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
摘 要 对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重点、难点的作了分析,并结合教学理论和实践提出了重点、难点的制定依据。
关键词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教学重点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在对教材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而确定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教学内容。教学难点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理解的知识,或是难以掌握的技能技巧。因此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是是教师组织教材,连贯全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是学生形成知识结构中起关键作用的知识和技能。通常教师解决了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就能促进学生连贯知识,自主建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但是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不是等同的,如有的内容是教学难点,但不一定是教学重点。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如何制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呢?
1 教学重点的分析与制定
1.1 依据生物学课程标准
教学重点是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内容,是理解该部分教学内容的关键,也是教学内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和技能,是教学中必须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着重点。教学重点通常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点。教学实践中,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只适宜有一个,可以是一个基本系统观点,也可以是技能的系统训练。生物学课程标准是规定生物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因此,教师制定教学重点时,首先要分析课标中的相关要求。
如关于“植物种子萌发”一节的教学重点的制定,《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标)中对该部分的要求见表1。
根据课标的具体内容,再依据本节课是苏教版生物“绿色植物的一生”这章的内容,且为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为了解水平,因此教师挖掘素材,将“描述种子的结构” “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作为教学重点。根据课标中的活动建议,教师要注重开展探究性教学,因此教学重点还要重点落实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探究种子的萌发和描述种子的结构。
又如,“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一节,课标要求:“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收集食物营养成分的资料,制订合理的膳食计划。”教师根据该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举例说明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而不是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1.2 依据学生情况和教科书的知识结构
教科书是教学的材料,是师生进行互动的媒介,而不是教学的纲领,因此教材的重点也不一定是教学的重点。教科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它的重点往往是体现的是共性问题。如探索生命的器具,教材很大篇幅都是讲解显微镜的结构、功能和使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不可能成为教学的重点,因此教师只有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合理整合教科书等教学材料,确定针对性的教学重点,才能增强教学有效性,提高教学效果。
如关于“人体感知信息(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为“了解眼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过程”。教师在分析“人体感知信息”内容,充分考虑内容的知识结构。本节教學主要内容是通过前面神经调节、激素调节的学习,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人体是通过什么器官来感受外界光的刺激,视觉形成与它的结构有何密切关系。在此基础上,学生需要识别眼的基本结构,说出结构中各部分的主要功能以及和视觉形成的关系。本节课力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对所探究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以达到课标的要求和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目的。通过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因渴望了解而产生探究的愿望,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对问题的分析处理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态度。本案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状况。在初中阶段对神经调节、神经元结构、功能层次的要求为概述,对条件反射也是概述。限于学生生物学知识和认知水平,光对眼刺激的反射弧、视觉形成的原因等知识应放在高中学习比较合适,结合现有知识和能力,以“了解眼的基本结构及视觉的形成”作为重点很恰当。
2 教学难点分析与制定
2.1 教学难点分析
教学难点是教学中学生难于理解、难于掌握的内容,也是学习阻力大,难度高的内容。有的内容抽象、复杂,有的比较深奥。有的教学重点就是难点,有的不一定是难点。
如“神奇的微生物”一节中,笔者制定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如下:教学重点:通过对资料的阅读、图片的观察及实验探究获得病毒、细菌、真菌主要特征的知识;教学难点:微生物的结构及主要特征;收集、运用信息资料,阐明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该教学难点包括学生难学和教师难教两个因素。因此教师确定难点一定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重视对学生心理的分析,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重视学生思维障碍的表现与成因。
2.2 教学难点的制定
教学难点的制定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学情、生物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教学目标。
(1) 重新认识教学难点。
传统教学普遍认为教学难点是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内容,现代教学提倡“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教学难点不仅仅局限于知识了,涵盖了生物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只要是学生新学习的内容与其认知结构存在落差就是教学难点。如在以前的教学中,“光合作用”一节一般是光合作用的实质、公式可能是难点。而现在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因此“探究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则成为了教学难点。又如关于“人体感知信息(第一课时)”一节中,以前教师会认为教学难点是“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信息”是难点,但是现在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出发,教学难点增加了“调查班级学生的近视率,分析其原因”。
(2) 根据学情制定教学难点。
教师制定教学难点时,要在分析学生的学习盲区、认知缺陷、能力缺陷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来确定。另外,由于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在不同的学生群体中,教学难点也会有差异。因此教师要区分共性和个性的教学难点,寻找大多数学生都感到困难的学习内容,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加以突破。
例如,“植物的呼吸作用”一节内容,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分析教学难点。初一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过科学,只知道生物有呼吸的现象,而植物的呼吸作用是一个复杂的化学过程,因此在本节课的生物学知识支撑上有比较明显的不足和薄弱。“植物的呼吸作用”一节内容中,因此确定教学难点为“描述呼吸作用的本质”比较适合学生实际。
(3)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难点。
例如,在“保护生物圈”的内容学习时,教师一般制定的教学难点为“认同保护生物圈从我做起”,这是一个情感目标的难点。但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学习时都能认识到人与生物圈的“一荣俱荣” “和谐共处”的道理,教学内容上举出实际保护环境的例子,而学生在理解这些事例上有一些困难,这个困难的产生是与学生的经历、活动及内容的理解有关,因此教师重新确定教学难点为“举例说出保护环境的对策和方法”。又如,在“植物的光合作用实质”内容时,教师一般确定教学难点为“阐述光合作用的实质”,这一难点太难也太大,要让学生通过一两节课证明光合作用需要什么物质,产生什么物质,需要大量的实验材料,不现实。不如将难点确定得小一些,便于在实验中证明,如确定难点为“阐明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这样实验简便,便于活动的开展以及实验材料的难以获得。当然,教师重新确定难点的过程中,其实也是调整了教学策略以突破教学难点。
科学制定教学重点、难点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以便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这是课堂有效教学的根本。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6.
[2] 汪忠.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上)[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15-8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