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兰
摘 要:小学数学“慧玩课程”基于学生玩的天性、兴趣、创造和智慧。“慧玩课程”是一种探究性课程、合作性课程与濡染性课程。借助学生探究、合作、与创生等行动,帮助学生形成与数学的意义链接,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慧玩;学生发展;课程哲学
“玩”是学生的天性,学生生来就对外界充满好奇,对未知领域有一种探索冲动。正是在“玩”的过程中,学生积淀了丰富的活动经验——知识。“玩”又是学生的心智,只有在玩中,学生才会倾情投入。“玩”更是一种乐趣,是学生根据自我内在需求、兴趣或爱好,进行的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玩”,能增进学生智慧,这样的一种“玩”,我们称之为“慧玩”。
一、慧玩,顺应学生发展的哲学思考
学生数学学习生命永远处于“未成熟”、“未确定”状态,永远处于“成长中”,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学生数学学习的独特性、可能性和创造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玩”给予积极引领,让学生“會玩”、“慧玩”,从而进入玩的最高境界。
1. 慧玩,数学的本质。
在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少年数学论坛上,著名数学大师陈省身题词,“数学好玩”。著名数学家田刚院士题词,“玩好数学”。对于数学本质,两位数学大咖都用“玩”来界定,可谓心有灵犀。数学是好玩有趣的,数学的“好玩”“有趣”体现在数学之真、美、理上,体现在数学对人理智的激发与启迪上。一个圆周率“π”,能让学生领略到数之神奇,一个“圆”,能让学生感受到形之完美;一个数字“1”,能让学生感受到数之能量,一个图形“点”,能让学生体验到什么是抽象;一个运动,移点成线、移线成面,更能激发学生数学想象、思维。有了数学,学生就能尽情玩,玩出数学本质,玩出心灵享受来。
2. 慧玩,儿童的本质。
“玩”是儿童本质。套用席勒的话可以说,只有当儿童是完全意义上的儿童,他才玩;只有儿童玩时,他才是真正的儿童。如果缺失“玩”性,儿童就不能称之为儿童。当然,这里的“玩”,并不是学生“瞎闹腾”,而是具有数学意义的思维游戏、智力游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助推学生玩,让学生玩出水平、精彩。比如,学生喜欢自己提问,自己想办法分析、解决问题。教学《分数、小数的互化》,学生会追问“循环小数可以化成分数吗?”教学《圆的认识》,教师要求学生用硬纸圆在桌面上滚,用棉线绕,但善于玩的学生立即将硬纸板圆放置在直尺上滚,从零刻度开始,直接读出周长。创造性地问、做就是学生“善玩”、“慧玩”的表现。
3. 慧玩,学习的本质。
学生玩数学的方式有很多,数学游戏、实验、制造、编程、课题研究等。教师要引导学生玩出趣味、个性、花样、品质来,通过玩,放松学生心情、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比如,教学《角的大小比较》,学生自制“活动角”比较角的大小;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后,学生做“多彩的分数条”数学实验;教学《比的意义》后,学生测量“大树有多高”;教学《垂线和平行线》后,引导动手动脑,探究“怎样滚的远”;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引导学生测量“球的反弹高度”等。在小数教材中,活动尤其是综合实践活动等,都具有玩的趣味性。在“慧玩”中,实现数学学习增值。
“慧玩”的数学课程,打开了学生数学学习另一扇窗,让学生玩出了学问、文化、品位、创意。“玩”是学生学的起点,也是学生学的最高境界。站在学生生命发展视角,慧玩课程让学生获得多元知识、情感体验和人生经历。
二、慧玩,顺应学生发展的课程再造
慧玩,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玩转数学”。“玩”是学生数学学习的起点,也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最高境界。在“玩”中,学生与数学之间建立起“我与你”相互融合的关系,学生数学学习的自我感、意义感和精神需求等都得到彰显。思想家尼采说,“成熟就是重新培养儿时游戏认真的态度。”
1. 慧玩课程,一种可视化的“探究课程”。
美国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从经验视角论证了人的创造本能。他认为,儿童天生有四类本能,即社会本能、制作本能、探究本能和艺术本能。杜威将这四类本能视为课程开发起点。当我们将“玩”定位于课程开发的目标时,我们就会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可视化的数学探究,这种可视化的探究课程就是数学的“慧玩”课程。
