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雯婧 李科 冯少清 章一新
对皮瓣的灌注情况的判断是修复重建术中和围术期观察的重要环节。相关方法有很多,包括主观评估和客观评估两大类。主观评估主要是观察皮瓣颜色、温度、皮缘或针扎出血情况、毛细血管反应等。主观评估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方法,其缺点是依赖主观判断,需要观察者有一定经验。客观评估手段包括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荧光造影、氧分压检测仪、激光多普勒、皮温测试仪等。其中,ICG荧光造影在近年的临床研究中被认为是比较准确的评估手段。
ICG是一种可注入血管的荧光物质,在荧光定位仪发出的近红外光的激发下发光,其安全性已经验证,在眼科和肝胆外科中已有近50年的应用[1-2]。ICG被激发后发出的荧光在皮肤表面可见[3],对皮瓣的血液灌注情况可给出直观提示,因此ICG荧光造影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在皮瓣血运的评估中[4],但在穿支皮瓣灌注评估中的实际应用经验较少[5-6]。
本研究对一系列穿支皮瓣术中ICG造影的情况和术后结果进行了回顾,拟对ICG皮瓣灌注造影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价。
2014年7月至2018年5月,ICG造影应用于15例皮瓣手术。患者平均年龄34.3岁,男9例(60%),女 6例(40%)。其中,带蒂皮瓣 3例,游离皮瓣12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3例,背阔肌皮瓣3例,肩胛皮瓣3例,颞浅预构扩张皮瓣2例,腓肠外侧动脉穿支皮瓣1例,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3例。
本组患者均在术前进行碘过敏试验[2],过敏反应阳性者未纳入。在皮瓣完全转位到受区,血管吻合完毕且表皮缝合完成之后,在患者的外周静脉中注射ICG造影剂4 mL(2.5 mg/mL),将手术室中所有光源关闭,用带有近红外激发光探头的荧光定位仪(Photodynamic Eye,Hamamatsu Photonics K.K.,Hamamatsu,Japan)对皮瓣进行摄影30 min。如造影提示皮瓣灌注有异常,术中进行相关调整后再次造影,直到造影图像稳定不再变化。造影结果以录像和图片的形式保留。
ICG荧光造影可以从动脉和静脉两个角度来判定灌注情况。动脉方面,如皮瓣在5~10 min内完全亮起,表明带有造影剂的动脉血进入皮瓣,提示动脉灌注正常,如皮瓣图像未亮起或出现局部暗区,则提示暗区范围内无动脉灌注[7]。静脉方面,因为ICG药物很少会渗出到组织间隙,如皮瓣的静脉回流正常,静脉推注造影剂30 min后皮瓣在激光发光下应该整体转暗,如果30 min后皮瓣仍然处于高亮状态,说明含有造影剂的血液淤积在皮瓣中没有回流,提示存在静脉回流障碍[8-9]。
术中先使用主观方法(如皮瓣颜色,毛细血管反应等)判断皮瓣灌注情况,与ICG的造影结果进行比较。术后2周对皮瓣的成活情况进行评估,如出现局部坏死,将其坏死的面积与术中ICG的造影结果(主要参考最后一次)进行对比,判断其符合程度。
术中主观判断方法(毛细血管反应、皮缘出血和皮瓣颜色)除发现2例皮瓣静脉回流较慢外,未发现其他灌注问题。术中ICG造影发现7例灌注问题,其中5例皮瓣远端尖角无灌注,1例存在静脉回流问题,1例同时存在远端无灌注和静脉回流问题,其中存在静脉回流问题的2例与主观判断结果相符。
术中对7例发现灌注异常的皮瓣拆除缝线减张、切除远端尖角等处理后,其中3例仍然存在灌注“暗区”,术后2周评估发现这3例皮瓣均出现了局部坏死,坏死区域的位置、范围与术中最后一次ICG造影提示的“暗区”基本相符(图1)。本研究中ICG测定皮瓣灌注范围的准确率达100%。
图1 典型病例Fig.1 Typical cases
ICG在750~810 nm近红外光激发下,会释放荧光,多被用于眼底血管造影和肝脏造影。近年来,开始将ICG造影用于皮瓣血运的客观监测,其最大监测距离是皮下1 cm以内[3],随血液进入真皮下血管网后,皮肤表面可观察到荧光发光,直观地反映皮瓣的灌注情况。另外,ICG的半衰期短,约为3 min,可在一次手术中反复多次使用,在临床中具有极高的实用性[9]。
本回顾性研究中,ICG造影发现7例皮瓣有局部微循环障碍,而传统的观察方法仅发现2例微循环问题,提示ICG造影发现灌注问题的敏感性更高,能够提示肉眼不易发现的皮瓣灌注问题。修复重建手术中,如全鼻再造、乳房再造等,皮瓣全部成活才能获得最佳修复效果,而设计复杂且面积较大的皮瓣中极易发生远端局部坏死。ICG造影在术中更敏感地发现了皮瓣灌注问题,可在术中进行相应处理,比如丢弃远端无灌注的尖角、拆除部分缝线减张,加压包扎,多吻合1套或1根血管改善灌注等。本组中有4例皮瓣经术中处理后循环改善,术后未发生局部坏死(图2)。可以说ICG造影的应用有效降低了术后皮瓣局部坏死的发生率。
图2 典型病例Fig.2 Typical cases
术后回顾皮瓣成活情况,发现3例术中处理后ICG造影仍无灌注的皮瓣远端发生了坏死,其坏死的区域与术中造影提示的暗区基本符合。而术中造影提示灌注正常的皮瓣术后均全部成活,提示ICG对皮瓣灌注情况提示的准确性高。该结果与已有的相关报道结果一致[5,9-10]。
ICG除了用于检测皮瓣的微循环外[11-18],在皮瓣外科中还有很多其他的作用,例如在有多根穿支可供选择的时候,可以夹闭一根进行造影,来判断哪根是优势穿支;也有报道将ICG用于术前和术中穿支血管的定位[19-20],但敏感性和准确性都较CTA定位低,不推荐单独应用,但可以和其他定位手段联合以辅助决策。另外,可以将ICG造影用于评估延迟皮瓣的血供建立情况,以确定二期手术的时机[21]。
ICG荧光造影的安全性已被验证,但因其含有碘,故术前必须进行碘过敏试验,文献报道ICG造影在排除碘过敏后仍有4%~4.5%的过敏发生率[2]。ICG术中造影将一定程度延长手术时间约30 min,但该造影对于复杂修复重建手术而言,能提示灌注问题,使得术中有处理进行相应处理,有效降低了皮瓣术后远端坏死的发生概率,极具实用价值,因此延长一定的手术时间是值得的。
ICG测定皮瓣灌注情况的准确性高,且发现皮瓣灌注问题的敏感性更高。因此,ICG造影是一种安全、便捷、准确的皮瓣微循环检测手段,能够有效降低皮瓣局部坏死的发生率,在皮瓣外科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