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艳芬,李洁华,种树彬
(1.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广东佛山 528200;2.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广东佛山 528200)
尖锐湿疣作为皮肤科较为常见的一种性传播疾病,主要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6或HPV-11引起,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外科手术、化学方法、免疫疗法以及物理疗法,但均无法有效地降低复发率[1-3]。临床研究发现,尖锐湿疣患者病程迁延不愈、病情反复发作的主要原因与皮损内和局部细胞血液及朗格汉斯细胞以及CD+4、CD+3细胞减少,或者人乳头瘤病毒的亚临床感染和潜伏感染紧密相关[4]。伐昔洛韦是治疗尖锐湿疣首选药之一。转移因子可以将细胞的免疫活性转移给受体细胞,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进而使机体对病毒的免疫排斥力加强。目前临床上尚未见关于转移因子联合伐昔洛韦治疗尖锐湿疣的研究报道。鉴于此,本研究创新性地探讨了二者联合使用预防尖锐湿疣复发的效果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7年6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101例尖锐湿疣患者,均符合相关的诊断标准[5],排除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患处发生感染、溃疡者,患有免疫系统疾病者,患有其他性传播疾病者,对转移因子和伐昔洛韦过敏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50例,男31例,女19例;年龄19~60岁,平均(30.75±9.43)岁;病程 5 d~1 年,平均(43.92±11.45)d;皮损直径 0.2~4.1 cm,平均(2.37±0.49)cm。对照组51例,男31例,女20例;年龄19~60 岁,平均(30.75±8.46)岁;病程 5 d~1 年,平均(41.37±12.09)d;皮损直径 0.3~4.2 cm,平均(2.45±0.38)cm。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2组的基线资料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先去除疣体,再用药治疗。对照组口服盐酸伐昔洛韦片(国药准字H20073866,山东新时代药业有限公司,0.3 g)治疗,0.3 g/次,2次/d。观察组联合口服转移因子胶囊[国药准字H20013414,陕西医药控股集团生物制品有限公司,3 mg(多肽):100 μg(核糖)]治疗,6 mg/次,3次/d。2组均治疗2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于治疗后3个月进行复诊,对比2组尖锐湿疣患者的临床复发率以及治愈率。按照患者的复发和治愈情况对治疗效果进行判定。复发:患者的疣体部分消退,原皮损处与其周围部位出现新的病灶,醋酸白试验检测表现为阳性;治愈:患者的皮损完全消退,且临床自觉症状均完全消失,原皮损与其周围部位未出现新的病灶。②采用美国BD 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对 CD+4、CD+3、CD+8以及CD+4/CD+8等外周血细胞免疫功能指标进行检测。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5.00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经t检验,组间率的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的复发率为10.00%(5/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53%(12/51,P<0.05),观察组的治愈率为 88.00%(44/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60.78%(31/51,P<0.05),见表 1。
表1 2组临床疗效对比 例(%)
2.2 2组治疗前后的细胞免疫功能对比 治疗后,2组的CD+4、CD+3以及CD+4/CD+8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更为明显(P<0.05),见表 2。
表2 2组治疗前后的细胞免疫功能对比 (±s)
表2 2组治疗前后的细胞免疫功能对比 (±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t(CD+4)=5.207,P=0.000;t(CD+3)=4.444,P=0.000;t(CD+8)=1.966,P=0.052;t(CD+4/CD+8)=2.059,P=0.042。
组别 n CD+4(%) CD+3(%) CD+8(%) CD+4/CD+8(%)观察组 50 治疗前 28.79±6.31 30.29±5.37 25.33±4.62 1.14±0.89治疗后 41.42±7.69* 40.65±6.28*24.58±4.71 1.57±0.84*t 8.978 8.866 0.804 2.485 P 0.000 0.000 0.423 0.015对照组 51 治疗前 27.53±6.82 30.26±5.45 25.41±4.22 1.13±0.42治疗后 34.25±6.07 35.37±5.65 26.39±4.54 1.30±0.41 t 5.256 4.649 1.129 2.068 P 0.000 0.000 0.262 0.041
2.3 不良反应 观察组出现胃肠道反应2例,轻度头痛1例,在服用转移因子胶囊的过程中未发生恶心、头晕、发热、无力、胸闷以及嗜睡等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胃肠道反应2例,轻度头痛2例,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07,P=0.579)。
