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悦 ,卢增珍 ,吕亚平 ,张理涛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2.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天津300120)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并易复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白色鳞屑、发亮薄膜和点状出血为临床特征[1]。银屑病中医又称“白疕”,我国传统医学早在隋朝已有关于银屑病的相关记载,古籍中对“白癣”、“风癣”、“蛇虱”、“银钱疯”、“疕风”、“白壳疮”等的描述,均可认为是古代医家对银屑病的认识[2]。
张理涛教授通过研习边天羽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的相关学术思想,银屑病的治疗形成独到的见解及确切的疗效。现将其治疗血燥型银屑病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以资借鉴。
银屑病的病因病机主要可以概括为:因情志内伤,气机雍滞,郁久化火,毒热蕴伏营血,或因饮食失节,脾胃失和,郁滞蕴热,复感风热毒邪,以致经脉阻滞,气血凝结,肌肤失养而发病。若病久或反复发作,阴阳气血失和,化燥生风,以致血燥[3]。
根据疾病的不同时期,可辨证分为3型:血热证、血瘀证及血燥证。血热型多见于进行期银屑病,以疹色鲜红,不断有新的皮疹出现为皮疹辨证特点;血瘀型可见于静止期银屑病,此型皮疹较为顽固,皮损肥厚,经久不消;血燥型亦多见于静止期银屑病,此时热象已退,疹色由红转淡,皮疹多呈斑片状,较前鳞屑增厚,基底浸润肥厚,部分可见皲裂,自觉瘙痒,无新发皮疹,常伴见口咽干燥,舌质淡红,少苔,脉沉细。
张理涛教授治疗血燥型银屑病常以养血润燥,祛风止痒为治则,多选用牛3号(血燥方)为基本处方。血燥方由当归饮子化裁而成,保留了当归、白芍、首乌等主要养血润燥之品,增加了天冬、麦冬以增强滋阴润燥之效,去掉了原方中过多的解表祛风之剂,代之以蜂房、白鲜皮,分别取其祛风兼能润燥、清热之功,使得原方由十味药物变为八味,更为精炼。血燥方具体组成如下:熟地、白芍、当归、何首乌、蜂房、白鲜皮、天冬、麦冬,其中熟地、白芍、当归、何首乌、天冬、麦冬养血润燥,蜂房润燥祛风,白鲜皮祛风清热,全方君臣相佐,共奏养血润燥、祛风止痒之效。
患者女,33岁,主因“躯干、四肢散在红斑、鳞屑伴痒2年”于2017年6月8日初诊于我院门诊。病例特点:患者自诉2年前无明显诱因躯干、四肢部偶见红斑、丘疹,上覆鳞屑,未予正规治疗。后皮疹逐渐增多,鳞屑增厚,故就诊于我科。现症:周身散在大小不一的片状淡红色斑块,上覆肥厚性鳞屑,薄膜现象及点状出血均为(+)。患者自发病以来瘙痒剧烈,时有头晕失眠、口燥咽干,纳食可,夜寐欠安,二便可。舌质淡红,少苔,脉沉细。既往体健。西医诊断: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诊断:白疕,血虚风燥证。治法:养血润燥,祛风止痒。方药:血燥方加减,具体处方如下:熟地30 g、当归15 g、白芍10 g、天冬10 g、麦冬 10 g、蜂房 15 g、白鲜皮 15 g、黄芪 15 g。并予院内制剂K2霜(1.5‰曲安奈德乳膏)及牛乳膏(哈西奈德乳膏)每日各1次外用。上方服用14剂后复诊,大部分皮疹鳞屑变薄,自诉瘙痒较前明显减轻,头晕失眠、口燥咽干等症状有所缓解。嘱其继续当前用药,14 d后再次复诊,周身红斑消退,鳞屑消失,部分仅遗留色素沉着斑,未诉其他不适。
本病例的特点为皮疹色淡,鳞屑肥厚并自觉瘙痒剧烈,时有头晕失眠、口燥咽干,舌质淡红,少苔,脉沉细。患者血虚无以充养肌肤,上荣脑窍,故皮疹色淡,头晕失眠;风盛则燥,则鳞屑肥厚,瘙痒剧烈,并伴见一派干燥之象。综合银屑病皮疹辩证及四诊辩证可诊为血虚风燥证。故予血燥方加减以养血润燥、祛风止痒。方中熟地、当归、白芍、天冬、麦冬养血润燥,蜂房润燥祛风,白鲜皮祛风清热,黄芪补气以生血,上药合用,风邪祛、营血充,肌肤、毛窍得以润养,则诸症自消。
银屑病作为难治性皮肤病之一,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均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是一种由多基因遗传决定的、多环境因素刺激诱导的免疫异常性皮肤病。西药多应用抗角化药、免疫抑制剂来治疗,如若长期大剂量使用,势必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反应。张理涛教授从事银屑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十余载,中、西药并用,以求中、西药优势互补,给银屑病患者带来了最大获益。
[1] 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 174-1 176.
[2] 姚丹霓,卢传.银屑病中医古代病名及病因病机探析[J].中医杂志,2013,54(24):2 152
[3] 卢桂玲.当代中医皮肤科临床家丛书·边天羽[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4: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