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文体特征,强化语言运用

2018-01-15 19:00陶南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7年12期
关键词:文体特征语言运用语文素养

陶南

【摘 要】游记类散文的教学应围绕文本体裁展开。教学时应该将文本当作范本,引领学生探析游记类散文的特点及语言表达的秘妙所在:既要明晰文章的结构,厘清叙述的线索,又要把握游记的特点,强化语言运用,以此发展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关键词】文体特征;语言运用;阅读能力;语文素养

《记金华的双龙洞》(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是叶圣陶先生的经典之作。作为一篇典型的游记类散文,文章语言简洁而凝练,脉络层次清晰,明暗双线交织,叙述主次分明,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理应成为学生学习游记写作的范本。下面笔者从四个方面谈谈从游记这一文体入手展开的教学实践和思考。

一、明结构,领悟详略主次

《记金华的双龙洞》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去金华双龙洞的路上、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详细描述了路上明艳的景色、欢唱的溪流、外洞的宽敞、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内洞的“黑、奇、大”。文章开头就不避俗套地简要点出游览的时间和地点,接着就像一名导游将路上的见闻娓娓道来,带领我们游览洞穴内的景致,显得亲切而又自然。

教学伊始,笔者首先引导学生从课题中的“记”感知这是一篇游记,交流预习成果,初步明了课文记叙的是作者叶圣陶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接着,让学生快速从文中找出高度概括全文内容的一句话:“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引导学生了解,这短短的一句话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简洁明了,放在文章的开头,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然后,笔者追问学生:“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继而梳理出“概述游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自然段)—略写路上的见闻(第二至三自然段)—详写游双龙洞的经过(第四至七自然段)”三大部分。这样一来,文章的脉络层次就非常清晰了。“那么,作者在游览双龙洞的过程中描写了哪些景点?这些景点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笔者启发学生默读课文的第四至七自然段并思考。学生很快就整理出了这一部分描写的主要景点有:外洞、孔隙和内洞。外洞的主要特点是宽敞,孔隙的主要特点是窄小、低矮,内洞的主要特点是黑暗、奇异、宽广。而这一部分内容中,孔隙写得最为详细,内洞次之,外洞相对最简略。

在厘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和溪水流经的路线,初步交流了外洞、内洞和孔隙的特点之后,笔者拿出一幅牛首山的景点游览图供学生观察,了解景点游览图的绘制方式,再让学生根据作者的叙述,画一幅金华双龙洞的景点游览图,这样学生动起笔来就容易多了。景点游览图将抽象的文字还原成可感的形象,这种方式有效地实现了对文本的整体感悟。

二、理线索,感悟双线交织

《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中,作者安排了两条线索: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即金华—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一条是溪水(泉水)流经的路线。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明线,溪水(泉水)流经的路线则是暗线。明暗两条线索遥相呼应,构思巧妙,是这篇文章有别于五年级学的《黄果树瀑布》之处,也是这篇文章的教学价值所在,值得引领学生发现、探究。

师:这是一篇游记,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进行叙述的?

生:游览顺序。

(师板书:游览顺序)

师:作者边走边看,每走到一处景物,就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这种一边游览一边描述的写作手法之前接触过,叫作——

生:移步换景。

(师板书:移步换景)

师:我们五年级学过的哪篇课文运用的就是这种表达方法?

生:《黄果树瀑布》。

师: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揭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语句。

(生交流:先读读找到的语句,再连起来说一说作者从哪儿出发,经过了哪些地方,最后到了哪儿)

师:经你们这么一叙述,一条线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瞧,用这种移步换景的方法来写,文章的条理非常清楚,咱们读起来,也好像跟随着作者进行了一番游历。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很特别,它呀,还有一条并不明显的线索,有没有发现?

生:溪水流经的路线。

师:是的,作者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提到溪水。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关于溪水的语句,用括号括起来,然后连起来读一读。

溪水的流动是文章的一条暗线。笔者首先让学生找到相关的语句,厘清水流经的路线“内洞—孔隙—外洞—洞口—路上”,形象地感知这是一条跟作者的游览顺序完全相反的路线。如果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是一条“顺”的线索,那溪水的流经路线就是一条“逆”的线索。紧接着,笔者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描写泉水的语句一般都处在段落的什么位置以及上下句之间的联系,最后尝试着让学生将描写溪水的语句从课文中删去,再读一读,看看文章是否受到影响。研读交流中学生发现,溪水的来路承接上文,自然过渡,引出下文,与作者的游览顺序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使我们对作者的写作顺序一目了然,全文脉络更加清晰。

