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整形外科临床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教育

2018-01-15 04:18:21单圣周周佳王健余力张波郑丹宁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8年3期
关键词:就诊者关怀医学生

单圣周 周佳 王健 余力 张波 郑丹宁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和当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模式已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对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形外科通过外科技术手段改善和恢复患者的功能与外形,使患者更好地回归和融入社会生活。因其学科的特殊性,整形外科医生在临床工作中需要给予就诊者充分的人文关怀,帮助其树立信心,克服不良情绪,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因此,在整形外科临床教学中有必要加强人文关怀教育,帮助医学生形成人文关怀意识,具备人文关怀能力,以更好地从事整形外科临床工作。

1 人文关怀的内涵

长眠于撒拉纳克湖畔的特鲁多医生,其墓志铭流芳百世: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我国古代医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写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两者都完美地诠释了医学的真谛在于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指以人为本,既表现为对个人的地位,对符合人性的需求、生存状态、生活条件以及保障的关注,对个人的生存现状、价值、尊严、情感、人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也表现为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命运和前途的关心[1]。医学人文关怀是通过知识、情感、心理和环境氛围,体现以人为本、温馨服务和人文精神的关怀活动[2]。在整形外科的临床实践中,人文关怀的核心是“以就诊者为中心”,把对就诊者的关怀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表现在门诊接待、入院查房、术前访视、术中关心和术后随访等医疗实践的各个方面。

2 整形外科临床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2.1 人文关怀教育内容缺乏

整形外科是用外科手术方法或组织移植的手段,对人体组织、器官的缺损、畸形进行修复和再造,以及对正常人形体的再塑造,达到形态的改善、美化及功能的重建[3]。其治疗范围广泛,学科交叉丰富,无论是畸形外表的修复和重建,或是正常容颜的美化,不仅仅是患者的要求,更是整形外科医师们为患者创造新的生活机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弥补患者心理缺憾的重要手段。有研究表明,整形美容受术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如焦虑、抑郁和体像障碍等[4],希望通过整形手术来改善外形,以获得充分的自信,满足社交、婚恋、职业等多方面的需求。密切关注整形外科就诊者的心理需求,给予必要的人文关怀,很大程度上影响治疗的效果和就诊者的满意度。这就要求整形外科医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外科学基础、深厚的美学修养,同时具备体察就诊者情绪变化、心理动机以及实施必要干预的能力。目前,整形外科临床教学侧重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传授,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育,也没有系统性的相关教材。临床教学中对于医学生人文关怀意识的培养仅依赖于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缺乏理论体系,且常因工作的繁忙而遭忽视。但在护理学、肿瘤病学等学科领域,人文关怀教学内容和模式已得到普遍认同,并进行了创新性的探索,相对于这些学科,整形外科临床教学中人文关怀的内容发展相对滞后,亟待完善。

2.2 人文关怀教育师资匮乏

教师是实施人文关怀教育的关键。国外医学院校认为从事人文社科教学的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医学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主要由医学人文系教师、临床医生和社会中与医疗卫生事业有关的人员,共同构成人文社科教师队伍,其中有些教师不仅是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的专家,而且也是临床医学专家[5]。2015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瑞金临床医学院成立了“医学人文教研室”,并由10名临床一线的医师精心设计课程,通过常见案例模拟和实景演练的方式,提升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和能力。然而,目前我国整形外科临床教学团队缺少专门从事整形外科人文关怀教育的教师队伍,对于整形外科临床教师的人文教学培训和投入也极少,难以满足整形外科专业学生的人文教学需求。而普通人文学科的教师又缺乏整形外科临床专业知识,所以导致整形外科临床教学中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脱节的现象。因此,培育一批具备较强人文社科知识的整形外科临床医师,是整形外科临床教学队伍建设的迫切需求。

