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知识本质,发展学生几何直观力

2018-01-15 11:27戚兴栋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几何直观数学教学

戚兴栋

摘 要:“几何直观”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学生几何直观能力就是要引导学生进行直观表征、直观分析、直观操作和直观想象。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几何直观”,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进行意义建构。

关键词:几何直观;数学教学;知识本质

所谓“直观”,《中国大百科全书》解释为:对客观事物直接接触而获得的感性认识。而《辞海》(第6版)中的解释是:感性认识,其特点是生动性、具体性和直接性。所谓“几何直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解释是: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借助几何图形,能够将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化,从而有助于探索问题解决的思路。正如著名數学教育家希尔伯特所说:“图形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描述研究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记忆得到的结果。”

一、直观表征,让学生感知本质

传统哲学观认为,人的认识是从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并发展为理性认识的过程。现代哲学观认为,直观有时就能直接洞察本质,就能直接抓住本质,这样的直观就是“本质直观”。几何直观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教学思想。小学生由于年龄和心理特征的影响,往往不能抽象地思考问题,但这并不等于说学生不能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借助几何直观进行表征,往往能够让学生直接感知到知识的数学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说,几何直观有助于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力、直观洞察力以及运用图形语言思考问题的能力等。

例如:教学《平均数的认识》(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一位教师在教学中特别强调“求平均数的方法”,即“总个数÷总份数=平均数”,而忽视了“平均数的意义”,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解决习题“小明身高143厘米,一条河平均水深120厘米,小明过河有危险吗”时,学生纷纷认为没危险,原因就在于143厘米大于120厘米。显然,学生对平均数这样一个“虚拟的数”意义不理解,认为平均数是一个“实在的数”。笔者在教学中,将“条形统计图”引入其中,学生通过移多补少,对条形统计图不断修正,直到所有“直条高度”都相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理解了平均数意义,即“平均数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状态,而不是某一个具体的数”。通过直观,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的本质。因此,在遇到这类问题时,学生都能给予理性判断。他们不会简单、直接地将平均数与某一个具体的数进行直接比较,而是深度思考平均数意义以及问题本身的含义。

在数学教学中,抽象概念讲解往往让学生生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枯燥,而借助几何直观,可以让学生对知识本质形成直观而深刻的认识。这种认识不是黑格尔意义上的从现象到本质,而是现象学意义上的“直观即本质”“现象即本质”。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用直观形象刻画数学概念的能力。相比较而言,学生这种对数学知识本质直观的感受、体验比本质推理、本质抽象更深刻、更持久。

二、直观分析,让学生理解本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将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直观材料,引领学生对直观材料进行直观分析,从而凸显数学知识的本质意义。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形缺数时难入微,数缺形时少直观。”“数形结合”将抽象的数与具体的形有机结合起来,有助于通过图形直观性质来阐释抽象的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将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直观分析,就是要引领学生在数与形之间穿行,引导学生借助图形,对抽象的数学问题进行分析、探究、推导,引导学生将直观图形语言与抽象数学语言结合起来。

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正比例的意义》,在学生理解了正比例的意义,能初步判断两种相关的量成什么比例后,笔者引导学生运用“描点”“连线”的方法绘制正比例图像。在绘制图像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点”的实际意义,即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这些点都表示两重意义:一是刻画横轴的意义,二是刻画纵轴的意义。有了这样的绘制直观图的体验,学生就能深刻分析正比例图像。比如,在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的正比例图像上,学生能够迅速读出行驶时间所对应的路程,也能迅速读出行驶路程所需要的时间,还能发现随着行驶时间的扩大,行驶路程也随着扩大,行驶时间缩小,行驶的路程也随着缩小,而且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通过绘制分析,学生深刻认识到:正比例图像是过原点的直线。借助几何分析,学生在判定稍复杂的问题时,就能主动绘制图像,进行判断。如“圆的面积与圆的半径是否成正比例”,学生在绘制图像后,发现圆的面积和圆的半径之间的图像不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而是一条类似于扔物体的线(抛物线)。这样的教学,深化了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函数、函数图像等知识奠定了坚实基础。

