愿有伯乐能剥开此心吧。寥寥几笔,神韵皆备,淋漓的水墨尽书他心,此情此意实乃文人画之典范。藤蔓由上至下之势,将葡萄晶莹欲滴的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加上画面的布白不一,藤蔓与葡萄安排得错落有致,气韵随藤枝末节贯穿整个画面,随性点染的明珠使画面更加易趣生动。加之以书中有画,画中有书,三幅葡萄图虽题款近乎相同,却各自处在不同的位置,对比之后使人尽赞天池道人的布置,开创了文人画大写意花卉的新风格。
“郭索郭索,还用草缚.不敢横行,沙水夜落。”
那横行的螃蟹就犹如贵族权势,无人可挡,一不小心就会被他们伤得血肉模糊,无处可告。上天赐予他们的力量,是只有通过人的智慧才能将其束缚的,如若听天由命,就只能任由他们横行霸道,被蟹钳所伤是社会百姓之痛,为螃蟹系上草缚就是人们维权的第一步,要相信人,相信人从苦难中吸取经验并摆脱环境的力量。
徐渭一生中创作无数,在多种艺术形式的作品中都寄予了他对生活和社会无限的情感。相信言有尽,而意无穷,正如画中的每一笔也有尽的时候,而神韵无穷。任何东西作为我们思想的表达方式,它永远都只能接近,而不能完全替代。意无穷是靠观者的思想继续深入作品里面的精神。文章、绘画、甚至是生活中的交谈,人们总是以最能表达自己的方式去令人理解,可终究是加工后的产物,我们只能真正理解了他的精神,抛弃他的表达方式,才能寻求到那个背后的“本真”。真正的艺术家是会用未来的眼光来看待现在的,我们必须正视自己的思想,珍视灵魂。为自己的精神而活,与人相容,与整个社会,世界,自然融为一体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看清艺术形式背后的意义。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