2.3 人文关怀教育实施存在壁垒

整形外科就诊者是临床教学的载体,整形外科专业学生只有在临床实践中才能最真实地去感知患者的人文关怀需求,临床教师也才能最直接地去传授人文关怀技能。然而,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整形外科临床教学过程中易触及患者的隐私,如乳房、生殖器整形等就诊者,他们不愿意向主治医生之外的医学生讲诉自己的需求,也不愿意参与到临床示教活动中,甚至将医学生拒之门外。因而在整形外科临床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权利与患者隐私权的冲突非常突出[6],也为人文关怀教育增加了难度。因此,创新教学模式,打破教学壁垒,是开展整形外科人文关怀教育需要思考的问题。

3 整形外科临床教学融入人文教育的建议和对策

3.1 提高临床教师自身人文素养,发挥典范效应

“师者,人之模范也”。临床带教医生是医学生走进临床的第一位老师,其对待患者的言行举止是医学生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对医学生的成长影响深远。作为临床教师需要不断地、主动地去补充自己的人文知识,完善自己的个人修养,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组织整形外科临床教师进行人文知识相关课程学习,走访国外医学院学习先进的人文关怀教育理念,做到让临床教师具备扎实的人文关怀素养和能力。另外,临床教师应身体力行地为学生树立典范。以临床常见的唇腭裂治疗为例,此类患儿的家长往往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出现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非常需要与临床医师间的充分沟通,迫切希望各种疑问能得到充分的解答。相关医师应对患儿父母进行唇腭裂相关知识的健康宣讲,获得患儿父母的信任,帮助其树立长期治疗的信心和勇气。通过临床教师对患儿和家长表现出的爱心、耐心与专心,可以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切身感受到人文关怀的价值。

3.2 以实践思考促学习,补齐人文教育这一短板

整形外科学作为三级学科,主要教学对象是整形外科专业研究生。他们在进入整形外科临床学习之前,已在医学院接受了《医学伦理学》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医学人文知识,但大多停留在书本层面,缺乏整形外科人文关怀的针对性教学。由于整形外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人文关怀意识只有运用于实践中,才能体现整形外科人文关怀的价值;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体会到患者的真实需求。希波克拉底曾说,医师有“三大法宝”:语言、药物和手术刀。以医患沟通实践为例,在临床教学中,要有意识地组织医学生与就诊者进行交流,了解其心理状态,明确其就诊目的,在交流过程中,使用友善的眼神和举止,注重倾听,让就诊者感觉轻松自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将人文知识与医学实践结合起来,才能让医学生将人文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避免将人文教育“流于形式,走走过场”。

3.3 改进教学内容与方式,打破人文教育壁垒

针对整形外科临床教学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人文关怀教学的实际需求,必需合理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与手段,改进临床教学方法,以期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人文素质。例如,床旁示教前应充分尊重患者的隐私权和知情同意权,详细告知教学实践的内容和时间,严格控制教学规模,保证周围环境的舒适,让参与临床实践的患者感到充分的安全与信任。这既是人文关怀教学开展的前提保证,本身也是人文关怀的具体表现。有研究报道运用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学模式和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P)在整形外科临床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7],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患者不愿意合作、临床教学资源有限的问题,有利于解决整形外科患者就医与临床教学之间的矛盾。将人文关怀情景导入PBL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解决医学科学问题的同时,能够充分体验和实践医学人文关怀,达到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共同提升的教学目的[8],这种模式同样也可尝试运用于整形外科临床教学中。

4 小结

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随着时代的发展,医患关系不断变化,医学新思想、新技术层出不穷,医学生的临床教学也需不断完善。但是,不管怎样,医学以人为本的生命价值观从未改变。在整形外科临床教学中融入人文关怀教育,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文关怀模式,唤醒医学生的内在动力,不仅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必要途径,更是培养卓越整形外科医师的必要条件。

猜你喜欢
就诊者关怀医学生
舒适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心理护理对老年肱骨骨折患者手术效果的影响研究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中国公路(2017年8期)2017-07-21 14:26:20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老区建设(2016年7期)2016-12-06 11:16:54
428例门诊早泄就诊者中抑郁焦虑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24
拉萨市2010~2014年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国家级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分析
西藏科技(2015年9期)2015-09-26 12:15:29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
声屏世界(2014年1期)2014-02-28 15:1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