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蓉
摘 要:让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好玩、让人迷恋,既能激发潜能、又能启迪智慧,这是智趣课堂的追求和目标。智趣课堂顺应学生的学习心理,不断点燃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课堂上乐于思考,发散思维,善于表达,课堂充满了乐趣和智慧。
关键词:智趣课堂;学生的求知欲;课堂教学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枯燥的,但顺应学生学习心理的数学教学,学生会一直处于开智的兴奋状态,并感觉数学是有趣的、好玩的、让人迷恋的。因此,这样的课堂充满了思想的味道、思维的味道和思考的味道,充满了智慧和乐趣。这就是顺学而导的课堂魅力所在,让平淡的数学课堂充满智趣。
一、联系旧知,引出新知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时间单位?
生:时、分、秒。(齐声回答)
师:1时等于多少分?
生:60分。(齐声回答)
师:1分等于多少秒?
生:60秒。(齐声回答)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更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
(板书课题:年、月、日)
顺应学生的学习心理,前测非常重要。前测可以了解学生在想什么,为教师能顺利导入做充分的准备。笔者在《年、月、日》的前测中发现,如果在导入时只是通过问题“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时间单位”引入课题,未回忆时分秒之间的关系,学生的思维就只停留在“什么是时,什么是分,什么是秒”上,从而导致接下来提问“你对年月日有哪些认识”时,大部分学生的思维发散不开,都集中在“什么是年,什么是月,什么是日”,而想不到年月日的关系,让教师的导难以顺应学生的学习心理。因此,前测后,笔者设计了通过复习学过的时间单位时、分、秒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导入,引出课题《年、月、日》,学生便容易将思维发散到年、月、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了前测,课上教师的导更容易顺应学生的学习心理,课堂会变得更真实、更顺畅,兴趣和智慧也随即而生。
二、唤起认识,展示疑惑
师:对于年、月、日,你有哪些认识?
生1:1年有12个月。
生2:有些月份有30天,有些月份有31天。
生3:2月份有28天或29天。
生3:我知道平年有365天,闰年有366天。
生4: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是一年。
……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知识的初步框架。
师:同学们很善于学习,希望同学们一直保持这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上面是你们对年、月、日的一些认识。对于年、月、日,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1:我还想知道为什么有些年的天数不一样?
生2:为什么会有平年和闰年?
生3:为什么有些月是30天,有些月却是31天?
生4:为什么2月份是28天或29天?
生5:为什么叫年、月、日?
……
师:根据刚才同学们的提问,我总结了一下,同学们的疑问主要是“为什么一年的时间不一样”和“为什么一个月的时间不一样”。
教师把这两个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人教版教材通过展示2011年和2012年的日历,让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比较,发现一年有12个月,有31天的是哪些月份,有30天的是哪些月份。很多教师也善于利用教材提供的情景,通过观察归纳法或者任务驱动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总结归纳,也可以达到教学目的。但这样的课堂未曾考虑到孩子们关于年月日最想了解的东西。其实很多三年级的学生都已经知道了年、月、日的相关知识,尽管不完整,但这些已有的认知再让孩子们重复探究,会让他们觉得无趣和无味。因此,为了让课堂充满智慧和乐趣,让学生在课堂上能主动思考,笔者对于年、月、日的设计更关注于学生想知道年、月、日的什么知识,并通过顺学而导,让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更活跃。笔者的教学设计先让学生展现已有的认知,以“对于年、月、日你有哪些认识?”为引导,唤起学生的已有认知,并将学生的认知以知识结构框架的形式板书在黑板上,然后再顺着学生的思维,以问题“上面是你们对年、月、日的一些认识,对于年、月、日你还想知道什么?”而导,让学生把对年、月、日的不解和想了解的知识全部展现。顺着学生的思想和思维(因为是他们想了解的知识,他们更乐意去思考,更乐意去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更能展现他们的课堂智慧,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三、深入探究,解决困惑
1. 解决问题:“为什么一年的天数不一样?”
师:刚才有些同学说了一年有365天和366天,但老师觉得都对,但又不对。
生:为什么?
(1)课件介绍“年”的含义(地球绕太阳转动一圈的时间,大约是365天6时)。
师:一年大约是365天6时,所以同学们说的一年有365天和366天都不对。
(2)课件呈现过去几年的天数,确认有365天和366天。
师:从2013年至2017年的天数可知,一年有365天和366天,所以刚才同学们所说的又是对的。
生:这一会不对,一会对的,为什么呢?
课件提示:地球绕太阳一圈大约需要365天6时。
师:请同学们观察2013年的天数与地球绕太阳一圈大约需要的时间,有什么发现?日历时间少算了还是多算了?
生:少算6时。
师:如果2014年、2015年、2016年每年的天數都按365天算,从2013年到2016年一共大约少算了多少小时?