三、抓特点,品悟情景交融

一篇好的游记,能让读者紧随作者的脚步,置身于其情其景,流连忘返。这篇课文就有一种让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尤其是“孔隙”一段准确细腻的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最为吸引人。

在明晰文章的内在结构、感悟明暗双线交织的表达效果之后,笔者问学生:“同学们,现在如果让你们跟随叶圣陶爷爷去游览双龙洞,你们最想体验哪一处景点?为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孔隙。因为过孔隙新奇、有趣,而且还很刺激。”于是,笔者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直接进入“孔隙”一段的教学,引导学生研读孔隙的特点,体会作者通过孔隙时的感受,由此强化语言训练,研习表达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教学的欲望。

孔隙最大的特点就是窄小,又低又矮。 实际生活当中,很少有人有过这样的体验,难怪學生都会对乘小船过孔隙感兴趣。那么,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的特点的呢?笔者带领学生展开研究: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看看从哪些词句的描述中能感受到孔隙的窄小、低矮,用笔圈画出来,简要批注自己的感受。学生与文本对话后,一下子就将目光聚焦到了“并排仰卧”“没法”“贴”“挤压”“稍微”“准会”等这些词语上,通过品读想象,既充分领略到了孔隙低矮、窄小的特点,又切身感受到了过孔隙时的紧张、惊险,由此体会作者洗练、准确的语言表达。 再引导学生探究:“作者是如何具体描写孔隙的窄小、低矮,让读者也感同身受的呢?”学生不难发现,作者是通过具体描写船小、行船的方式、乘坐的姿势及感受来凸显孔隙窄小低矮的特点的,这种“借其他事物描写本事物”的方法非常独特,没有直接点明孔隙窄小、低矮,却处处让我们有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表达效果极佳。endprint

“孔隙”一段的品读中,学生透过文字从表象深入到本质,锤炼了阅读的心智,提升了表达的能力,可谓言意兼得。

四、重表达,习得游记写法

对于这篇文章,笔者完全是将其当作游记的范例展开教学的。教学中,不仅仅引导学生感悟文本描绘了哪些景点,这些景点有什么特点以及作者游览时的感受,更为重要的是还要在吃透文本的基础上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渗透游记的写法。

本文的叙述线索十分清晰、简洁。教学中学生在厘清线索的同时也渐渐明白,游览一处景点时,如果能按照一定的游览顺序描绘自己的見闻和感受,表达上会较为清晰自然,使读者一目了然。当然,如果能够在文章中设置两条线索,彼此印证,那就更了不起了。

那么,游览一处旅游胜地之后,是不是要把看到的景点都写下来呢?当然不是。描写时,如何选择景点,怎样安排详略呢?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着墨最多的是由外洞进内洞的孔隙,其次是内洞,关于外洞的描写比较简单,这是因为外洞的主要特点就是宽敞,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而一动不动地平躺在小船上通过孔隙,那是很多读者未曾经历过、很想尝试的一种精彩刺激的体验,自然需要细细描绘一番。至于内洞,它关乎“双龙洞”这个名称的由来,并且洞内的石钟乳和石笋十分奇特,颇负盛名,令游客流连忘返。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作者详略的安排,意在引导学生明白描写和叙事都要有轻重、详略、主次之分。游记中详写的景点一定是给人印象深刻、带给人特别感受、读者最想了解的景点。

在确定了要描写的景点之后,如何做好景点之间的过渡衔接呢?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勾画描写作者游览地点转换的语句以及溪水流经路线的语句,意在感悟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串联”的作用,自然地“串”起各个景点。学生在品析中懂得,当描绘的景点需要转换时,要用上过渡性的语言进行自然衔接,过渡衔接的语句时而用在段首,时而用在段末,如此过渡,自然贴切,不会让人感到生硬。

其实,随着整个教学进程的推进,笔者依次呈现的板书实质上也渗透了一种完整的游记写法:“游览顺序”“移步换景”“自然过渡”“有详有略”“紧扣特点”“抒发感受”。这样安排教学,最终是想使学生懂得游记可以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按照游览的顺序展开,描写要有详有略,注意自然过渡,紧扣景物特点抒发内心情感,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本节课的教学清晰有序,课文的重点内容得到了解读,重要的训练点得到了落实,既提升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让学生习得了游记的表达方式,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 211100)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体特征语言运用语文素养
2016年高考语文“语言运用”四大特色题评析
浅析威廉?布莱克的《老虎》
浅谈《警察与赞美诗》中的幽默艺术
网游小说的文体特征分析
《世说新语》中两晋士人的文学审美趣味
关注句子教学 重视语言运用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