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贯
【摘 要】陈望道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近60年,一直奋斗在教育一线。他不仅积极投身于语文和语文教育的革新运动,创立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语言学体系,还精心办学,竭诚事教,深入研究语文教育的教材教法,为我国语文教育的现代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做出了许多贡献。
【关键词】浙派语文;语言体系;教材教法;语文革新运动
说起陈望道先生,人们知道得最多的是他翻译并出版了《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但纵观陈望道先生的一生,他主要还是中国的语言学家、教育家。特别是他对革新和发展语文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更是全国性的、历史性的。他是浙江义乌人,其贡献当然也成就了“浙派语文”的荣光。他不仅在义乌度过了难【摘 要】陈望道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近60年,一直奋斗在教育一线。他不仅积极投身于语文和语文教育的革新运动,创立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语言学体系,还精心办学,竭诚事教,深入研究语文教育的教材教法,为我国语文教育的现代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做出了许多贡献。
【关键词】浙派语文;语言体系;教材教法;语文革新运动忘的童年,而且一直在家乡接受学校教育,读完小学之后又在县城金华读完了中学,接着去了省城杭州,毕业于之江大学。1915年春,随着当时的出国留学热,前往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学位。1919年归国后回报乡梓,任教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可以说,故乡浙江的热土为他不平凡的一生打下了扎实的根基。
陈望道从五四运动时期就开始积极投身于语文和语文教育的革新运动。大而论之,其对中国语文教育事业的贡献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创立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语言学体系
说起语言学体系的主要部分,自然离不开语法和修辞。白话文与文言文有很大的区别,但还有相承的一面,这就有了文法革新的问题。陈望道做语法研究,其中一个主要目的是为了指导学生的用词造句,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他认为:“学生用错虚字的地方大体是差不多的,例如该用‘吗字的地方用‘呢,该用‘呢的地方运用‘吗之类,一一替他们改正,教员太辛苦了,应该想个简便的方法,改进工作。”这说明他主张教师不但要研究学生为什么出错,更要研究怎样才能不错。这就要从学生的错误中找出规律来,并且告诉学生,这才能解决问题。早在20世纪30年代,陈望道在上海就发起了关于中国文法革新问题的讨论,先后发表了《谈动词和形容词的分别》《“一提议”和“炒冷饭”读后感》《文法的研究》等十余篇论文。这对于当时的文法革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综观陈先生的这些论文,主要是从方法论上批判了机械模仿、生搬硬套西方语法学的不妥做法,明确提出了用功能的观点来研究汉语语法的新见解。
陈望道于1932年出版的《修辞学发凡》,更是汉语修辞方面的奠基之作。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兼顾中国古今语文的修辞学专著。汉语的修辞手法无疑有其独特性,《修辞学发凡》不仅对汉语中的修辞现象做了系统而详尽的分析、归纳,而且将修辞格式分为38格,在学理上又将其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大类。他的研究是从调查修辞格入手的,研究每一格的最早形式是什么。“就这样搞了十几年”“不知修改了多少次”,终于搞成了一个完整的修辞学体系。应当说,这是我国首次确立修辞学科学体系,开创了汉语修辞学研究的新境界。
由此可见,陈望道先生在创立独具中国特色的语言体系方面的贡献是全面的,也是重大的。
二、积极投身于語文和语文教育的革新运动
汉语文历史悠久。从古文到现代白话文,其变革的幅度之大、程度之深,都是举世少见的。这过程中所经历的汉文和汉语的改革运动自然至关重要。陈望道积极参与其中,厥功至伟。1920年,浙江省教育会提出小学以上学校读经的复古议案,企图开历史倒车。想不到的是,当时在全国教育联合会上竟得到了相当一部分人的支持。陈望道旗帜鲜明地站出来反对,并且在《民国日报》副刊上发表批判文章,针锋相对地提出:“习古代文化知识,不必叫他们去读原本的经书。” 1934年,他在上海创编《太白》杂志,发起针对国民党“文言复兴运动”的大众语运动,声势浩大。在这个重大变革之中,陈望道身体力行,在抨击“文言复兴”的同时,主张建立真正以群众语言为基础的“大众语”和“大众语文学”。他提出:“从今以后一律公用白话文。我们固然也承认白话文是普及教育的利器,我们却更侧重白话文是新文艺的工具。因为侧重白话文是新文艺的工具,所以我们主张把白话文完美化。”之前的古文没有标点,靠阅读者在诵读的过程中自行断句,所以,陈望道当时也特别强调学好、用好标点。他说:“标点可以神文字之用。分类而教授之,必当易使儿童领悟。所谓标点难授者,当不必如彼其难授也。”“我们作文,作法上固然应该充分注意,在这等标点上,也该细心检点。在这标点上,其实也有工拙可分,也可以看出文章底学力来,绝不宜看轻或轻忽。”抗日战争时期,他是上海战时语文运动的主要领导者和组织者,曾领导了关于拉丁化新文字的理论探讨和改革试验活动,组织了有关中国文化革新的大讨论,编制过《拉丁化汉字拼音表》,发表过《文法革新问题答客问》等重要文章,积极支持文字改革与推广普通话工作,在我国语文教育的现代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方面做出了许多贡献。