生:24小时。
师:也就是说,如果从2013年开始,每年都是365天,到2016年就比地球绕太阳转动的时间少了24小时,也就少了一天。古人很聪明,为了让日历规定一年的时间与地球绕太阳转动的时间尽量相符,人们就把这少了的一天加在了2016年,因此2016年就变成了366天。
师:边观察2013年到2021年每年的天数,边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每隔三年出现一次366天。
师:人们把一年天数是365天的年份叫作平年,一年天数是366天的年份叫作闰年,每四年一个轮回。
课件出示为什么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的原因。
结论: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练习:下面哪些年份是平年,哪些年份是闰年?
1999年、2024年、1800年、2400年
顺学而导,学生想了解什么,就带他们去探究什么,充满智慧和乐趣的课堂也就自然生成。关于年、月、日,学生最想了解的是年、月、日及其关系背后的原因:为什么一年的天数不一样?为什么一个月的天数不一样?笔者顺着学生的思维,先跟学生一起探究“为什么一年的天数不一样?”在解决问题之前,笔者对学生的已有认知提出质疑:“刚才有些同学说了一年有365天和366天,但老师觉得都对,但又不对。”这一质疑激发了学生想继续探究其原因的欲望。接着出示学生都不了解的知识:地球绕太阳一圈大约需要365天6时,学生可以领悟到为什么一年有365天和366天是不对的。接着让学生观察从2013年至2017年的日历天数,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一年有365天和366天又是对的。在这个时候,学生更想了解的是这个对与错的关系。接着笔者顺着学生想知道的知识而导,出示2013年的日历天数和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的实际时间,这时学生会更积极地思考分析这个时间差:一年的日历时间比实际时间大约少算6时,四年下来就少算了大约24小时,也就是一天。计算的结果又引起了学生的深度思考:这多出的一天怎么办呢?数学课也因为有思考的存在而精彩。通过对日历的观察,学生发现这多出的一天就放在第四年,这样刚才的错就变成对的了。与只是从日历上观察归纳记忆相比,让学生亲身经历闰年和平年的由来,乐趣更多,印象也更深刻。
2. 解决问题:“一个月的天数为什么不一样?”
师:请同学们猜测一下,为什么有些月份是30天,有些月份是31天,有些月份甚至是28天或29天?
生1:我从报纸上看过是由一个故事决定的,但故事是什么我忘记了。
生2:我觉得可能是月亮绕地球转动的时间不一样。
生3:因为这样规定更方便我们生活。
……
师:同学们的猜测真丰富,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其原因。
课件介绍“月”的含义和一年12个月的由来:我是月亮,人们观察到两次满月之间大约相隔30天,于是就把这段时间叫作一个月。一年人们会看到12次满月。
师:因此,最早的时候,人们规定一年有12个月,每个月都是30天。
课件出示表格(表1):
师:如果这样设置,一年内的天数会出现什么问题?请在草稿纸上动笔算一算。
生1:如果每个月都设置30天,一年才有360天,比一年最少365天还少5天。
师:如果你是古人,打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生1:2月、4月、6月、8月、10月各加一天。
生2:1月、2月、3月、4月、5月各加一天。
生3:1月、3月、5月、7月、9月各加一天。
生4:各单数月加1天,2月减1天。
……
师:同学们的想法很特别,在这个过程中都能保持总天数365天不变,都是好方法。想不想知道古人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生(齐声):想。
师:我们现在使用的历法最初来自欧洲的古罗马。公元前46年,古罗马皇帝恺撒规定每年为12个月,单月都为大月,双月都为小月。(表2)
生:那这样规定就多了一天。
师:这位同学说得好。照这样规定,一年就多出了一天,所以得找出一个月并从中减去一天。因为当时古罗马被判死刑的犯人都在二月份处决,人们都希望 二月份越短越好,于是就从二月去掉一天。(表3)
生:那这样规定每年的二月份就都是29天了,与我们实际生活不相符呀。
师:这位同学很善于发现问题。后来,奥古斯都做了罗马皇帝,他发现恺撒是七月出生的,七月是大月,而他自己是八月出生的,八月却是个小月。于是他下令把八月改为大月,还将八月以后的双月都改成大月,单月是小月。(表4)
师:八月改为大月后,全年多出来的一天又从二月减去,二月则剩下28天。每年有7个大月、4个小月的这种安排就一直沿用至今。(表5)
师:所以闰年的2月有29天。
师:故事听完了,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31天的月份有哪些?30天的月份又有哪些?
生1:31天的月份有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
生2:30天的月份有4月、6月、9月、11月。
师:还有一个月呢?