尖锐湿疣主要采用抑制的方法对复发进行控制,临床治疗多采取抗病毒治疗,以增强患者的体质,同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6-9]。伐昔洛韦口服后在体内迅速转变成阿昔洛韦,当阿昔洛韦进入到疱疹感染细胞中后,会对病毒DNA的合成发生抑制作用,从而发挥抗病毒功能[10-11]。伐昔洛韦虽然对于尖锐湿疣患者具有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但无法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使潜伏的病毒得以消除,因此停药后极易出现复发。转移因子作为一种非特异性生物免疫调节剂,主要包含氨基酸、多肽以及多核苷酸等,通过将细胞免疫活性转移至受体细胞,从而增强机体的体液免疫功能以及细胞免疫功能,改善尖锐湿疣患者的免疫状态[12-13]。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的复发率为10.00%(5/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23.53%(12/51,P<0.05),观察组的治愈率为88.00%(44/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78%(31/51,P<0.05);提示转移因子联合伐昔洛韦对尖锐湿疣患者具有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且可有效预防复发。分析其原因为转移因子以及伐昔洛韦二者联合使用,不但可以发挥抗病毒作用,还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达到协同作用的效果,能显著降低复发次数或延长复发时间,甚至达到不复发,进而使治愈率明显提高。尖锐湿疣复发与细胞免疫功能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细胞免疫功能在尖锐湿疣患者中呈现显著的异常状态,但随着疾病逐渐缓解,其免疫功能指标的表达水平也随之出现改善,因而对尖锐湿疣患者选择治疗方法和评价治疗效果时,应重视检测细胞免疫功能指标的改善程度。细胞免疫作为免疫应激中极具代表性的指标,CD+4、CD+3、CD+8以及 CD+4/CD+8是细胞免疫中的重要指标[14]。T淋巴细胞作为参与免疫应答的核心免疫细胞,可反映机体的抗病状态和免疫功能。检测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是临床判断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正常与否的重要方法。本研究发现,治疗后,2组的CD+4、CD+3以及CD+4/CD+8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更为明显(P<0.05);提示转移因子联合伐昔洛韦可以有效改善尖锐湿疣患者的免疫功能。分析其原因与转移因子具有非特异性的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效果相关。宋贾玲等[15]通过对比研究发现,转移因子与伐昔洛韦联合使用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功能指标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淡出使用伐昔洛韦治疗的对照组患者。与本研究结果相一致。
综上所述,转移因子联合伐昔洛韦对尖锐湿疣患者具有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且可有效预防复发,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安全有效,值得应用推广。
[1] Niazy F,Rostami K,Motabar AR.Giant Condyloma Acuminatum of Vulva Frustrating Treatment Challenge[J].World J Plast Surg,2015,4:159-162.
[2] 朱笋,张广富,王琳,等.电离子联合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J].中国性科学,2015,24(1):72-75.
[3] Sasaki A,Nakajima T,Egashira H,et al.Condyloma acuminatum of the anal canal,treated with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J].World J Gastroenterol,2016,22:2 636-2 641.
[4] 胡恩平,胡雅玉.钬激光联合艾拉光动力治疗复发性尿道内尖锐湿疣16例报告[J].中国内镜杂志,2015,21(4):439-440.
[5] 郑志忠.皮肤病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3-56.
[6] 李晔,李斌,宁玻,等.尖锐湿疣患者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状况及免疫功能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14):3 299-3 301.
[7] Altamirano V,Romero P,Palacios I,et al.Treatment of condyloma acuminatum using methyl-aminolaevulinic acid for introduce a medical guideline on health public system[J].Photodiagn Photodyn,2015,12:342-343.
[8] 解方,李承新.尖锐湿疣免疫学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传染病信息,2015,28(3):175-178.
[9] Bogale SR,Chan CS,Mcintire H,et al.Epidermolytic acanthoma of the scrotum:A rare mimicker of condyloma acuminatum.[J].Dermatol Online J,2017,17:6.
[10]种树彬,兰海梅,曾抗,等.匹多莫德联合伐昔洛韦预防尖锐湿疣复发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5,32(6):566-569.
[11]汪贵娥,陈健,陈凌,等.伐昔洛韦对带状疱疹患者T细胞亚群及 IL-2、IL-6、IL-10 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5,21(8):1 143-1 145.
[12]李燕,蒋刚,林庆,等.恩替卡韦联合转移因子治疗慢性乙肝的效果观察[J].西南国防医药,2016,26(3):261-263.
[13]赵思成,夏丹英,赵翠扬,等.云芝胞内糖肽胶囊联合转移因子治疗面部扁平疣的疗效观察[J].医学临床研究,2016,33(5):999-1001.
[14]鲁晓娟,王娟,白莹立,等.红细胞免疫指标与T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水平在慢性HBV感染中的价值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23):5 351-5 353.
[15]宋贾玲,蓝善辉,周萍,等.转移因子对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免疫状态及趋化因子的影响观察[J].中国性科学,2017,26(3):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