三、深入研究语文教育的教材教法,推动语文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
语文教育的改革研究中,教学内容的选定是最令人关注的。所以,教材问题一直以来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陈望道先生当然也不例外。他认为,要改变语文教育的落后状况,需要解决许多问题。除了加强语文研究,明确语文教育的性质、目标、任务之外,还“必须要有新的方法、新的教材”。所以,他一直思考、研究、实践着语文教材的改革。早在刚踏上工作岗位,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时,就自编国文讲义,这应该是他在语文教材的革新方面所做的一次大胆尝试。1922年,他发表《作文法讲义》,开拓了文章做法的新领域,这也是对如何编写作文教材的有益探索。1934年,又和叶圣陶、夏丏尊等人合作编纂《开明国文讲义》,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可以说是创造了语文教材编制的新体例。在教学方法方面,陈望道认为,旧式教育不顾及儿童的生活和需要,不管儿童有没有兴趣,有没有相应的理解能力,“只管尽量地灌下去,结果把活泼的儿童造成面黄肌瘦孱弱无力的书呆子”。他认为,我国传统的以熟读、背诵、模仿为主要环节的语文教学法不科学,效率低下,必须改变。他提出的主张是:一要提出一些标准、确定一些条件作为教材选文、学生读文的程序,达到循序渐进的阅读教学要求,克服语文教材无序化现象。二是教学时必须注意让学生明白选文的背景和编排的规律。三是语文教学必须破除“漏斗式”的注入法,要努力唤起学习者的兴味。注入式的教学是教师一厢情愿的,不顾学生反应,这样的结果往往是“注”虽有之,“入”则未必。他主张新教材“文字当横排。初中一律教语体文。中国文以现行初中国文课程标准为标准”。他还提倡在学校以外开辟“第二学校”,如建立公共图书馆,以扩大学习者接受教育的渠道,增加吸取知识、开阔视野的阵地。
他对作文教学有许多有益的倡导。他认为应当让学生弄清楚:“凡是文章底构造,必定可以分为三种部分……段是文章的最大部分……句是文章较小的部分……这词是文章最小的部分,也便是文章最根本的部分。因为没有词,便没有句,也便不会有段有文章。”
他进一步说到文章的分类:“可以分作记载文、记叙文、解释文、论辩文、诱导文五种。”而“记叙文有四要素,流动次序有四种形式:以人物为经,其余为纬,如传记一类;以事迹为经,其余为纬,如记事本末一类;以所处为经,其余为纬,如方志一类;以时分为经,其余为纬,如编年一类”。……他对作文教学法的研究,即使在今天看来,依然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四、在民主办学、指导学生好学力行方面有很大贡献
我们可以认为陈望道先生的一生是完全献给中国人民教育事业的。他1919年从日本留学归来之后,先任教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0年起任上海复旦大学教授,1923年起兼任上海大学中文系主任、教务长,中华艺术大学校长,安徽大学教授。1940年赴重庆,任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兼文学院院长。抗战胜利后,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任上海市大学教职员联合会理事会主席。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兼文化部长、华东行政委员会高教局长、复旦大学校长……直至1977年逝世,享年87岁。可以说他的一辈子都奋斗在教育一线。他精心办学,竭诚事教,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近60年,全身心投入育人的伟大事业中,鞠躬尽瘁,确实令人钦佩。不仅如此,他还有大批著述问世,如《修辞学发凡》《美学概论》《文法简论》《因明学》等等,译文有《艺术简论》《艺术社会学》《苏俄文艺理论》等。这些著述也大多与语文教育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在民主办学、高质量办学、指导学生好学力行等方面,他献出的是毕生之力。陈望道无异于是“浙派语文”引以为傲的人物。
参考文献:
[1]叶云鹏.论陈望道的语文教育思想[J].台州师专学报,1997(2):82-86.
[2]陈望道.陈望道论语文教育[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
(浙江省绍兴市鲁迅小学教育集团和畅堂校区 312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