“几何直观”不仅是一种简单方法,而是一种科学的思想方法论。借助几何直观引领学生进行分析,能让复杂问题变得简单、形象、生动,也可以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体验、感悟变得更具体。在数与形、图与形沟通与联系中,那些看似深奥、干瘪的数学思想变得具体、丰厚、有血肉了,被转化成学生问题理解策略、问题分析策略和问题解决策略。

三、直观操作,让学生触摸本质

学生数学学习,不仅需要进行直观感知、直观分析,有时候还需要直观操作。直观操作,能够让学生触摸到数学知识本质。瑞士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认为,“智慧自动作发端”。通过直观操作,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将眼前的物体的形状、特征、动态变化结合起来,形成动态认知。只有当学生将“形”“意”等整体性地纳入头脑之中,将“形”“意”融为一体,才能对诸种直观表象进行加工,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积淀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培育数学核心素养。

如有这样一道习题:一张长方形的布,长13分米,宽9分米,要将它裁剪成底、高都是4分米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彩旗,一共能够裁剪出多少面?许多学生将这一道习题理解为“包含除问题”,用“长方形布的面积÷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即“13×9÷8≈14(面)”为了让学生自识其错,笔者让学生画图,将分米改成厘米,学生运用直尺,精准地画图。在画图的过程中,学生发现,这道题用“大面积÷小面积”是不符合事实的。学生发现,沿着水平方向,最多可以剪3面,沿竖直方向,最多可以剪2面,一共可以剪3×2×2=12(面)。在直观操作中,学生冲破了原有的思维惯习,超越了常规的问题解决策略。学生借助对图形的直观操作,对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理性分析,自悟其错、自识其陋,从而触摸到问题的真正本质。

布鲁纳认为,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有三种模式:一是直观动作模式,二是具体形象模式,三是抽象逻辑模式。应该说,直观操作属于第一种模式,这是一个让学生经历从动作感知到形象表象再到逻辑抽象的过程。只有经过学生直观操作才能帮助学生积淀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学生数学思想。通过这样独具匠心的活动,提升学生数学直观能力,优化了学生思维品质。

四、直观想象,让学生推想本质

数学直观是一种召唤结构,能够触发学生动态想象。借助直观进行数学想象,能够让学生推想到数学知识本质。直观想象是架设具体到抽象的桥梁,能够让学生几何直观能力获得自然生长。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立足几何直观,设计开放性、关联性问题,引发学生静态、动态想象,学生就能推想、领悟出数学知识之本质。

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许多教师在揭示了长方体长、宽、高意义基础上,随后都会跟上一句“长方体长、宽、高决定长方体大小”。但这种认知只是一种肤浅认知,为了引发学生深度认知,让学生对长方体形成一种动态化、结构化认知,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直观想象长方体透视图。随着长方体透视图长、宽、高边的一一擦去,学生顿悟:原来长方体的长、宽、高决定长方体的体积,长在水平方向上决定、宽和高在垂直于水平方向上的两个竖直方向上决定。直观、动态的想象引发了学生对长方体大小的深度认知。有学生画出了三组图:第一组图是长宽相等高不等的长方体,第二组图是长高相等宽不等的长方体,第三组图是宽高相等长不等的长方体。三组图犹如三组对比实验,是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质的创造性表达。

直观推想是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是数学直观的精髓。学生能够进行直观推想,说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整体有着结构性的整体把握。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直观图形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比較、分析、想象,形成丰富多彩的直观推想,自主地获得数学结论,形成对数学知识的本质认识。

“几何直观”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学生几何直观能力就是要让学生进行直观表征、直观分析、直观操作和直观想象,进而感知、理解、触摸、推想到数学知识的本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年龄特点,以教材内容为依托,构筑从直观到抽象的桥梁。让学生借助“形”来思考、分析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几何直观,积淀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几何直观数学教学
活用几何直观教学 开拓学生思维能力
几何直观,不只是直观
浅谈几何直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几何直观——数学教学的应然之道
多路径:让课堂教学更直观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几何直观”的教学策略分析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