对于抽象的数学知识学习,教师就应将抽象的、内隐的知识学习转化为具象的、外显的操作学习。比如,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师就应当将抽象的数学计算可视化为学生的有形操作,让学生在操作、观察中获得感受、体验。由于学生已经历了“认识11到20各数”的探究,因此,学生拥有“捆”的概念。他们能进行自主探究。活动开始,学生用小棒摆出34和16两个数,其中34是3捆小棒和4根小棒,16是1捆小棒和6根小棒。这时,教师要启发学生形成归类、合并的思想,即将3捆小棒、4根小棒分开,将1捆小棒和6根小棒分开,然后将3捆小棒和1捆小棒合并,将4根小棒和6根小棒合并。学生发现,当4根小棒和6根小棒合并时,就会诞生新的1捆小棒,于是“满十进一”的计算方法被渐渐地建构起来。孩子们乐此不疲,展开多个算式探究,将这种计算算理演绎到极致,概括出法则。正是在“慧玩”中,学生找寻到、感受到自我本质力量的充盈、
2. 慧玩课程,一种交互化的“合作课程”。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德国思想家康德深刻地指出,“人有联合他人的倾向,因为他在和人交往状态中有一种比个人更丰富的感觉,感到更能发展自己的自然禀赋”。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探究的过程,更是意义的共享、价值的互启、心灵的接触过程,这一过程更依赖于学生的合作。“慧玩课程”也是学生交互化的“合作课程”。
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任务,把握合作的契机,对学生的合作学习予以指导,对学生合作误区进行纠偏。在合作中,学生能够抱团发展、捆绑前进。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合作技能,培育学生的合作品质。比如教学《大树有多高》,教师要让学生群策群力,掀起学生的思维风暴,形成多样化的解决问题方案。如利用太阳照射下大树和可测杆子的影子,利用同一角度拍摄大树和可测杆子的照片,等等。在学生实践活动中,要让学生进行合理分工,比如谁摆放物体、谁测量、谁读数、谁记录,等等。学生在“慧玩”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性。在“玩数学”,学生摆脱权威束缚,相互尊重、共同体验。慧玩,不仅扩增了数学信息的量,更提升了学生数学理解的质。
3. 慧玩课程,一种文化性的“濡染课程”。
“慧玩课程”以数学为载体,引导学生在玩中感受、在玩中体验,为数学的博大的文化所濡染。数学文化,彰显的是数学的理性精神,体现的是数学方法的精巧、思想的精妙、探究的深邃。数学的文化就表现在数学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之中。立足课堂、阅读、活动,数学文化能够丰盈学生的精神、润泽学生的生命。
比如教学“认识比”,笔者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风景照片(长方形),让学生说说哪一组风景照片(长方形)拍摄得最好。这一组长方形的照片为什么能给人最美好的享受?学生纷纷指出,因为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比比较恰当。这时,笔者出示“黄金分割比”,当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比接近0.618时,长方形是最美的。显然,这一组长方形比其他两组长方形更接近“黄金分割比”。这样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玩数学的兴趣,而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神奇、数学文化的博大。在认识比后,笔者引导学生设计长、宽的比接近黄金分割比的长方形。这样的教学,激发了学生数学探究的兴致。课堂教学的尾声,笔者再次运用多媒体课件,呼应课堂导入,向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黄金分割”,如生理的黄金分割——“从人的肚脐到头顶的距离(也就是上半身)与肚脐到脚跟的距离(也就是下半身)的比值为0.618”,艺术的黄金分割——“蒙娜丽莎的构图”,建筑的黄金分割——“古埃及的金字塔,法国的埃菲尔铁塔等”,此外还有养生的黄金分割、军事的黄金分割、主持人站位的黄金分割,等等。数学文化只有融于数学课堂教学之中,才能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境界。当教师选择一种高附加值的方式——慧玩进行教学,就能导引学生走向广阔的数学世界。
苏联著名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说:“如果一个孩子不会顽皮,就意味着他丧失了某种东西,他内在的某种重要的东西没有得到显露和发展。”这种内在的东西就是学生的天性。数学教学,应当“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应当“养其根而埃其实”(韩愈《答李翊书》)。慧玩数学,就是要求在学生数学学习中呵护学生本性,让学生朝向完整的人迈进,这是一种具有现实意义的课程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