生:还有一个月是28天或29天。
师:我们给31天的月份取个名字叫大月,给30天的月份取个名字叫小月,2月叫特殊月。
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顺学而导的课堂教学主张恰恰是从数学学习心理这一角度不断点燃学生的求知欲,实现学生探索之旅的最佳途径。笔者先顺着学生的学习心理,利用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猜测为什么有些月份是30天,有些月份是31天,有些月份甚至是28天或29天。从他们的猜测中,可以了解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认知程度,为接下来的导做了充分的准备。然后讲述古罗马皇帝恺撒规定每年为12个月,单月都为大月,双月都为小月,学生会顺势思考:古罗马皇帝恺撒这样规定后,每年都是366天了,跟我们刚才探究的知识不一样。学生有困惑,课堂才充满了思考的味道,智慧和乐趣也就随之而来。顺着学生的求知欲,笔者继续讲述古人的解决办法:但照这样规定,一年就多出了一天,得找出一个月从中减去一天。因为当时古罗马被判死刑的犯人都在二月份处决,人们都希望二月份越短越好,于是就从二月去掉了一天。这样好像解决了一年是365天的问题,但2月的天数又跟我们实际所经历的天数产生了矛盾,怎么回事呢?学生的疑问又开始了。这个时候又突出了教师顺学而导的重要性。笔者接着给学生讲述古罗马的故事:后来,奥古斯都做了罗马皇帝,他发现恺撒是七月出生的,七月是大月,而他自己是八月出生的,八月却是个小月。于是他下令把八月改为大月,还将八月以后的双月都改成大月,单月是小月。这段故事讲完,学生的困惑又来了:这样一改每年都是366天了,2月的问题还是没能解决。只要学生有困惑,教师的顺学而导就显得有意义了。順着学生的困惑和内心需求,笔者继续讲述罗马故事:八月改为大月后,全年多出来的一天又从二月减去,二月则剩下28天。每年有7个大月、4个小月的安排就一直沿用至今。整个探究的过程,一直让学生不断思考,不断产生疑问,不断解决疑问。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发展思维,充分思考,课堂充满了数学思想的味道,数学趣味很浓。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体验其中的曲折,有点难度,又有一点挑战性。学生把知识的获得当成一种快乐的,而不是苦恼的事情,课堂妙趣横生、智慧流淌,足见顺学而导的优势。
四、记忆新知,巩固应用
师: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大月和小月?
生1:我哥哥教过我用拳头来记忆大月和小月。
师:请你上来给同学们示范一下。
生1:伸出左手,紧握拳头,凸起来的地方表示大月,凹下去的地方表示小月。请同学们一起跟我做动作:1月大,2月小……
生2:2月不是小月。
师:因为2月是特殊月,我们可以说成2月特。
生1:2月特,3月大,4月小,5月大,6月小,7月大,然后又从头开始,8月大,9月小,10月大,11月小,12月大。
师:谁学会了?站起来带同学们再说一遍。
生3:1月大,2月特,3月大,4月小,5月大,6月小,7月大,8月大,9月小,10月大,11月小,12月大。
师:除了拳头记忆法,还有别的记忆方法吗?
生:可以用歌谣记忆。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整;只有二月有变化。
师:歌谣中的“腊”和“冬”是什么意思?
生:“腊”是十二月的意思,“冬”是十一月的意思。
师: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一、三、五、七、八、十、腊, 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整;只有二月有变化。
师:根据刚才学的知识,请同学们算一算2018年的上半年有多少天?下半年有多少天,2018年有多少天?
生:2018年上半年181天,下半年有184天,2018年有365天。
师:是不是每年的上半年都是181天,下半年都是184天呢?
生:每年的下半年都是184天,因为平年和闰年2月的天数不一样,所以只有平年的上半年是181天,闰年的上半年是182天。
有了前面深刻的探究经历,再顺势而导,学生更乐意通過各种方式加深记忆,学生的数学思考也更深刻。一道看似简单的数学练习题:“2018年的上半年有多少天?下半年有多少天?”却涵盖了整节课的知识点。要计算出2018年上半年和下半年的天数,就要知道每个月的天数。要知道每个月的天数,就要知道哪个月是大月,哪个月是小月,2月有多少天。要知道2月有多少天,就要算算2018年是闰年还是平年。一道数学练习题,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整合,让思考更清晰,让思考更全面,让思考更深刻。
五、回顾总结,驱动新的思考
师:学完了这节课,对于年月日,你又有什么想说的?
生1:我知道什么叫“年”,什么叫“月”。
生2:我终于知道大月和小月是怎么来的了。
生3:我知道了一年有365天和366天的原因。
生4:我知道了2月为什么有28天和29天。
师:大家还有什么困惑?
生1:在日历中还有农历,我还想知道农历是怎么来的?
生2:还有比年、月、日更大的时间单位吗?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疑问,课后继续探究。
顺学而导的课堂充满了智慧和乐趣,充满了思考的味道。让学生回顾所学新知,其实就是对新知的思考和整合,让新知印象更深刻。从中也体现了智趣数学的思想:让数学课堂充满思维、思想和思考的味道,让学生思考回顾新知,提出新的思考,让数学的思考从课堂延伸到课下,课下乐趣继续,数学味更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